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雙 2018年2月22日 俱舍論
阿羅漢與八解脫 阿羅漢與八解脫(續1)
本來想說明阿羅漢皆成就四禪八定的,因涉及較廣,這裏從八解脫說起。為了養成讀原典的習慣,行文多與論疏相似,讀者稍稍用心。
眾所周知,阿羅漢以是否具證八解脫而分為俱解脫和慧解脫二種,此二類皆通鈍根利根,如婆沙論云:「云何慧解脫補特伽羅?謂信勝解.或見至,但以慧盡諸漏,未以身具證八解脫,彼捨信勝解或見至,得慧解脫。」乃至「……以身具證八解脫.亦以慧盡諸漏,……得俱解脫。」
八解脫指的是:
一內有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有色想貪,為除此貪,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
二內無色想.觀外色解脫,內身無色想貪,雖已除貪,為堅牢故.觀外不淨青瘀等色,令貪不起。
三淨解脫.身作證具足住,謂觀淨色.令貪不起..觀淨色者.顯觀轉勝。
此三皆緣欲界顯色形色。初二解脫依初二靜慮及近分中間,作不淨行相,棄背色貪心;第三解脫依第四靜慮,作清淨行相,為審自堪能故,棄背不淨觀心。此三有色解脫皆是勝解作意,唯是有漏,無漏心皆與真實作意相應故。
四無色定,為次四解脫,各能棄捨下地貪故。通有漏無漏。
滅受想定,為第八解脫,棄背受等故。
修八解脫的目的是:一為諸惑已斷更遠,二為於定得勝自在,故能引起無諍等德.及聖神通,由此便能轉變諸事.起留捨等種種作用。故八解脫是邊際定及無諍等諸勝德之基。
四無色解脫,通依三界身起。餘有色解脫唯人趣起,依聖教之力方現起故。若曾修者.由離染得(後由加行現在前),未曾習者.由加行得。滅盡定初起唯在人中,依教力故,若後退失上生色界,容再現起。
所起解脫,曾得未曾得者,想受滅解脫唯未曾得;餘七解脫通曾得未曾得,謂諸聖者及內法異生皆通曾得及未曾得,外法異生唯是曾得。
故阿羅漢,於滅盡定,有得不得;於四無色,必皆成就(離下染故,後當廣辯)。前三解脫,若生在無色界,有漏功德「生上不修下」故,及易地捨故,不成就。生在欲界諸阿羅漢,皆成就有色解脫。如婆沙云:「不還果,極少成就二十五:謂8八味相應、2淨無漏初靜慮、4四無量、2 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五通所依。」不還果尚且成就初二解脫,阿羅漢自不用說。第三解脫,類比可知。
又如婆沙論:
……慧解脫阿羅漢起味相應初靜慮退,爾時於六十五等至中:
1.三十三捨而不得:謂淨無漏上三靜慮,淨無漏無色,五解脫(淨解脫及四無色),後四勝處,十遍處,漏盡通所依。
……
5.十三少分捨而不得,少分不捨不得:謂四無量、初二解脫、前四勝處、三通所依,即上地一切及自地無學位等所修者,捨而不得;餘自地者,不捨不得。
6.七非捨非得:謂四無礙解、無諍、願智所依、滅盡解脫,以本未得故。
所以生在欲界的阿羅漢,必皆成就前七解脫。
雜心論:或有成就一背捨,或有成就乃至八。……成就七者,若生欲界及初禪二禪,無所有處愛盡,不得滅盡三昧。…若有漏背捨者,下地離欲未生上地,則皆成就。
持雙 2018年2月22日 俱舍論
前面有說到離染得與加行得,這是初得加行善的不同方式。若是斷煩惱時所得,說為離染得;若由餘加行之力所得,說為加行得。初得加行善的方式不止這兩種,其它如退離染、生上地、生下地等皆有可能,但非勝德,所以不說。由離染得或加行得之善法,後時亦由加行方現在前;除佛世尊,暫起欲樂現在前時,一切圓德.隨樂起故。
就四分有漏淨定來說,順勝進分和順決擇分二種皆由加行得,非離染時得;順住分和順退分二種由多種因緣而有得捨,如離染退上下生等。總說如此,其他多分攝於順住分等之五通、有色解脫等,如頌:「未曾由加行,曾修離染得。」曾經串習修得.今不成就者,即離染時得。
依前面的引文可知,無論異生聖者,凡成就初靜慮者皆成就初二解脫,凡成就第四靜慮者皆成就淨解脫,凡成就四無色者皆成無色解脫。前七解脫,可以有離染得,為何第八不能?
滅盡定要大加行方能成辦,前七解脫無始多少皆有串習。又,滅受想解脫是第三果所修,餘有數生即入涅槃。
又,第八唯佛與麟喻有離染得。麟喻及佛因為是多劫資糧所成,在一座中經34或160剎那從加行道入見修無學三道竟,中間不得休息。而果位時皆應成就第八解脫,所以不用別修加行,即金剛喻定離染時得第八解脫。其他人無此勝能,皆應別修加行至滅定現前時方得成就。
以上是對離染得與加行得略作說明。
因為前七解脫通異生,一切阿羅漢皆依生處差別隨應成就前七解脫,故順正理論分別俱解脫與慧解脫時,云:「應就滅定不得得說,以慧解脫無得滅定,根本靜慮.雖不現行.然於去來必成就故。」「諸阿羅漢,得滅盡定者.名俱解脫,由慧定力.雙解脫煩惱解脫障故;所餘未得滅盡定者.名慧解脫,但由慧力.於煩惱障得解脫故。」
何故第四果必成就根本靜慮?上篇所引已為旁證,此下更依諸論略作解釋。
「唯初盡遍修,九地有漏德。」
阿羅漢初心隨應能修九地有漏不淨觀等無量功德(生上不修下),如何不成四禪八定?如婆沙論云:「此所修者……謂欲界者聞思所成,色界者聞修所成,無色界者唯修所成。」而修所成即定地功德,如云「等引善名修」。
「諸道依得此,修此地有漏。」
寶疏:「諸道者,謂有漏無漏.加行無間解脫勝進四道。」正理:「隨依何地離下地染.(世出世間)第九解脫現在前時,亦修未來所得.上地根本近分有漏功德,離下地縛必得上故。…」大乘義章亦云:「用無漏道斷下煩惱,即成上地有漏功德。若用等智斷下煩惱,亦成上地無漏功德。…」此中「修未來」,是得修。諸未曾得功德現前,及得未來所餘功德,新修得故,皆名得修。婆沙问云:「何故過去者名得非修,未來者名得修耶?答:若現在道與彼為因者,可說彼為得修;現在道與過去無因義,故過去道.名得非修。」
「聖二離八修,各二離繫得。」
聖者以世出世道離下八地修所斷時,皆能引生有漏無漏二種離繫得,亦得上地有漏根本淨定。是同治修。此中是說同修有漏無漏二種功德,如云:「為離得起此,修此下無漏。」聖為離此地及得此地時.并此地中諸道現起,皆能修此及下無漏。為離此言,通二四道。即世出世間諸道皆可。諸道習修得修,廣如俱舍論智品「斷八地無間」諸頌,亦可作為此中論據。
「全不成而得,淨由離染生。」
謂有二時初得有漏根本淨定:1.離下地染時;2.從上地生下地時。故知離下地染時,必得上地根本等至。故阿羅漢隨所生處,皆成就自上地有漏淨定。(生上地者皆捨下地有漏德,如云:捨定生善法,由易地退等。)無漏功德不限生處,如云:「無漏由離染」,「聖離下染,必定獲得上地根本無漏定故。」又如心論經云:「一切阿羅漢,成就六地(無漏戒)。」雜心論亦云:「阿那含果,或三地乃至六地。阿羅漢六地。」故阿羅漢亦皆成就九無漏地功德。
婆沙:有修淨初靜慮.亦無漏(即修有漏無漏初靜慮),謂:……及未(曾)得非初靜慮無漏智(未至中間)現在前,而修淨初靜慮及無漏者,…謂以無漏道離欲界染,即依未至定,起最後解脫道時(初三後解脫,根本或近分);…依未至定,得阿羅漢果,初盡智起時(唯初盡遍修,九地有漏德)…
「七八九中二…」
證不還果時,有以世間道證,有以出世間道證,有入根本定,有不入者。如頌云:「初三後解脫,根本或近分。」雖不入根本,而成就此有漏根本定。
婆沙問:「諸捨初靜慮地心.得第二靜慮地心,皆初靜慮地心滅.第二靜慮地心起耶。答:應作四句。第一句者,謂依未至定,或靜慮中間,或第二靜慮近分,離梵世染,不入根本地。爾時捨初靜慮地染污心,得第二靜慮地不染污心,而非彼滅此起。…」
故知:阿羅漢離九地染,必能隨所生處.成就自上地諸有漏淨定。
但是,三藏皆有蘇尸摩經之文:
如雜阿含經:「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
婆沙:蘇尸摩曰:「仁等所證依何定耶。為初靜慮為乃至無所有處耶。」諸苾芻言:「我等所證皆不依彼。」蘇尸摩言:「若不依彼如何得證。」諸苾芻曰:「我等皆是慧解脫者。」……蘇尸摩經說全分慧解脫,彼於四靜慮皆不能起。
正理論:如契經言:「諸有未能入初定等具足安住,而由聖慧.於現法中得諸漏盡。……又蘇使摩契經中說,有慧解脫者.不得根本定[得字.俱舍論法義作依]。」
正理論會此義云:「非慧解脫靜慮現前,蘇尸摩經分明說故(有慧解脫者不得根本定)。……根本靜慮雖不現行.然於去來必成就故。」
又如婆沙云:「然得有二種:一現前得;二成就得。此中依現前得而作論。」
故知經中是依「根本定現不現前」而說,如婆沙中說有依未至定離上地染者,乃至命終不起根本定,即生上界:「頗有不入四靜慮下三無色,入非想非非想處耶。答:入。謂:依未至定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命終生非想非非想處,即於彼非想非非想處定現在前。」又如:「頗有不入初靜慮生梵世耶。答:生。云何生。謂:依未至定離欲界染,最後解脫道及後時不入初靜慮,彼若未離初靜慮染,命終必當生於梵世;或上地歿,生彼天中。」
所以,不能以少分異文亂一宗之義,離下地縛,必得上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