釋宗杰 2022年9月16日 俱舍論
持雙山 2022年9月16日 俱舍論
以下二十六處,依唐譯婆沙對應的卷數標列,供參考。
隨着時間和地域的變遷,雖有異誦出現,但是沒有超出有部傳統的論義,沒有突出的對立觀點,也沒有所謂的非發智系出現在異誦本中。
【發】復次,如是心心所法,為等無間,捨異生性、得聖性、捨邪性、得正性、能入正性離生,故名世第一法。
【八】復次,此心心法,捨凡夫事.得聖法、捨邪事.得正法、於正法中越次取證,以是故言世間第一法。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唐】1.有誦名「入正性離生」,…
【唐】2.有誦名「入正性決定」,…【涼】得正決定…有說,眾生根熟入於聖道…
【發】云何捨根相應。
【發】答:若依未至.第四靜慮.入正性離生,彼所得世第一法。
【八】云何護根相應。
【八】答曰:依未來禪、依禪中間、依第四禪.得世間第一法,[是=此【三宮】]是謂護根相應。
【涼】云何捨根相應。
【涼】答曰:若依未至禪.第四禪,得世第一法是也。
新舊婆沙根本文及長行的論辯都是一致的,以未至名通攝中間。並舉大種蘊文。
s129【發】諸四大種及所造色依何定滅。答:依四定,或依未至滅。
【八】四大由何三昧滅。答曰:或依四或依未來。造色,或依四或依未來。
又如:
s60【發】答:三結或依四或依未至滅。
【八】身見由何三昧滅。答曰:或依四或依未至。戒盜、疑,或依四或依未至。
【發】頗有二心展轉相因耶。
【發】答:無。所以者何。無一補特伽羅.非前非後.二心俱生,又非後心為前心因。
【八】頗有二心展轉相因乎。
【八】答曰:無也。此非一人.若前未來.俱生二心,非未來心與前心因。
【涼】頗有二心展轉相因耶。答曰:
【涼】無[耶=也【三宮】]耶。所以者何。無有一人前後二心俱生。
【唐】此中,「無」者,即止「撥無因緣實體」。謂無二心展轉相因,然有餘法互為因義。
【唐】A「無一補特伽羅等」者,即止大眾部執「一補特伽羅有二心俱生」。
【唐】1.「一補特伽羅」者,遮多補特伽羅;「非前」者,遮過去;「非後」者,遮未來。此則顯示「一補特伽羅,現在一剎那頃,無有二心」。
【唐】2.有別誦言:「非曾、非當、非現,一補特伽羅二心俱生」──此則顯示「一補特伽羅三世一剎那頃皆無二心」。
【涼】2復有說者,言前者,諸過去心.無二俱生者;言後者,諸未來心.無二俱生者,是故答言:一人前後二心不俱生。
【涼】1復有說者,言前者.除過去世,言後者.除未來世,不俱者.欲明現在一剎那無二心俱生。若作是說,無有一人前後二心俱生,此則止二心俱生者意。
【發】有情於法,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串習=慣習【三】下同)]
【八】眾生法中,得如此智,憶本所作。
【涼】眾生之法,得如是相似習智。
【唐】(1)「隨所更事,能如是知」者,謂隨本所見、隨本所受,能如是憶。
【唐】(2)有說:此文應作是說:「隨所有事,能如是知。」
【唐】謂隨本所有體、所有相、所有我、所有物、所有性、所有分,能如是憶。
【涼】2本所作者,隨其本事。本事者,如其性、如其體、如其相、如其物。
【涼】1復有說者,應言「憶本共作」。云何共作。如本所見、曾所更。
【唐】(3)有說:此文應作是說:「隨所住事,能如是知。」
【唐】謂隨本所住顯色、隨本所住形色等,能如是憶。
【涼】3復有說者,應言「憶本作事」。云何本作事。隨本形色、本所為。
【唐】為令此義得分明故,引世現喻。
【涼】欲明憶本所作義故,而作此論。
舊譯皆作「本所作」。
【發】答:有情同分相續轉時,於法能起相屬智見。
【八】答曰:眾生之法心自然迴,彼次第智生。
【涼】答曰:眾生之法心相似,次第生知見者。
…
【唐】如是同分相續轉時,於法能起相屬智見。
【唐】問:起誰相屬。答:三種同分。
【唐】有異誦言「於法能起連續智見」,即是起長時流注相續智見義[智=知【三宮】]。
【涼】云何次第。彼相續不斷,是名次第。
【唐】復有誦云「於法能起次第智見」,即是起彼彼周遍行列智見義。
【涼】復有說者,次第者,不相續心還令相續。
【唐】復有誦言「於法能起無礙智見」,即是起無滯、無著、無斷智見義。
【涼】無能遮止,不為對治所壞。
【唐】復有誦言「於法能起無障智見」,即是起離障、伏所治、勝怨敵智見義。
【發】如善根,不善無記根亦爾。
【發】差別者,不善中除自界。是謂同類因。
【八】無記根,亦復如是(四痛:一愛、二五邪見、三憍慢、四無明也[*])。
【八】本生不善根,後生不善根.與不善根相應法,自然因中因……是謂自然因。
【涼】自界無記根亦如是。前生不善根,乃至廣說。
【發】設隨眠於心隨增,此心但由彼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
【八】設使心所使,此心俱使.彼使.此心俱使耶。
【涼】設使使心,即[彼]使.使彼[-]有使心耶{即彼使.使有使心耶}{即彼使有心}。
【發】答:或由彼非餘,或由彼及餘。
【八】答曰:或是彼非餘、或是彼是餘。
【涼】答曰:或是彼非異、或是彼是異。
【發】云何由彼非餘。謂此心未斷。
【發】云何由彼及餘。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見苦所斷.見集所斷隨眠所緣。
【八】云何是彼非餘。答曰:苦智生.習智不生。若心,習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是謂是彼非餘。
【八】云何是彼是餘。答曰:人染污心.一切被縛繫[被=彼【元明】],是謂是彼是餘。
【唐】此中,
【唐】「由彼非餘」者:謂有隨眠心,但由彼於心隨增隨眠故.名有隨眠心,非由餘於心不隨增隨眠故,名有隨眠心。
【唐】「謂此心未斷」者,若心未斷,必但由彼於心隨增隨眠故.名有隨眠心,非由餘於心不隨增隨眠故.名有隨眠心。
【唐】有說:此文應作是說,「謂具縛者諸染污心。」
【涼】「是彼非異」者,或有說者:「具縛凡夫染污心。」
【唐】彼不應作是說:以具縛者不具縛者,有染污心無染污心,皆可爾故。
【唐】但應作是說:「謂此心未斷。」諸未斷心名有隨眠,但由於心隨增隨眠,非由餘故。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具縛者可爾,不具亦可爾;染污心可爾,不染污心亦可爾。
【涼】應作是說:「若心不斷。」是說為使所使,心名有使;若不為使所使,是說心名無使。
這一段,新舊婆沙所依用的根本文是一致的。
【發】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當斷耶。
【八】若心使俱.諸使心俱,彼使此心.當滅耶。
【涼】若心有使,使有使心,彼使此心.當斷耶。
【發】答:或當斷,或不當斷。
【發】云何當斷。謂彼隨眠緣此心。
【發】云何不當斷。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
【八】答曰:或滅,或不滅。
【八】云何滅。答曰:諸使於彼緣滅,是謂滅。
【八】云何不滅。答曰:諸使於彼緣[未〔-〕【聖聖乙】]未盡,是謂不滅,相應諸使。
【唐】此中顯示:隨眠於所緣境.可說當斷,非於相應。謂於所緣可制煩惱,令不現起.造諸過失;非於相應可制煩惱,令不復與心等相應。故於所緣可說當斷,非於相應。[若令隨眠離相應法,無有是處][雜心:一剎那故、心與煩惱俱生故。]
【涼】此說:緣使當斷。諸使於緣可制伏,相應使不可制伏,如去文闍草皮。
【涼】若心有使,乃至廣說,云何斷。諸使於緣不斷。
【唐】有說:此文應作是說:「云何當斷。謂彼隨眠緣此心未斷。云何不當斷。謂彼隨眠緣此心已斷,及與此心相應。」
【唐】[評曰]彼說非理。所以者何。前問:「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當斷不。」a今但應說:「云何當斷。謂彼隨眠緣此心。」於義已足,何須更說未斷。若彼已斷,心不由彼名有隨眠,便非所問,是故不須更說未斷。
【涼】不應作是說:「諸使於緣不斷。」所以者何。先已問故。
【涼】應作是說:「諸使不斷當斷。」
【唐】b又「緣此心已斷及」言.理不應說,「緣心隨眠,若已斷者」便非所問故。但應說:「云何不當斷。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其義已足。
【涼】「b云何不斷。諸使已斷,及相應使。」
這一段,舊婆沙改造不徹底。論義上沒有諍論,只是在追求表述上的周密。八揵度論的「於彼緣滅」可能少了一個未字。
【發】汝說隨眠.因所緣當斷耶。答:如是。
【八】如是汝語.使緣滅耶[耶〔-〕【三宮】]。答曰:如是。
【發】1若爾,諸隨眠.見滅道所斷.有漏緣,彼隨眠因何當斷。若言此斷彼斷,俱不應理。
【發】答:見滅道所斷無漏緣隨眠,因所緣故斷;由此斷故,彼亦斷。
【八】2若作是語,諸使.盡諦道諦所斷.無漏緣,此使何所滅。「此滅彼滅」,此事不然。
【八】如向者語,諸使.盡諦道諦所斷.有漏緣,此盡彼當言盡[彼=使【三宮】][言=信【聖聖乙】]。
[舊譯發智,承前斷有隨眠義,就主體說從所緣可斷。][無漏緣相應心依隨眠相應之有隨眠義不可斷故。][舊譯婆沙評破自所依本論,許見所緣斷,新譯發智訂為正義。詳見發智婆沙對「隨眠因所緣故斷」的修訂過程。]
【發】已離色染,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若心.無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無色界見集所斷.六隨眠隨增。
【八】色愛盡.無色愛未盡,若苦智生.習智未生,若無色界心.習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是謂盡緣識。
【八】彼識幾使所使。答曰:無色界習諦所斷六。
【涼】「離色界欲.未離無色界欲」。評曰:不應說「未離無色界欲」。所以者何。若集智未生,當知未離無色界欲。
【涼】應作是說:離色界欲,苦智已生.集智未生,乃至廣說。
【涼】彼識幾使所使。答曰:無色界集諦所斷六使。
【唐】四於此識,相應所緣隨眠隨增。
【唐】二於此識,唯有所緣隨眠隨增,如色界說。
【唐】此中有誦「已離色染.未離無色染」,彼不應誦,說集類智未生.已顯未離無色染故。
【發】云何供養恭敬。答:如有一類於佛法僧親教軌範及餘隨一有智尊重同梵行者,施設供養恭敬而住,若於是處有供養及恭敬,是謂供養恭敬。
【八】此云何。如一作供養師,彼由恭敬僧、和[*]上、阿闍[*]梨、同和[*]上阿闍[*]梨及諸尊重等梵行者,作供養。彼[*]由恭敬,如是若供養彼作恭敬,[*]是謂供養恭敬。
【涼】云何敬養。答曰:
【涼】猶如有一而敬養佛。
…
【唐】於法施設供養恭敬而住者,有本不說敬養法言,以於涅槃無緣義故。前說供養謂能為緣,涅槃無緣,是故不說。
【涼】問曰:何故此中不說敬養法耶。
【涼】答曰:作緣義是養義,彼法離緣故。
【發】云何有餘依涅槃界。
【八】云何有餘泥洹界。
【涼】云何有餘身涅槃界。
【發】答:若阿羅漢.諸漏永盡,壽命猶存,大種造色.相續未斷,依五根身.心相續轉;有餘依故,諸結永盡.得獲觸證,名有餘依涅槃界。
【八】答曰:若無著,壽住活,四大未沒,彼造色五根與心周旋,是謂有餘泥洹界。於有餘泥洹界.有結使滅盡,得到彼岸而取果證,[是=此【聖乙】]是謂有餘泥洹界也。
【涼】答曰:阿羅漢住壽,四大未滅,乃至廣說。
…
【唐】「大種造色」者,總顯色身。「依五根身.心相續」者,顯心心所。…
【涼】四大者,即四大是也。諸根者,造色是也。相續心者,是心心數法也。
【唐】如是諸法.相續未斷,所得諸結永盡,名有餘依涅槃界。
【涼】若此四大.造色.心心數法未滅,是有餘身涅槃界。
【唐】有作是說:「大種造色」是身,「五根」是根,「心相續」是覺。…
【涼】復有說者,四大是四大身,諸根即諸根,相續心是覺性。…
【唐】復次,有別誦言:「汝說涅槃唯是非學非無學耶。」餘如前誦。
【八】如是泥洹亦非學非無學耶。答曰:如是。
【涼】如是汝說涅槃是非學非無學耶。…育多婆提答言:如是。
【發】云何無學慧蘊。
【八】云何無學慧身。
【涼】云何無學慧身。
【發】答:無學正見智。
【唐】此誦為善。
【唐】有異誦言:「無學八智,謂四法類。」彼誦太總,盡無生智亦此攝故。
【唐】有別誦言:「無學作意相應極簡擇法最極簡擇[簡=揀【三宮】*],廣說乃至毘鉢舍那。」
【八】答曰:無學思惟相應緣擇法[擇=擇法【三宮】]擇觀種種觀分別,此謂無學慧身。
【唐】復有誦言:「無學智見明覺現觀。」彼亦大總[大=太【三宮】],盡無生智亦此攝故。
【涼】答曰:若智若見、若明若覺、若現觀,乃至廣說。
【涼】評曰:此說可爾。但此中說正慧身,不說分別慧身。
【涼】此文應如是說:「云何無學慧身。答曰:盡智、無生智不攝無學慧是也。」
【發】於道說究竟聲者,如世尊說:
【發】 一類聰慢者 不能知究竟 彼不證道故 不調伏而死
【八】云何為道。答曰:如所說:
【八】 如不知道 [一=二【宮】]一聰明慢 未到究竟 未道御死
【涼】云何說道究竟。如偈說:
【涼】 若不知道 是聰明慢 未到究竟 不調而死
【唐】一類者,謂外道。彼實愚癡,自謂聰慧,而生憍慢,名聰慢者。
【涼】不知道者,謂不見八道也。
【涼】是聰明慢者,外道愚小,自謂聰明而生憍慢。
【唐】究竟者,謂勤勇究竟。彼於此究竟不如實知見,名不能知。
【涼】未到究竟者,雖復發意,不到究竟。
【唐】八支聖道說名為道,彼於此道不能證故,不調伏而死;謂有煩惱生.有煩惱而死,不得真實調伏道故。
【涼】不調而死者,如有煩惱而生.有煩惱而死。
【發】說同施設斷知諸取,斯有何義。
【涼】如諸外道不知斷諸取,何以言斷諸取耶。
【發】答:是佛世尊.隨彼言說。
【涼】答曰:此是世尊隨世言說。
【發】如世尊說:彼諸外道.施設實有有情斷壞。然依勝義.無實有情,但隨彼言.而作是說。此亦如是,故無有過。[第一得經MA215(四種斷)(四通行)諸沙門梵志虛偽妄言,不善不真,實誣謗於我:「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沙門瞿曇無所施設。」彼實有眾生施設斷壞,若此無,我不如是說,彼如來於現法中斷知一切,得息、止、滅、涅槃。」AN10.29 一些沙門、婆羅門以不存在的、以空虛的、以虛妄的、以不實的誹謗我:『沙門喬達摩不安立欲的遍知,不安立色的遍知,不安立受的遍知。』比丘們!但我安立欲的遍知,安立色的遍知,安立受的遍知,當生無飢渴的、已達涅槃的、已平靜的,我安立不執取後而般涅槃。]
【涼】如說:有諸眾生見滅斷壞。實義中無有眾生,為隨外道世俗言.說有眾生,此亦如是,乃至廣說。[SA156諸眾生此世活,死後斷壞無所有…]
【八】(無)
【發】諸歸依法者,何所歸依。
【八】歸法趣者,彼何歸趣。
【涼】若歸趣法,彼何歸趣。
【發】答:若法實有現有,想等想施設言說,名為達磨;歸依如是愛盡離滅涅槃,名歸依法。
…
【唐】有本但言「歸依愛盡離滅涅槃,名歸依法」,不說「實有現有」等言,斯有何義。
【唐】謂涅槃體.寂滅離相,想名言說所不及故,無有於中執為非有。
【八】答曰:愛盡無婬滅說泥洹,彼此歸趣。
【涼】答曰:若歸趣法,則歸趣愛盡離涅槃。
【唐】此不應理;邪見撥無寂滅涅槃,現可得故。
【唐】此但應說,誦者遺忘。[正理:謂歸「愛盡.離.滅.涅槃」。…此則顯示四沙門果。或此四種如其次第.顯三界愛斷及永般涅槃.或…]
【發】又世尊說:「結加趺坐[加=跏【三宮】下同],端身正願,住對面念。」乃至廣說。
【八】又世尊言:彼正身坐,繫念在前。
【涼】又世尊言:正身結[跏=加【三宮】*]跏趺坐,繫念在前,乃至廣說。
【唐】[瑜伽:結加趺坐,端身正願,安住背念。paryaṅkam ābhujya, ṛjuṁ kāyaṁ praṇidhāyābhimukhīṁ smṛtim upasthāpya /]
…
【唐】有亦說為:住背面念。
…
【發】云何名住對面念耶。
【八】彼云何繫念。
【發】答:修觀行者,繫念眉間,或觀青瘀或觀膖脹,或觀膿爛,或觀破壞,或觀異赤,或觀被食,或觀分離,或觀白骨,或觀骨鎖,此等名為住對面念。
【八】答曰:彼近明善方便正念,骨想、青想、骨[瑣=鎖【三宮】]瑣想、膖脹想、食不[盡=淨【三宮】]盡想、燒焦想、骨節異處想。
…
【唐】2.亦有本說:繫念明闇[明闇=眼間【三宮】]。明者謂眼,即說繫念在鼻按中。
【涼】2復次,繫念在眼中間,故名繫念在前。
【發】難滿難養有何差別。答:即前所說是謂差別。
【唐】有本無此差別問答。問:何故此中不問差別。
【涼】問曰:此二何以不問其差別耶。
…
【發】易滿易養有何差別。答:即前所說是謂差別。
【唐】有本無此差別問答。問:何故此中不問差別。
【涼】問曰:此中[云何=何以【三宮】]云何不問差別耶。
【發】若起增上慢,我不受後有,此何所緣。
【八】若生增上慢,我名色已有知如真,此增上慢何緣。[nāparam asmād bhavaṃ prajānāmi ]
……
【發】此即緣有。
【涼】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即緣能生增上慢有[有=者【三宮】]。
……
【唐】有本說「緣心心所法」,顯不受後有.即是滅道故。
【八】此增上慢何緣。答曰:即[彼=從【聖乙】]彼心心所念法緣。
【發】諸預流者所成就學法,此法預流果攝耶。答:或攝或不攝。
【發】云何攝。答:有為預流果已得不失。
【發】云何不攝。答:諸預流者所得勝進無漏根等有為法。
【八】云何不攝。答曰:須陀洹增益進得眾妙無漏根,得已結盡逮證[及彼所證諸結盡],是謂不攝。
【涼】云何不攝。須陀洹前進得勝妙無漏諸根。
這一段,八揵度論「得已結盡逮證」可能是誦者衍文,因為下文說:
【八】有為須陀洹果,是謂學。
【八】云何非學非無學。答曰:無為須陀洹果,是謂非學非無學。…
【八】云何無學。答曰:有為阿羅漢,是謂無學。
【發】若依未至定,念覺支現在前時…
【八】若依未來有覺有觀三昧,學念覺意現在前…
【涼】若依有覺有觀未至禪,學念覺支現在前時…
【唐】亦有誦言「若依有尋有伺未至定,念覺支現在前」者,雖於義無益,而為除疑故作是說[說=誦【三宮】]。
【涼】應作是說.若依未至禪,[定=不【三宮】]定應說有覺有觀。而作是說,有何意耶。
【涼】答曰: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發】云何他心智。
【發】答:若智修所成,是修果.依止修.已得不失,能知他相續現在欲色界心心所法,或無漏心心所法,是謂他心智。
【八】知他人心智云何。
【八】答曰:若智所修.所修果.憶所修.已得不失,所可用智現在前,他眾生他人所覺所觀所行,已覺意性如實知之,是謂知他人心智。
【涼】云何他心智。
【涼】答曰:若智是修、是修果、從修生、得不失…以此智知他心所覺、所觀、所行…
【唐】有別誦言:「若智現起,如實知他有情.有所尋求.有所伺察.有所攝受,眾緣所起意及意所有,是謂他心智。」
【涼】問曰:他人心覺觀緣色時,他心智亦知他心所緣色耶。
【涼】答曰:外國法師經文作如是說:「若智知欲色界現前他人心心數法及無漏心,是名他心智。」
【涼】問曰:罽賓沙門何故不作如是說耶。[s71舊外國師同此國說,舊此國師同外國說。]
【涼】答曰:亦應作如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
【涼】答曰:言所覺所觀所行者,說其體,不說所緣處。
【發】苦根與苦根.為因等無間增上,非所緣。…與餘根.為因等無間所緣增上。
【八】苦根,彼苦根因增上,無緣無次第。…樂根,因緣增上,無次第[(樂根…第)九字〔-〕【三宮】]。
【發】諸得極禁,彼一切得極迹耶。設得極迹,彼一切得極禁耶。
【發】答:諸得極禁,彼一切得極迹。
【唐】所以者何。無學尸羅名為極禁,四種神足名為極迹。諸有已得無學尸羅必亦逮得四神足故。
【發】有得極迹非得極禁,謂不還。如世尊言:云何苾芻得極迹。謂於五順下分結永斷遍知。
【唐】所以者何。以不還者.已得四神足,未得無學尸羅故。
【唐】或作是說:
【唐】諸得極迹,彼一切到彼岸耶。設到彼岸,彼一切得極迹耶。
【唐】答:1諸得極迹,彼一切到彼岸。
【八】諸還迹彼一切到彼岸耶。答曰:如是。諸還迹,彼一切到彼岸。
【唐】所以者何。一切結盡名為極迹。
【唐】如契經說:「迹謂涅槃。永斷五結,不復輪迴生死,名到彼岸。」
【唐】諸阿羅漢身已作證,名得極迹;已斷五順上分結,不復輪迴三界生死,名到彼岸。
【唐】2有到彼岸非得極迹,謂不還。如世尊言:「云何苾芻名到彼岸。謂於五順下分結永斷遍知。」以斷此故,不復輪迴欲界生死,名到彼岸。…
【八】頗到彼岸彼非還迹。答曰:有,阿那含。世尊亦說:「云何比丘得到彼岸。答曰:五下分結已盡無餘。」
【唐】或作是說:
【唐】諸阿羅漢彼一切盡源底耶。設盡源底,彼一切阿羅漢耶。
【唐】答:諸阿羅漢彼一切盡源底。
【唐】有盡源底非阿羅漢,謂不還。如世尊言:「云何苾芻盡源底。謂於五順下分結永斷遍知。」此中二釋如到彼岸說。
【發】復次,尊者大迦葉波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先不受杜多功德而能奉行。
【發】尊者薄矩羅非廣識大福,難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先受杜多功德,亦能奉行。少識苾芻受杜多功德,於中隨轉此不為難。
【唐】有於此文作相違誦,謂:
【唐】尊者大迦葉波,廣識大福,易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先受杜多功德隨而奉行。
【八】復次,尊者摩訶迦葉廣識大德,得衣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彼等受行頭陀。
【唐】尊者薄矩羅非廣識大福,難得衣服飲食臥具醫藥及餘資具,先不受此杜多功德隨而奉行。少識苾芻,不受杜多功德,於中隨轉,此不為難[(=非難為事【三宮】)]。
【八】尊者薄拘盧少識[非〔-〕【三宮】]非大德,亦不得衣食床臥具病瘦醫藥,彼不[等=得【三宮聖】]等受行頭陀。此[不為=為不【三宮】]不為難,少識比丘、不等受行頭陀,是謂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