ॐ अरपचन धीः arpcn »

 

 

21

 

【唐】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一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唐)+三藏【明】*]

 

【唐】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十三

 

§a3辨能作因義

§b1能作因與增上緣

【涼】所作因即是威勢緣。

【涼】云何威勢緣。如說:此法與彼法作威勢緣,或時此法不與彼法作威勢緣耶。答曰:無也。[s197若法與彼法作增上,或時此法與彼法非增上耶。答:無時非增上。]

【涼】{}問曰:法生時除自體,餘一切法是威勢緣,

【涼】和合則生;無有不和合時,何以不數數生。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法生時有一和合,無二無多;法滅時亦一和合,無二無多。

【涼】復有說者,法生已,餘生法多,彼法無力能更生。如人墮河欲起,復墮一河;彼亦如是。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一和合能生一事,無有一事能生二果。{}

 

§c1增上緣-多勝義

【唐】能作因體即增上緣,俱一切法為自性故。

【唐】然義有異,謂多勝義.是增上緣義[此緣體廣.或所作廣],不障礙義.是能作因義。

【涼】問曰:威勢緣體性是何。答曰:一切法。

【涼】問曰:云何是威勢緣義。答曰:多勝義是威勢緣義。

[簡所緣緣]

【唐】問:若多勝義是增上緣義,則所緣緣亦應名增上,彼體亦攝一切法故。如《品類足論》辯,此二緣俱以一切法為自性故。[所緣緣及增上緣云何?謂一切法。]

【涼】問曰:如《波伽羅那》說:云何境界緣。云何威勢緣。答曰:一切法。

【涼】此有何多勝。

【唐】答:若依相續,則此二緣寬狹相似;若依剎那,則增上緣體義多勝。

【涼】答曰:若以境界、若以前物言之,則無多勝。若以剎那,則有多勝。

【唐】謂緣一切法非我行相現在前時,一切法中,非所緣者,謂此自性相應俱有;非增上者唯此自性,由此相應俱有諸法.是此增上.非所緣故。

【涼】若緣一切法無我,此法何所不緣。答曰:不緣自體,自體不緣相應共有。

【涼】誰不作威勢。[=惟【宮】*]唯自體。

 

§c2能作因-不障礙義

【涼】威勢緣即是所作因。云何是所作因義。

【涼】答曰:如先說,不障礙義是所作因義。

【唐】問:若不障礙義是能作因義者,則能作因體應不攝一切法。謂一有情.若有一趣蘊界處起,即此有情.更無第二蘊界處生。若依一眼一眼識生,於中更無第二識起。如於一處,若有一樹無第二樹,若有一舍無第二舍。如是諸法互相障礙,云何此因攝一切法。

【涼】問曰:若不障礙義是所作因義者,如人陰界入.障礙人趣,餘趣不能障礙。如眼識.障礙所依處,餘識不生;處所有房舍樹木,則餘房舍樹木不生。若如是者,云何不障礙義是所作因義。

【唐】答:雖有此事,而理無違。

【涼】答曰:以如所說故,不障礙義是所作因義。如義言,

【唐】1謂一有情,若有一趣蘊界處起,義語諸餘蘊界處曰:「我於汝等不為障礙,隨汝等生;設我與汝障礙者,汝等於彼則不得生。」

【涼】人中陰界入.語餘趣陰界入言:「我障礙人趣,不障礙餘趣,使汝餘趣得生。」

【唐】若依一眼.眼識現前,此識義語餘眼識言:「我於汝等不為障礙,隨汝等生;設我與汝為障礙者,汝等於彼不得現前。」

【涼】如是眼識語餘識言:「我障礙眼處所,不障礙餘處所,使汝得生。」

【唐】樹及舍喻准此應說。

【涼】一房舍樹木語餘房舍樹木言:「我障礙此處所,不障礙餘處所,使汝得成。」

【唐】2又即於彼為障礙者,彼若生時亦不為礙;是故一法將欲生時,餘一切法皆不為礙。設有一法障礙彼者,彼法爾時應不得起。

【唐】故不障礙義是能作因義,而能作因攝一切法。

【涼】以是事故,不障礙義是所作因義。

【涼】五陰生時,一切法與威勢緣,若有一法不隨順者則不生。

 

§b2生滅因緣

§c1各一和合-不恒生滅

【唐】問:因緣和合故諸法生,因緣和合故諸法滅;因緣無有不和合時,諸法云何不恒生滅[s197諸法云何不恒生滅]

【涼】{}問曰:法生時除自體,餘一切法是威勢緣,

【涼】和合則生;無有不和合時,何以不數數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言:一生和合故諸法生,一滅和合故諸法滅,生滅和合.無二無多,諸法云何恒生恒滅。[s197諸法生滅和合各異,謂餘緣和合故諸法生,餘緣和合故諸法滅…][s10現在但有一和合故,令未來心一一而起。又由和合有先後故。][s197和合有二種,一俱起不相離名和合,二不相違同辦一事名為和合。][s16心心所各各別有生住異滅和合而生,是故可說和合有異;同依一根、同緣一境而得生故,可說一切和合無異。][s52謂依生相,說有為法別和合生;若依剎那,說有為法一和合生,不相離者必俱起故。]

【涼】1尊者和須蜜說曰:法生時有一和合,無二無多;法滅時亦一和合,無二無多。

【唐】2復作是言:因緣和合諸法生已,次後相續無量剎那.連注覆壓,不能復起。如人墮崖復為上土續續覆壓,彼人爾時尚不能動,況得起耶。

【涼】2復有說者,法生已,餘生法多,彼法無力能更生。如人墮河欲起,復墮一河;彼亦如是。

【唐】3大德說曰:和合因緣既唯暫有,云何諸法恒生滅耶。[s10法生時.和合唯一無二.不可一和合有二果生][心與受等.一和合生.]

【唐】4尊者覺天作如是說:諸法生滅,各唯一時.應有作用。生已復生.滅已復滅,便為無用,是故諸法生滅非恒。[妙音]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一和合能生一事,無有一事能生二果。{}

 

§c2功能亦多亦一

【唐】問:因緣和合生諸法時,因緣功能為多為一。

【唐】若言唯一,云何依多。若言有多,云何和合。

【唐】答:1可說為一.可說為多,a辦一事故,b依多體故。

【唐】2復次,因緣功能,a相隨順故.可說為一,b生多法故.可說為多。

【唐】3復次,因緣功能,a同令諸法起作用故.可說為一,b起色受等作用別故.可說為多。

【唐】若彼功能無多種者,所起作用色非色等應無差別,是故諸法因緣功能,不可定言是多是一。

【涼】3問曰:[=時【宋】]如色法生時.一切法與威勢緣,無色法生時.一切法亦與威勢緣不;若無色法生時.一切法與威勢緣,色法生時.一切法亦與威勢緣不。

【涼】答曰:不也。

【涼】若與色法威勢緣時,與無色法威勢緣亦爾者,一切法皆是色耶。若與無色法威勢緣時,與色法作威勢緣亦爾者,一切法皆是無色耶。

 

§c3滅亦待因緣

【唐】問:[有=是【三】]如有因緣故諸法得生,亦有因緣故諸法滅耶。

【唐】譬喻尊者作如是說:生待因緣,滅則不爾。1如人射時發箭須力,墮則不然。2如陶家輪轉時須力,止則不爾。

【唐】阿毘達磨諸論師言:諸法生滅,俱待因緣,以滅與生皆是用故。[諸法生滅無不由因…因緣和合故諸法生,因緣和合故諸法滅…法生滅俱待因緣…生令諸法從未來入現在.老死令諸法從現在入過去…識隨所依有生滅故。][s24s39三相作用]

[正理:「故諸有為.分位差別.一切皆待異因緣成,非自然有。」「諸行由因故滅。非滅不待因。若無滅相.誰遣其無.令生已滅。滅因與行必俱有故.時無差別,生因與行.或俱不俱...」「盡即是滅,佛說盡滅.是有為相,說有為相.是所有法。故契經說:諸行無常.有生滅法。」]

[雜含:有因有緣集世間,有因有緣世間集;有因有緣滅世間,有因有緣世間滅。]

[雜含:世間集如實正知見,若世間無者不有,世間滅如實正知見,若世間有者無有([]教摩訶迦旃延: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是名離於二邊說於中道。所謂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如無明緣行,行緣識…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無明滅故行滅…][中含(多界經):若有比丘見因緣及從因緣起知如真(因緣)(緣起緣已生)因此有彼.無此無彼(緣起)此生彼生.此滅彼滅,謂緣無明有行乃至緣生有老死;若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阿難!如是比丘知因緣。(頻鞞娑邏()王迎佛經)因此生彼…若此滅者,彼便滅也…乃至生滅則老死滅。]

[s8如世尊告迦多衍那:若以正智觀世是集.言無所有則更不行,無所有者即是斷見…]

【涼】阿毘曇者作如是說:法生時有因故生、滅時有因故滅,有緣故生、有緣故滅,有事故生、有事故滅。

【涼】譬喻者作如是說:法生時有因故生、法滅時無因故滅,有緣故生、無緣故滅,有事故生、無事故滅。我不說滅法有因緣,應說喻:1如射箭空中,去時用力、墮時不用力,誰作其因。2如陶家輪,轉時用力、住時不用力,誰作其因。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前說者好。

 

【唐】問:前所說喻,當云何通。

【涼】問曰:若然者,譬喻者說喻云何通。

【涼】答曰:

【唐】答:不必須通,非三藏故。然凡聖法異.不可例同。

【涼】此不必須通。所以者何。此非修多羅、毘尼、阿毘曇,不可以世間現喻難賢聖法,世俗法異、賢聖法異

【唐】又箭與輪,亦由因墮止。

【唐】箭墮因者,謂排楯的等。設無餘因,則彎弓等亦是其因,若不先射.今何由墮。[排=棑【三宮】下同]

【唐】輪止因者,謂手杖等。設無餘因,則能轉者亦是其因,若先不轉.今何由止。

【涼】若欲通者,當云何通。答曰:

【涼】彼箭墮亦有因。以何為因。箭去時若楯等種種餘物障礙使墮,即是其因。設無障礙者,用力射時即是其因。若無射者,何由而墮。

【涼】如是陶家輪轉,若以手等餘物持令不行,即是其因。設無手等持者,先用力轉時即是其因。若無轉者,何由而住。

 

【唐】問:若排手等.障礙箭輪令其墮止,如何與彼為能作因。

【唐】答:排手等物.障彼行轉,非礙墮止,為能作因,於理何失。

[生滅不同時]

【唐】問:若法生滅俱待因緣,生滅因緣一切時有;何不生時亦滅.滅時亦生耶。

【涼】問曰:若法生亦有因、滅亦有因,乃至廣說。何以生時不滅、滅時不生。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生滅兩時和合各異,是故生時無滅.滅時無生,不可一因有二果故。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生時和合異、滅時和合異。

【唐】2復作是說:生時因緣隨順彼法,滅時因緣違害彼法;雖彼因緣前後體一,而益損用.時分不同[益損=損益【三宮】]。猶如苾芻解安居已,携持衣鉢遊歷諸寺,有賊見之,先申禮敬.恭順隨逐,後至曠野.奪其衣鉢.陵辱而去[陵=凌【三宮】]。生滅因緣亦復如是。[正理:然理不應:因彼此有.即復因彼此法成無。]

【涼】復有說者,法生時作緣異,法滅時作緣異。云何生時異。生時作緣.則隨順,滅時作緣.則不隨順。猶如外國,皆夏安居時,多持衣鉢從一寺至一寺。爾時諸賊善取其相。此諸比丘出在曠野有人之處,諸賊親近禮拜.而隨順之;前至嶮難無人之處,劫其衣鉢[=()【宋元宮】].而不隨順。彼亦如是。

【唐】3大德說曰:生滅兩事既互相違,如何俱有。

【唐】4尊者妙音作如是說:諸法生時未有作用,當何所滅。諸法滅時已有作用,復何所生。[覺天]

 

§c4一法多法相與為因(實體非因果)

【唐】問:

【唐】一法既與多法為能作因,多法亦與一法為能作因。

【涼】一法與多法作所作因,多法亦與一法作所作因。

【唐】(a)一法與多法為能作因時,為如一法與多法為因.為如多法與多法為因耶。

【唐】(b)多法與一法為能作因時,為如多法與一法為因,為如一法與一法為因耶。

【涼】問曰:一法與多法作因時,為如一法與耶、為如多法與耶。

【涼】多法與一法作因時,為如多法與耶、為如一法與耶。

【唐】設爾何失。

【唐】(a)此一法與多法為能作因時:

【唐】若如一法與多法為因者,云何不因一故果亦成一。

【唐】若如多法與多法為因者,云何不果多故因亦成多。

【涼】若如一法與多法作因者,云何非一因果。

【涼】若如多法與一法作因者,云何一法不作多果。

【唐】(b)此多法與一法為能作因時:

【唐】1若如多法與一法為因者,云何不因多故果亦成多。

【唐】2若如一法與一法為因者,云何不果一故因亦成一。

【涼】多法與一法作威勢緣時,云何作。為如多法與耶、為如一法與耶。

【涼】若如多法與一法作威勢緣者,云何不多因多果。

【涼】若如一法與者,云何多法作一法耶。

 

【唐】答:應作是說:

【唐】(a)一法與多法為能作因時,亦如多法與一法為因。

【唐】(b)多法與一法為能作因時,亦如一法與多法為因。

【涼】評曰:應作是說,一法如多法與威勢緣,多法如一法與威勢緣。

 

【唐】問:若爾,一應成多.多應成一。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多不作一、一不作多。

【唐】答:我說一亦成多,多亦成一。

【涼】答曰:如我義,一亦作多、多亦作一。

【唐】此依作用,不依實體。

【涼】以所作因義,不以法體有異。

【唐】我說諸因.以作用為果,非以實體為果。[zs52緣雖常合.而見有時緣果無故。]

【唐】又說諸果.以作用為因,非以實體為因。

【唐】諸法實體恒無轉變非因果故[s8諸法.常有實體][s17][s76][s39]

 

【涼】{}過去法與未來現在法作近所作因。義言過去法語未來現在法言:若我不與汝等作所作因者,則汝無因;一切有為法無有無因者。現在法與過去未來法作近所作因,義言現在法語過去未來法言:若我不與汝等作所作因者,則汝過去法無果、未來法無因;一切有為法無有無果無因者。

【涼】過去法是未來現在法所作因,未來現在法是過去法果,未來法是過去現在法所作因。過去現在法非未來果。所以者何。果法若俱、若在後。過去現在於未來法,不俱、不在後。現在法與過去未來法作所作因、未來法作所作因。未來法與現在法作果,過去法非果。所以者何。果法若俱、若在後。過去法於現在法,不俱、[=人【宮】]不在後。{}

【涼】{}色法與色法作所作因、作威勢果。色法與無色法作所作因及威勢果。無色法與無色法作所作因及威勢果。無色法與色法作所作因及威勢果。如是可見與[=可可【宋元】]可見、可見與不可見、不可見與不可見、不可見與可見作所作因及威勢果。有對無對、有漏無漏亦如是。{}

 

§a4明諸法能作因

§b1無為無因果

【唐】然無為法名能作因,但不為障,非能辦果。

【唐】復次,

【唐】有為法與有為法為能作因,亦以彼為增上果。

【唐】有為法不與無為法為能作因,亦不以彼為增上果。

【唐】無為法不與無為法為能作因,亦不以彼為增上果。

【唐】無為法與有為法雖為能作因,而不以彼為增上果。以無取果與果用故。

【涼】有為法與有為法作所作因及威勢果。

【涼】有為法與無為法作威勢果、不作所作因。

【涼】無為法與無為法不作所作因、不作威勢果。

【涼】無為法與有為法作所作因、不作威勢果。

 

§c1有為無為差別

【唐】問:何故有為法有因有果,無為法無因無果耶。

【涼】問曰:何以故有為法有因有緣,無為法無因無緣。

【唐】答:

【涼】答曰:

【唐】1有為法流轉世故.有因有果;無為不爾.故無因果。如遠行者.須具資糧能有所至,非不行者。

【唐】2復次,有為法有作用故.有因有果;無為不爾.故無因果。如營務者.須備作具能有所成,非不營者。

【唐】3復次,有為法有生滅故.有因有果;無為不爾.故無因果。

【唐】4復次,有為法有和合.有因有果;無為不爾.故無因果。

【唐】5復次,有為法有三相故.有因有果;無為不爾.故無因果。

【唐】6復次,有為法性羸劣故.有因,有作用故.有果,如羸劣者依他而住.非勇健者;無為不爾,故無因果。

【涼】6有為法性羸劣須因緣,無為法性猛健不須因緣。如人羸劣依他而住,如人猛健不依他住;彼亦如是。

【涼】2復次,有為法有所作故須因緣,無為法無所作故不須因緣。如掘者須[=杴【宮】]钁、[如〔-〕【元明宮】][刈〔-〕【宋】]刈者須鎌;彼亦如是。

【涼】1復次,有為法隨世行,能取果.能知緣,故須因緣。無為法不隨世行,廣說如上。如人遠行須糧,不遠行者不須糧;彼亦如是。

【唐】7復次,有為法,如王如王眷屬,如富貴者如富貴者眷屬,如因陀羅(Indra)如因陀羅眷屬,故有因有果;無為不爾,故無因果。

【涼】7復次,有為法如王及眷屬,如因陀羅及眷屬,故須因緣。無為法如王,不如王眷屬;如因陀羅,不如因陀羅眷屬,故不須因緣。

 

§c2有為不生之

【唐】問:有為法不生者,為有為法為留難故令彼不起,為無為法為留難故彼不生耶。

【唐】答:以有為法為留難.令彼不起,非無為法。無為與彼為能作因,於一切時不障礙故。

【唐】如注水瀆,水若不流,自為餘因非瀆為障。[s138如泉池側師子口等,水不流時.自有餘緣非此為障.]

【涼】問曰:有為法不生,為是有為留難故不生、為是無為留難故不生耶。

【涼】答曰:有為留難故不生,非無為法。無為法威勢緣不與他不生法作留難,若生隨順作緣。

【涼】如潢池邊,剋木作師子口、摩竭魚口,水在中流出。水不流時,非此口中為作留難,自有餘緣令水不流,水若流時為作所依;彼亦如是。

[新譯婆沙(舊無)(非擇滅)此滅本欲遮有為法令永不生,若法不生.此得便起,如與欲法繫屬有情。][正理(入論同):此有勝能,障可生法.令永不起。]

 

§c3所緣緣與近能作因

【唐】問:無為法與有為法為能作因及增上緣時,何者為勝,為緣彼者.為餘法耶。

【唐】答:1等無差別,如兩豆聚。[s138若緣不緣皆無障故.][s138於能緣者作所緣緣]

【涼】問曰:無為法與有為法二種緣,謂境界緣、威勢緣。

【涼】無為法與他作近威勢緣時,為與有緣者、為與無緣者。

【涼】答曰:a或有說者,與有緣者,不與無緣者。

【涼】b評曰:不應作是說。應作是說:與他作威勢緣等無有異,如小豆聚。[s75虛空無為無有作用,然此能與種種空界作近增上緣。]

【唐】2若無為法與有為法為所緣緣,有是有非。

【涼】境界緣或與或不與,有緣法則與、無緣法則不與。

 

§b2三世-因果取與前後

【唐】復次,

【唐】()過去法與過去法為能作因,亦以彼為增上果。過去法與未來現在法為能作因,亦以彼為增上果。義言:「我若不與汝為近能作因者,汝則無因,然有為法無無因者。」

【涼】{過去法與未來現在法作近所作因。義言過去法語未來現在法言:「若我不與汝等作所作因者,則汝無因;一切有為法無有無因者。」

【唐】()未來法與未來法為能作因,亦以彼為增上果。未來法與過去現在法為能作因,然不以彼為增上果。所以者何。果與因俱.或在後故。義言:「我若不與汝為近能作因者,汝則無果,然有為法無無果者。」

【唐】()現在法與現在法為能作因,亦以彼為增上果。現在法與未來法為能作因,亦以彼為增上果。義言:「我若不與汝為近能作因者,汝則無因,然有為法無無因者。」

【唐】()現在法與過去法為能作因,然不以彼為增上果。果與因俱.或在後故。義言:「我若不與汝為近能作因者,汝則無果,然有為法無無果者。」

【涼】現在法與過去未來法作近所作因,義言現在法語過去未來法言:「若我不與汝等作所作因者,則汝過去法無果、未來法無因;一切有為法無有無果無因者。」

【唐】問:何故後法與前法為能作因,而前法非後法增上果耶。

【唐】答:不障礙義.是能作因義,後法於前法不障礙故,得為能作因。果必是因力所取與後法於前無取與力故前法非後果(前非後果)[正理18:必無少果在因前生。果在因前.斯有何咎。若未來法.其果已生,是則未來.所作已辦.以無用故.應不更生…諸行應常。]如有為法以無為法為能作因.而非彼果,彼無取果與果力故。

【涼】過去法是未來現在法所作因,未來現在法是過去法果。

【涼】未來法是過去現在法所作因,過去現在法非未來果。

【涼】所以者何。果法若俱、若在後。過去現在於未來法,不俱、不在後。

【涼】現在法與過去未來法作所作因、未來法作所作因。

【涼】未來法與現在法作果,過去法非果。

【涼】所以者何。果法若俱、若在後。過去法於現在法,不俱、不在後。}

 

§b3三性三界等

§c1總能作因

【唐】復次,

【唐】善法與善法為能作因,亦以彼為增上果。

【唐】善法與不善無記法為能作因,亦以彼為增上果。

【唐】不善法與不善法為能作因,亦以彼為增上果。

【唐】不善法與善無記法為能作因,亦以彼為增上果。

【唐】無記法與無記法為能作因,亦以彼為增上果。

【唐】無記法與善不善法為能作因,亦以彼為增上果。

 

【唐】如善不善無記法,展轉為能作因及增上果。如是三界繫不繫法,學無學非學非無學法,見所斷修所斷不斷法,有色無色法,有見無見法,有對無對法,有漏無漏法,相應不相應法等,應知亦爾。

【涼】{色法與色法作所作因、作威勢果,色法與無色法作所作因及威勢果;無色法與無色法作所作因及威勢果,無色法與色法作所作因及威勢果。

【涼】如是,可見與可見、可見與不可見、不可見與不可見、不可見與可見作所作因及威勢果。有對無對、有漏無漏,亦如是。}

 

§c2近能作因

【涼】善法與善法作近所作因,善法與不善法作近所作因,不善法與不善法作近所作因,

【涼】[卷第十五終【三宮】][不〔-〕【三宮】=卷第十六雜揵度智品第十首【宋元】=卷第十六雜犍度智品第二之十一首【明】=卷第十六雜揵度智品第十一首【宮】=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等十一]

【涼】不善法與善法作近所作因。

【唐】復次,

【唐】有善法與善法為近能作因。如由善業生樂善家,生已復能多修妙行。

【唐】有善法與不善法為近能作因。如由善業生富貴家,生已放逸多造惡行。

【唐】有不善法與不善法為近能作因。如由不善業生不律儀家,生已復造眾多惡行。

【唐】有不善法與善法為近能作因。如由不善業身遭病惱或失財位,心生厭悔修諸妙行。

【涼】善法與善法作近所作因者,以善業故生大富長者商主家,其家諸人好樂行善,以親近故亦好行善,是名善與善作近所作因。

【涼】善與不善作近所作因者,以善業故生王若大臣家,其家諸人好行諸惡,以親近故亦好行諸惡,是名善與不善作近所作因。

【涼】不善與不善作近所作因者,以不善業故生惡戒家,以親近故常作諸惡,是名不善與不善作近所作因。

【涼】不善與善作近所作因者,以不善業故身生重患,以厭患故修行於善,是名不善與善作近所作因。

 

【涼】內法與內法作近所作因,內法與外法、外法與外法、外法與內法作近所作因。

【唐】有內法與內法為近能作因。如一有情供多人眾。

【唐】有內法與外法為近能作因。如諸農夫種殖稼穡。[殖=植【三宮】*]

【唐】有外法與外法為近能作因。如水糞等生長苗稼。

【唐】有外法與內法為近能作因。如飲食等長養有情。

【涼】內法與內法作近所作因者,如一人能供足多人。

【涼】內法與外法作近所作因者,如人種外種子。

【涼】外與外者,如糞土水等長養苗稼。

【涼】外與內者,如以飲食等長養眾生身。

【涼】如是,眾生數與眾生數、眾生數與非眾生數、非眾生數與非眾生數、非眾生數與眾生數,廣說如上。

 

【唐】有一趣法與五趣法為近能作因。如有多人食一羊肉,身強盛已,有作善業.有作惡業;作善業者得生人天,作惡業者墮三惡趣。

【涼】一趣能長養五趣,如多人食一羊肉,或有行善或有行惡。行善者能長養二趣,謂天趣、人趣。行惡者長養三趣,謂地獄、畜生、餓鬼。

 

§b4一切有情能作因

§c1非一切有情得殺罪盜罪

【唐】問:若一有情,害生命時,一切有情不障礙彼,無不與彼為能作因,何不一切俱得殺罪。

【唐】答:1彼能殺者,起殺加行,亦令果滿,故得殺罪。餘不爾故,不得殺罪。

【唐】2復次,彼起惡心,亦斷他命,故得殺罪。餘不爾故,不得殺罪。

【涼】問曰:如一人殺生,一切眾生盡與作所作因,何以有得殺罪有不得者。

【涼】答曰:若作殺方便,亦滿殺果,得殺罪;若不作方便,不滿殺果,不得殺罪。

【涼】復次,若有惡心,而得殺罪;若無惡心殺心,不得殺罪。

 

【唐】餘業道等,准此應知。

【涼】問曰:如一眾生不與取,一切眾生與作所作因,何以有得不與取罪、有不得者。

【涼】答曰:若作方便滿其果者,得不與取罪;不作方便不滿其果,不得不與取罪。

【涼】復次,若以貪心取.他物想,得不與取罪;不者不[=得罪【三宮】]得。

 

§c2有情所自在物

§d1唯物主邊得盜罪

【唐】問:諸外財物一切有情共業所起,何故盜者唯於財主得罪非餘。

【唐】答:1財主於財攝受守護,餘則不爾。是故盜者唯於財主得罪非餘。

【唐】2復次,財主於財作己有想,盜者於彼作財主想。故唯於彼得罪,非餘。

【唐】3復次,若財物於彼是士用果及增上果者,於彼得罪。財物於餘一切有情是增上果、非士用果,是故於彼不得盜罪。

【涼】問曰:如外物是一切眾生威勢所生,何以或於他邊得不與取罪、或不得耶。

【涼】答曰:3[=曰若【三宮】]有功用果、威勢果者,是人邊得不與取罪。[]唯有威勢果、無功用果者,是人邊不得不與取罪。

【涼】2復次,於物作己有想,是人邊得罪;於物不作己有想者,是人邊不得罪。

 

§d2士用增上果別

【唐】問:士用果與增上果,有何差別。[s121問:士用果增上果何差別。]

【唐】答:1作功力得者,是士用果;不障礙得者,是增上果。

【唐】2復次,財物,於作者,是士用果;於用者,是增上果。

【唐】如諸果實,於種殖者[殖=植【三宮】*],是士用果.亦增上果;於食用者,唯增上果。

【唐】如諸財物,於營求者,是士用果.亦增上果;於受用者,唯增上果。

【涼】問曰:威勢果、功用果有何差別。

【涼】答曰:2作者是功用果,食者是威勢果。

【涼】如農夫種作者,是功用果.[非〔-〕【三宮】]威勢果;食其子實者,是威勢果.非功用果。

 

§d3器界不隨減

【唐】問:此器世界.蘇迷盧山.洲渚等物,一切有情共業所起,於中若有般涅槃者,何故此物不減少耶。

【涼】問曰:如四天下須彌山等外物,是一切眾生業威勢故生。眾生有得涅槃者,此物等何故不減少耶。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說:a若物是彼士用果近增上果者,亦有減少;蘇迷盧等.但是彼遠增上果,故無減少。

【唐】b復作是說:蘇迷盧等.一切有情共業所起,假使此中一有情在,由彼業力所任持故.亦不減少,況有無量無邊有情未得滅度。如富貴者雖已命終,而彼宮殿園林象馬不隨隱沒,是餘有情業力持故,此亦如是。

【唐】c復作是說:此中雖有無量有情得般涅槃及生他處,復有無量無邊有情來生此界,由彼業力.故不減少。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c有餘世界眾生來生此間,以其業勢力故.使不減少。

【涼】b復次,是一切眾生業勢力故生,設令[]唯有一眾生在,猶不減少。所以者何。彼亦有業威勢在其中故,何況阿僧祇那由他眾生在。如尊貴人業威勢故,生園林樓觀象馬車乘。如是眾生數非眾生數物等,其人雖死此物不減;彼亦如是。

【唐】2尊者覺天作如是說:此是過去業力所持,故無減少。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以過去業故,所以不減少。

 

§d4輪王自在業

【唐】問:如轉輪王.於四洲渚皆得自在,是何果耶。

【唐】答:自身威勢是異熟果,所統領物是增上果。彼於過去修習增上自身眾具諸善業故,今得如是二殊勝果。

【涼】問曰:如一轉輪聖王.王四天下而得自在,彼是何業報耶。

【涼】答曰:是造生處業果報。

 

§a5餘義

【涼】{}問曰:為所作因多、為所作因果多。

【涼】答曰:所作因多,非所作因果。所以者何。所作因是一切法,所作因果是有為法。

【涼】以是事故,作如是論。

【涼】頗法非是因、非次第、非境界、非威勢耶。

【涼】答曰:有,自體於自體是也。

【涼】於他體有耶。答曰:

【涼】有,有為於無為、無為於無為。{}

 

§b1釋經「三種增上」

【唐】復次,有三種增上:一自增上,二世增上,三法增上。[大集法門經:三增上,是佛所說,謂世增上、法增上、我增上。(DN.33Saṅgītisuttaṃ)Tīṇi ādhipateyyāni– attādhipateyyaṃ, lokādhipateyyaṃ, dhammādhipateyyaṃ.]

【唐】自增上者:如有一類煩惱未斷.惡境現前,而為自護不起惡業,勿我由斯墮諸惡趣。

【唐】世增上者:如有一類煩惱未斷.惡境現前,護世間故不起惡業,勿我由斯為世譏毀。有作是說:勿由我故.世間有情造諸惡業。

【唐】法增上者:如有一類煩惱未斷.惡境現前,為護法故不起惡業,勿由我故.令諸世間輕毀正法。

【唐】此三即是近能作因

【涼】佛經說:有三種威勢,所謂世威勢、我威勢、法威勢。

【涼】世威勢者,猶如有一煩惱現在[=有【元明】]前境界易得,為世人譏嫌故,不作惡業。

【涼】我威勢者,猶如有一煩惱現在前境界易得[(雜心)彼起煩惱境界現在前],為我不墮惡道故,不作惡業。

【涼】法威勢者,猶如有一煩惱現在前境界易得,彼以多聞故不作惡業,亦令世人不譏嫌故,不作惡業。

 

【唐】問:何故此三說名增上。

【唐】答:以於善法不障礙故,是善親近增上緣故。

【涼】問曰:此三何以說名威勢。

【涼】答曰:以能近生善法故。

 

【涼】{}[s20]一切眾生威勢盡故死,除佛世尊威勢不盡而般涅槃。{}

 

§b2因力增減

【唐】問:能作因力有增減不。

【涼】問曰:所作因為有增減不。

【唐】答:有。

【涼】答曰:有。

【唐】如多人眾挽大木時,中有盡力不盡力者,其盡力者能作因增,不盡力者能作因減。

【唐】如彼挽木,竪剎牽船轉石等時,應知亦爾。

【涼】如有多人挽大材時,其中或有盡手足力者、有不多用力者。

【唐】如內於外,若外於內、外內自望,亦復如是。

【涼】如竪大塔[=【三宮】]時、糺索,其中有急有緩。

【涼】如是等,是名外法有增減。

【涼】如與親里所作因.及供給所須,則勝他人,是名內法有增減。

 

§b3因多果少

【唐】問:能作因與增上果,何者為多。

【唐】答:能作因多,增上果少。

【唐】以能作因攝一切有為無為法,增上果唯攝有為法故。

【涼】{問曰:為所作因多、為所作因果多。

【涼】答曰:所作因多,非所作因果。

【涼】所以者何。所作因是一切法,所作因果是有為法。

【唐】由此故說:

【涼】以是事故,作如是論。

【唐】頗有法於法非能作因耶。答:有,謂自性於自性。

【涼】頗法非是因、非次第、非境界、非威勢耶。答曰:有,自體於自體是也。

【唐】頗有法於他性非能作因耶。答:有,謂有為於無為.及無為於無為。

【涼】於他體有耶。答曰:有,有為於無為、無為於無為。}

 

【涼】{}若是因緣,亦是次第緣、亦是境界緣、亦是威勢緣。如是一一緣,應次第有四緣義。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有四緣體。

【涼】答曰:以所作故有四,非以物體故有四。其事云何。如前剎那使後剎那增長,名曰因緣。前作次第緣令後者生,名次第緣。後能緣前,是境界緣。不為他作障礙,是威勢緣。因緣如種子法,次第緣是開導法,境界緣是執杖法,威勢緣是不障礙法。總而言之,因緣有四緣義,非一一法從因緣生盡有四緣義。{}

【涼】{}問曰:因之與緣有何差別。尊者和須蜜說曰:因即是緣。若有此則有是,亦是因亦是緣。世尊亦說:阿難!有如是因、如是緣、如是作,生為老死因。

【涼】問曰:若有此則有是,是因是緣者,如人見瓶生覺心,瓶是覺因耶。

【涼】答曰:不以有瓶是覺因。所以者何。自有瓶不生覺心,和合乃生覺心。和合是覺緣非瓶。

【涼】復有說者,和合是因,和合事是緣。

【涼】問曰:若一不為因,多亦不為因。

【涼】答曰:如一一事不能為因,和合眾事。則能為因。其事云何。如一一事不名和合,眾事集故乃名和合;彼亦如是。

【涼】復有說者,相似是因,不相似是緣。相似者如麥似麥、如火似火。

【涼】問曰:麥與麥[=芽【三宮】*]牙有何相似。

【涼】答曰:總而言之,麥是[]牙因。問曰:若然者,四大因等,總而言之亦是[]牙因耶。復有說者,近者是因、遠者是緣。問曰:若然者,因之與緣無有差別。所以者何。如[=善心【三宮】]心次第生善心是因,[=不是【三宮】]不名為緣耶。復有說者,不共者是因、共者是緣。問曰:若然者,麥亦是牙亦是爛壞,彼復是緣耶。如眼是眼識生處,不共餘識。彼眼復是眼識因耶。復有說者,生是因、隨生是緣。問曰:若然者,生不是緣、隨生不是因耶。復有說者,自體長養是因、他體長養是緣。問曰:若然者,現在善心緣於善法,[]唯名為因,不名為緣耶。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作是因、所作是緣。復有說者,相似是因、不相似是緣。復有說者,近者是因、遠者是緣。如近遠,彼此亦如是。{}

 

§a6自性名義及世果

【唐】問:能作因,以何為自性。

【唐】答:一切法。

 

【唐】已說自性,所以今當說。

【唐】問:何故名能作因,能作是何義。

【唐】答:不障礙義是能作義,有所辦義是能作義。

 

【唐】此能作因定通三世及離世法,有增上果。

【涼】此所作因,定是一切法。果,是威勢果。

 

 7六因四緣五果綜述

 

§a1六因相對作句

【唐】如是已顯六因自性,今當復顯六因相雜不相雜義。

§b1相應因

【唐】問:若法是相應因,彼亦是俱有因耶。

【唐】答:(1)若法是相應因,彼亦是俱有因。

【唐】(2)有法是俱有因,彼非相應因,謂有為不相應法。

【涼】(1)問曰:若有相應因,亦共生因耶。答曰:若有相應因,亦有共生因。

【涼】(2)頗有共生因相應因耶。答曰:有不相應法共生因。

 

【唐】問:若法是相應因,彼亦是同類因耶。答:應作四句:

【唐】(1)有法是相應因非同類因,謂未來相應法。

【唐】(2)有法是同類因非相應因,謂過去現在不相應法。

【唐】(3)有法是相應因亦同類因,謂過去現在相應法。

【唐】(4)有法非相應因非同類因,謂未來不相應法及無為法

【涼】若有相應因亦有相似因耶,若有相似因亦有相應因耶。乃至廣作四句。

【涼】(1)有相應因無相似因者,未來世相應因。

【涼】(2)有相似因無相應因者,不相應法相似因。

【涼】(3)有相應因亦有相似因者,相應法相似因。

【涼】(4)無相應因亦無相似因者,除上爾所事

 

【唐】問:若法是相應因,彼亦是遍行因耶。答:應作四句:

【唐】(1)有法是相應因非遍行因,謂除過去現在遍行隨眠及彼相應法,諸餘相應法。

【唐】(2)有法是遍行因非相應因,謂過去現在遍行隨眠及彼相應法生住老無常。

【唐】(3)有法是相應因亦遍行因,謂過去現在遍行隨眠及彼相應法。

【唐】(4)有法非相應因非遍行因,謂除過去現在遍行隨眠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諸餘不相應法。[本義:俱非句中.可擧無為法耶…今略不擧之。]

【涼】若有相應因亦有一切遍因耶,若有一切遍因亦有相應因耶。乃至廣作四句。

【涼】(1)有相應因無一切遍因者,未來世相應因,過去現在非一切遍相應因。

【涼】(2)一切遍因非相應因者,不相應法一切遍因。

【涼】(3)相應因一切遍因者,相應法一切遍因。

【涼】(4)非相應因非一切遍因者,除上爾所事

 

【唐】問:若法是相應因,彼亦是異熟因耶。答:應作四句:

【唐】(1)有法是相應因非異熟因,謂無記無漏相應法。

【唐】(2)有法是異熟因非相應因,謂不善善有漏不相應法。

【唐】(3)有法是相應因亦異熟因,謂不善善有漏相應法。

【唐】(4)有法非相應因非異熟因,謂無記無漏不相應法。

【涼】若有相應因亦有報因耶。若有報因亦有相應因耶。乃至廣作四句。

【涼】(1)有相應因無報因者,無記無漏相應因。

【涼】(2)有報因無相應因者,不相應法報因。

【涼】(3)有相應因亦有報因者,相應報因。

【涼】(4)非相應因非報因者,除上爾所事

 

【唐】問:若法是相應因,彼亦是能作因耶。

【唐】答:(1)若法是相應因,彼亦是能作因。

【唐】(2)有法是能作因,彼非相應因,謂不相應法。

【涼】(1)若有相應因亦有所作因耶。答曰:若相應因亦有所作因。

【涼】(2)頗有所作因無相應因耶。答曰:有,諸不相應法所作因。

 

§b2俱有因

【唐】問: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同類因耶。

【唐】答:(1)若法是同類因,彼亦是俱有因。

【唐】(2)有法是俱有因,彼非同類因,謂未來法。

【涼】(1)若有共生因亦有相似因耶。答曰:若有相似因亦有共生因。

【涼】(2)頗有共生因無相似因耶。答曰:有,未來世共生因。

 

【唐】問: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遍行因耶。

【唐】答:(1)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俱有因。

【唐】(2)有法是俱有因,彼非遍行因,謂除過去現在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法,諸餘有為法。

【涼】(1)若有共生因亦有一切遍因耶。答曰:若有一切遍因亦有共生因。

【涼】(2)頗有共生因無一切遍因耶。答曰:有,非一切遍共生因。

 

【唐】問: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異熟因耶。

【唐】答:(1)若法是異熟因,彼亦是俱有因。

【唐】(2)有法是俱有因,彼非異熟因,謂無記無漏有為法。

【涼】(1)若有共生因亦有報因耶。答曰:若有報因[者〔-〕【宮】]亦有共生因。

【涼】(2)頗有共生因非報因耶。答曰:有,無記無漏共生因。

 

【唐】問: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能作因耶。

【唐】答:(1)若法是俱有因,彼亦是能作因。

【唐】(2)有法是能作因,彼非俱有因,謂無為法。

【涼】(1)若有共生因亦有所作因耶。答曰:若有共生因亦有所作因。

【涼】(2)頗有所作因非共生因耶。答曰:有,無為法所作因。

 

§b3同類因

【唐】問:若法是同類因,彼亦是遍行因耶。

【唐】答:(1)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同類因。

【唐】(2)有法是同類因,彼非遍行因,謂除過去現在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法,諸餘過去現在法。

【涼】(1)若有相似因亦有一切遍因耶。答曰:若有一切遍因亦有相似因。

【涼】(2)頗有相似因無一切遍因耶。答曰:有,非一切遍相似因。

 

【唐】問:若法是同類因,彼亦是異熟因耶。答:應作四句:

【唐】(1)有法是同類因非異熟因,謂過去現在無記無漏法。

【唐】(2)有法是異熟因非同類因,謂未來不善善有漏法。

【唐】(3)有法是同類因亦異熟因,謂過去現在不善善有漏法。

【唐】(4)有法非同類因非異熟因,謂未來無記無漏法及無為法

【涼】有相似因亦有報因耶,若有報因亦有相似因耶。乃至廣作四句。

【涼】(1)有相似因無報因者,無記無漏相似因。

【涼】(2)有報因無相似因者,未來世報因。

【涼】(3)有相似因亦有報因者,過去現在報因。

【涼】(4)非相似因非報因者,除上爾所事。

 

【唐】問:若法是同類因,彼亦是能作因耶。

【唐】答:(1)若法是同類因,彼亦是能作因。

【唐】(2)有法是能作因,彼非同類因,謂未來法及無為法。

【涼】(1)若有相似因亦有所作因耶。答曰:若有相似因亦有所作因。

【涼】(2)頗有所作因非相似因耶。答曰:有,未來世無為法所作因。

 

§b4遍行因

【唐】問: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異熟因耶。答:應作四句:

【唐】(1)有法是遍行因非異熟因,謂過去現在無記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法。

【唐】(2)有法是異熟因非遍行因,謂除過去現在不善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法,諸餘不善善有漏法。

【唐】(3)有法是遍行因亦異熟因,謂過去現在不善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法。

【唐】(4)有法非遍行因非異熟因,謂除過去現在無記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法,諸餘無記及無漏法。

【涼】若有一切遍因亦有報因耶,若有報因亦有一切遍因耶。乃至廣作四句。

【涼】(1)一切相遍因非報因者,無記一切遍因。

【涼】(2)有報因非一切遍因者,未來世報因、過去現在非一切遍報因。

【涼】(3)一切遍因報因者,一切遍報因。

【涼】(4)非一切[=徧【三宮】]報因非報因者,除上爾所事。

 

【唐】問: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能作因耶。

【唐】答:(1)若法是遍行因,彼亦是能作因。

【唐】(2)有法是能作因,彼非遍行因,謂除過去現在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法,諸餘一切法。

【涼】(1)若有一切遍因亦有所作因耶。答曰:若有一切遍因亦有所作因。

【涼】(2)頗有所作因非一切遍因耶。答曰:有,未來世、過去現在非一切遍、無為法所作因。

 

§b5異熟因

【唐】問:若法是異熟因,彼亦是能作因耶。

【唐】答:(1)若法是異熟因,彼亦是能作因。

【唐】(2)有法是能作因,彼非異熟因,謂無記及無漏法。

【涼】(1)若有報因亦有所作因耶。答曰:若有報因亦有所作因。

【涼】(2)頗有所作因非報因耶。答曰:有,無記無漏所作因。

 

§a2諸門分別

§b1色非色等

【唐】問:此六因,幾是色,幾非色。

【唐】答:二唯非色,謂相應遍行因。餘通色非色。

【涼】問曰:此六因,幾色、幾非色。

【涼】答曰:二是非色,謂相應因、一切遍因。餘是色非色。

【唐】如色非色,有見無見、有對無對、有執受無執受、是長養非長養、是大種非大種[異熟因]、是造色非造色,亦爾。

【涼】如色非色,相應不相應、有依無依、有勢用無勢用[有警覺無警覺]、有緣無緣[遍行因]、有對無對、可見不可見,當知亦如是。

 

§b2有漏無漏

【唐】問:此六因,幾有漏,幾無漏。

【唐】答:二唯有漏,謂遍行異熟因。餘通有漏無漏。

【涼】問曰:此六因,幾有漏、幾無漏。

【涼】答曰:二有漏,謂一切遍因、報因。餘有漏無漏。

 

§b3有為無為

【唐】問:此六因,幾有為,幾無為。

【唐】答:五唯有為。一通有為無為,謂能作因。

【涼】問曰:此六因,幾有為、幾無為。

【涼】答曰:五是有為,相應因乃至報因。一是有為無為,謂所作因。

 

§b4三世

【唐】問:此六因,幾過去,幾未來,幾現在。

【唐】答:三通三世,謂相應俱有異熟因。二唯過去現在,謂同類遍行因。一通三世.亦離世,謂能作因。

【涼】問曰:此六因,幾過去、幾現在、幾未來。

【涼】答曰:二是過去現在,謂相似因、一切遍因。三在三世,謂相應因、共生因、報因。一在三世亦不在世,謂所作因。

 

§b5三性

【唐】問:此六因,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唐】答:一唯不善無記,謂遍行因。一唯善不善,謂異熟因。餘通三種。

【涼】問曰:此六因,幾善、幾不善、幾無記。

【涼】答曰:一是不善、無記,謂一切遍因。一是善、不善,謂報因。餘是善、不善、無記。

 

§b6界繫不繫

【唐】問:此六因,幾欲界繫,幾色界繫,幾無色界繫。

【唐】答:二唯三界繫,謂遍行異熟因。餘通三界繫及不繫。

【涼】問曰:此六因,幾欲界繫乃至不繫。

【涼】答曰:[二【三宮】=三【大】]二是三界繫,謂一切遍因、報因。餘是三界繫不繫。

 

§b7三學

【唐】問:此六因,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

【唐】答:二唯非學非無學,謂遍行異熟因。餘通三種。

【涼】問曰:此六因,幾學、幾無學、幾非學非無學。

【涼】答曰:

【涼】二是非學非無學,謂一切遍因、報因。餘是三種。

 

§b8三斷

【唐】問:此六因,幾見所斷,幾修所斷,幾不斷。

【唐】答:一唯見所斷,謂遍行因。一唯見所斷修所斷,謂異熟因。餘通三種。

【涼】問曰:此六因,幾見道所斷、幾修道所斷、幾無斷。

【涼】答曰:一是見道所斷,謂一切遍因。一是見道修道斷,謂報因。餘是見道斷、修道斷、不斷。

 

§b9染不染等

【唐】問:此六因,幾染污,幾不染污。

【唐】答:一唯染污,謂遍行因。餘通二種。

【涼】問曰:此六因,幾染污、幾不染污。

【涼】答曰:一是染污,謂一切遍因。餘是染污、不染污。

【唐】如染污不染污,有罪無罪、黑白、有覆無覆、退非退[順退非順退法],亦爾。

【涼】如染污不染污,有過無過、黑白、隱沒不隱沒、退不退,當知亦如是。

 

§b10有報無報

【唐】問:此六因,幾有異熟,幾無異熟。

【唐】答:一有異熟,謂異熟因。餘通二種。

【涼】問曰:此六因,幾有報、幾無報。

【涼】答曰:一是有報,謂報因。餘是有報無報。

 

§b11是報非報

【唐】問:此六因,幾是異熟,幾非異熟。

【唐】答:二非異熟,謂遍行異熟因。餘通二種。

 

§b12相應不相應

【唐】問:此六因,幾相應,幾不相應。

【唐】答:一唯相應,謂相應因。餘通二種。

【唐】如相應不相應,有所依無所依、有所緣無所緣、有行相無行相、有警覺無警覺、有等無間無等無間,亦爾。

 

§b13四諦

【唐】問:此六因,幾是四諦攝,幾非四諦攝。

【唐】答:二唯苦集諦攝,謂遍行異熟因。三唯苦集道諦攝,謂相應俱有同類因。一通四諦及非諦攝,謂能作因。

 

§b14蘊界處攝

【唐】問:此六因,幾是五蘊攝,幾非五蘊攝。

【唐】答:二唯四蘊攝.除色蘊,謂相應遍行因。三通五蘊攝,謂俱有同類異熟因。一通五蘊及非蘊攝,謂能作因。

 

【唐】問:此六因,幾何處攝。

【唐】答:二唯意法處攝,謂相應遍行因。一唯色聲意法處攝,謂異熟因。三通十二處攝謂俱有同類能作因。

 

【唐】問:此六因,幾何界攝。

【唐】答:一唯意法意識界攝,謂遍行因。一唯七心法界攝,謂相應因。一唯色聲七心法界攝,謂異熟因。三通十八界攝,謂俱有同類能作因。

 

§a3五果

§b1正說

【唐】問:如是六因誰有何果。

【唐】答:(1)相應俱有因,有士用果。

【唐】(2)同類遍行因,有等流果。

【唐】(3)異熟因,有異熟果。

【唐】(4)能作因,有增上果。

【唐】(5)其解脫果是道所證,非因所得。

 

§b2取果與果

【唐】問:如是六因,何時取果,何時與果(前非後果)

【唐】答:(1)相應俱有因,現在取果,現在與果。一剎那取果,一剎那與果。取一剎那果,與一剎那果。

【涼】相應因、共生因,現在世一剎那頃取果與果。

【唐】(2)同類遍行因,現在取果,過去現在與果。一剎那取果,多剎那與果。取多剎那果,與多剎那果。

【涼】相似因、一切遍因、所作因,現在取果,過去現在與果;一剎那[=那頃【三宮】]取果,多剎那與果。

【唐】(3)異熟因,現在取果,過去與果。一剎那取果,多剎那與果。取多剎那果,與多剎那果。

【涼】報因,現在取果,過去與果;一剎那取果,多剎那與果。

【唐】(4)能作因,有作是說:(2)現在取果,過去現在與果。一剎那取果,多剎那與果。取多剎那果,與多剎那果。[正理:此能作因…取果作用唯現有故。][正理:取果必頓.與果有漸。]

【唐】有餘師說:此能作因,[等無間緣]過去現在取果,過去現在與果。剎那取果,多剎那與果。若取果時,即能與果。餘如前說。[新舊評家s196無有等無間緣.異時取果.異時與果]

【唐】若能覺了如是六因,即於四果分明照察,如觀掌中餘甘子等。[āmalaka]

 

§a4四緣

【唐】復次,諸法作用必假因緣,因已廣辯,次應說緣。緣有四種,如《施設論》及«見蘊»[s197]

§b1引施設論

【唐】然《施設論》作如是說:「有法是因緣,彼亦是等無間緣,亦是所緣緣,亦是增上緣。乃至,有法是增上緣,彼亦是因緣,亦是等無間緣,亦是所緣緣。」

【唐】問:一切法中有能作四緣者,如心心所法。有能作三緣者,如色心不相應行。有能作二緣者,如無為法。何故彼說「有法是因緣,彼亦是等無間緣,乃至廣說」耶。

【唐】答:彼依容有,故作是說。謂諸法中,有心心所具四緣性,不說一切皆作四緣。若盡理者,應作是說。

 

§b2四緣相對作句

【唐】問:若法是因緣,彼亦是等無間緣耶。

【唐】答:若法是等無間緣,彼亦是因緣。

【唐】有法是因緣,彼非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非最後心心所法.餘一切有為法。

 

【唐】問:若法是因緣,彼亦是所緣緣耶。

【唐】答:若法是因緣,彼亦是所緣緣。

【唐】有法是所緣緣,彼非因緣,謂無為法。

 

【唐】問:若法是因緣,彼亦是增上緣耶。

【唐】答:若法是因緣,彼亦是增上緣。

【唐】有法是增上緣,彼非因緣,謂無為法。

 

【唐】問:若法是等無間緣,彼亦是所緣緣耶。

【唐】答:若法是等無間緣,彼亦是所緣緣。

【唐】有法是所緣緣,彼非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非最後心心所法.餘一切法。

 

【唐】問:若法是等無間緣,彼亦是增上緣耶。

【唐】答:若法是等無間緣,彼亦是增上緣。

【唐】有法是增上緣,彼非等無間緣,謂除過去現在非最後心心所法.餘一切法。

 

【唐】問:若法是所緣緣,彼亦是增上緣耶。

【唐】答:如是。

 

§b3一體四用(例同六因)

【唐】問:若於一法具四緣者,應但一緣,云何立四。

【涼】{若是因緣,亦是次第緣、亦是境界緣、亦是威勢緣。如是一一緣,應次第有四緣義。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有四緣體。

【唐】答:依作用立,不依物體,一物體中有四用故。謂:

【涼】答曰:以所作故有四,非以物體故有四。其事云何。

【唐】(1)一剎那心心所法,引起次後剎那同類心心所故,立為因緣。

【唐】(2)即此開避次後剎那心心所法.令得生故,立為等無間緣。

【唐】(3)即此能為次後剎那心心所法.所取境故,立為所緣緣。

【唐】(4)即此不障礙次後剎那心心所法.令得生故,立為增上緣。

【涼】如前剎那使後剎那增長,名曰因緣。前作次第緣令後者生,名次第緣。後能緣前,是境界緣。不為他作障礙,是威勢緣。

【唐】此中因緣如種子法,等無間緣如開導法,所緣緣如任杖法,增上緣如不障法[如與欲法]

【涼】因緣如種子法,次第緣是開導法,境界緣是執杖法,威勢緣是不障礙法。

【唐】如是等,過去現在非最後心心所法,具四緣性。餘有為法,有三緣性。三無為法,有二緣性。皆依義說,不依物體,一物體中有多義故。

【涼】總而言之,因緣有四緣義,非一一法從因緣生盡有四緣義。}

[例同六因]

【唐】如諸法中:

【唐】(1)有能作六因者,謂過去現在不善遍行隨眠及彼相應法。

【唐】(2)有能作五因者,謂過去現在無記遍行隨眠及彼相應法;或過去現在不善遍行隨眠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或過去現在非遍行不善善有漏心心所法。

【唐】(3)有能作四因者,謂過去現在無記遍行隨眠及彼相應法生老住無常;或過去現在非遍行不善善有漏色心不相應行;或過去現在無漏心心所法;或過去現在非遍行無記心心所法;或未來不善善有漏心心所法。

【唐】(4)有能作三因者,謂過去現在非遍行無記色心不相應行;或過去現在無漏色心不相應行;或未來不善善有漏色心不相應行;或未來無記無漏心心所法。

【唐】(5)有能作二因者,謂未來無記無漏色心不相應行。

【唐】(6)有能作一因者,謂無為法。

【唐】如一有為,有多因義,互不相違。緣亦應爾。

  【表格】

有為

六因

遍行

非遍行(有漏)

無漏有為

不善

無記

不善善有漏

無記

相應

四相

相應

四相

相應

不相應

相應

不相應

相應

不相應

過現

6

5

5

4

5

4

4

3

4

3

未來

4

3

3

2

4

3

3

2

3

2

 

§b4因緣差別-九說

【唐】問:若爾,因緣有何差別。

【涼】{問曰:因之與緣有何差別。

 

【唐】1尊者世友作如是言:無有差別。因即是緣.緣即是因。

【唐】a如契經說:「二因二緣能生正見,謂他言音及內如理作意。」[二因二緣(有二因緣)(長中增含):一者從他聞,二者正思惟。]

【唐】又如《大因緣經》說:「佛告阿難,老死支,有如是由[nidānaགླེང་གཞི].有如是因.有如是集.有如是生.有如是緣,謂生支是也。」故知因緣無有差別。

【唐】b復作是說:若有此則有彼(中含),此是彼因,亦是彼緣。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因即是緣。b若有此則有是,亦是因亦是緣。

【涼】a世尊亦說:「阿難!有如是因、如是緣、如是,生為老死因。」[MA97大因經:阿難!是故當知是老死因、老死習、老死本、老死緣者,謂此生也。所以者何?緣生故則有老死。]Chap.76

 

【唐】問:由有瓶故.得有瓶覺,豈此瓶覺.瓶為因。

【唐】答:非有瓶[].則有瓶覺。以無瓶時.亦有瓶覺,雖有瓶時.無瓶覺故;然有和合故.得有瓶覺,是故和合是瓶覺因緣。[s197和合有二種s52][於多法中起一增語.言說轉故.名為和合.][又和合名.實法]

【涼】問曰:若有此則有是.是因是緣者,如人見瓶生覺心,瓶是覺因耶。

【涼】答曰:不以有瓶是覺因。所以者何。自有瓶不生覺心,和合乃生覺心。和合是覺緣,非瓶

 

【唐】2有作是說:「和合是因,此和合因說名為緣。」

【涼】復有說者,和合是因,和合事是緣。

【唐】問:若一一別.不名為因,眾事和合.亦應非因。

【唐】答:如一一別.不名和合,眾事聚集.即名和合;故一一別.不名為因,眾事和合.得名為因。

【涼】問曰:若一不為因,多亦不為因。

【涼】答曰:如一一事不能為因,和合眾事.則能為因。其事云何。如一一事不名和合,眾事集故乃名和合;彼亦如是。

 

【唐】3復有說者:同類是因,異類是緣。如火於火.麥於麥等[等=芽【明】],說名同類。

【唐】[]問:[麥種]麥於麥芽.有何同類。若同稱麥.名同類者,應田水等.大種同故.亦名同類,則田水等.應是麥因。

【涼】復有說者:相似是因,不相似是緣。相似者,如麥似麥、如火似火。

【涼】問曰:麥與麥牙[=芽【三宮】*]有何相似。答曰:總而言之,麥是[]牙因。

【涼】問曰:若然者,四大因等,總而言之亦是[]牙因耶。

 

【唐】4復有說者:近者是因,遠者是緣。

【唐】[]問:若爾,1因與等無間緣.應無差別。2心無間.不善或無記心,應是因非緣。

【涼】復有說者,近者是因,遠者是緣。

【涼】問曰:若然者,因之與緣無有差別。所以者何。1[=心【三宮】]心次第生心是因,[=不是【三宮】]不名為緣耶[次第緣]

 

【唐】5復有說者:不共是因,共者是緣。

【唐】[]問:若爾,眼於眼識.應是因非緣,以不共故。又麥於芽灰.應是緣非因,以是共故。

【涼】復有說者,不共者是因,共者是緣。

【涼】問曰:若然者,[麥種]麥亦是牙亦是爛壞,彼復是緣耶。如眼是眼識生處,不共餘識。彼眼復是眼識因耶。

 

【唐】6復有說者:能生者是因,隨能生者是緣。

【唐】[]問:若爾,生支於老死.應非緣;隨順生支有等,於老死.應非因[同類因]

【涼】復有說者,生是因,隨生是緣。

【涼】問曰:若然者,生不是緣、隨生不是因耶。

 

【唐】7復有說者:能長養自相續者是因,能長養他相續者是緣。

【唐】[]問:若爾,緣自相續所起善心,唯長養自相續,應是因非緣。

【涼】復有說者,自體長養是因,他體長養是緣。

【涼】問曰:若然者,現在善心緣於善法,[]唯名為因,不名為緣耶。

 

【唐】8大德說曰:轉是因,隨轉是緣;近是因,遠是緣。

【唐】如近遠,在此在彼、和合不和合、在此身在餘身,應知亦爾。

【唐】[]問:若爾,同類隨轉應是緣非因,無明緣行等應是因非緣。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作是因、所作是緣[隨轉,或果(如等無間緣依與果用建立)][惠暉云.為因義成.方是取果,是四緣故.不論取果.但言與果用]

【涼】復有說者,相似是因、不相似是緣。

【涼】復有說者,近者是因、遠者是緣。如近遠,彼此亦如是。}

 

【唐】9[]故因緣體雖無差別,而義有異。謂因義,緣義是

【唐】為表此義,說因有六,說緣有四。若不爾者,名數應同。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一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阿毘達磨【明】*][卷數下明本有「說一切有部發智」七字細註*]

 

 

22

 

【唐】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二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唐】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十四

 

〖隨眠心〗有隨眠心與二隨增

【唐】「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隨增耶。」乃至廣說。

【涼】若心有使,使有使心,彼使使此心耶。乃至廣說。

 

§a1論起因由[遮一心相續論.犢子及譬喻者法救]

【唐】問:何故作此論。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涼】答曰:

【唐】答:為止他宗顯正理故。

 

【唐】1.[心性本淨]謂或有執「但有一心」,如說一心相續論者。彼作是說:

【涼】1為止一心者論故。彼作是說:

【唐】有隨眠心.無隨眠心,其性不異。聖道現前,與煩惱相違,不違心性。為對治煩惱,非對治心。如浣衣磨鏡[鍊=練【宋元宮】*]鍊金等物,與垢等相違,不違衣等;聖道亦爾。又此身中若聖道未現在前,煩惱未斷故,心有隨眠;聖道現前煩惱斷故,心無隨眠。

【涼】有使心.無使心,即是一心。所以者何。聖道生時,與使相妨、不與心相妨。如治刀法,與垢相妨、不與刀相妨。如衣器鏡垢,與治法相妨、不與衣器鏡等相妨。如是聖道生時,與使相妨、不與心相妨。乃至聖道未生.心則有使,聖道若生.心則無使。

【唐】此心,雖有隨眠無隨眠時異,而性是一。如:衣鏡金等,未浣磨鍊[]等時,名有垢衣等;若浣磨鍊[]等已,名無垢衣等。有無垢等,時雖有異,而性無別。心亦如是。

【唐】為止彼執,顯有隨眠心與無隨眠心其性各異。

 

【涼】3我人論者作如是說:人縛人解,非法縛解。

 

【唐】2.[法救]或復有執:隨眠不於所緣隨增,亦不於相應法有隨增義,如譬喻者。彼作是說:

【涼】2尊者曇摩多羅[法救]作如是說:諸使不相應使,亦不緣使。彼作是說:

【唐】a若隨眠於所緣隨增者,於他界地及無漏法亦應隨增,是所緣故,如自界地。[s56所繫事是假]

【唐】b若於相應法有隨增義者,則應未斷已斷一切時隨增,相應畢竟不相離故,猶如自性。[s2諸心心所是思差別…前後各異,無一並用.]

【涼】a若作緣使,應使無漏法;

【涼】b若作相應使,一切時恒使,無不與心心數相應時。

【唐】為止彼執,顯諸隨眠.於所緣相應.俱有隨增義,謂於自界地有漏法及相應法,乃至未斷恒隨增故。[s56所繫事是實]

 

【唐】3.[犢子]或復有執:隨眠唯於補特伽羅有隨增義,如犢子部彼作是說:

【唐】補特伽羅名有隨眠及無隨眠,非心等法;補特伽羅有縛解故。

【唐】為止彼執,顯唯心等有縛有解,名有隨眠及無隨眠。非數取趣,畢竟無故。

 

【唐】為止此等他宗,及顯無顛倒理,故作斯論。

【涼】以是事故,欲止他義、欲顯己義,欲現與法相相應義故,而作此論也。

 

§a2於何隨眠名有隨眠心

【發】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品類足5辯隨眠品][AKBh: yair anuśayair yac cittaṃ sānuśayaṃ, te 'nuśayās tasmiṃś citte 'nuśerate. ]

【發】彼隨眠.於此心隨增耶。答:或隨增,或不隨增。

【八】若心使俱,諸使心俱。彼使.此心所使耶。答曰:或所使、或不所使。

【涼】{若心有使,使有使心。彼使.使此心耶。答曰:或使.或不使。

【發】云何隨增。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未斷.及緣此心。

【發】云何不隨增。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已斷。

【八】云何所使。答曰:諸使未盡,此所使。

【八】云何不所使。答曰:諸使盡,此不所使。

【涼】云何使。答曰:諸使未斷,彼使使此有使心。

【涼】云何不使。答曰:

【涼】諸使斷,彼使不使此有使心。所以者何。諸使未斷故使,斷故不使。}

 

§b1使性伴性

【唐】此中,「諸心」者,有五部心,謂見苦所斷心,乃至修所斷心。

【涼】「若心有使」者,有五種心名有使:見苦所斷心,乃至修道所斷心。

【唐】「隨眠」者,有五部隨眠,謂見苦所斷隨眠,乃至修所斷隨眠。

【涼】{若心有使,三界有五種;使有使心,三界亦有五種。}

【唐】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一由隨眠於此心有隨增性,二由隨眠於此心有同伴性。

【涼】以二事故,心名「有使」:一以使性;二以伴性。

§c1五部有隨眠心

【唐】(1)謂見苦所斷心:於見苦所斷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集所斷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見苦所斷心:見苦所斷使,有二事,使性、伴性;見集所斷一切遍使,有使性;餘使,無使性伴性。

【唐】(2)見集所斷心:於見集所斷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苦所斷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見集所斷心:見集所斷使,有二事,使性、伴性;見苦所斷一切遍使,有使性;餘使,無使性伴性。

【唐】(3)見滅所斷心:於見滅所斷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苦集所斷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見滅所斷心:見滅所斷使,有二事,使性、伴性;見苦、見集所斷一切遍使,有使性;餘使,無使性伴性。

【唐】(4)見道所斷心:於見道所斷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苦集所斷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見道所斷,亦如是。

【唐】(5)修所斷心:於修所斷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苦集所斷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修道所斷心:修道所斷使,有二事,使性、伴性;見苦、見集所斷一切遍使,有使性;餘使,無使性伴性。

 

§c2五部各分二類

【唐】復次,1見苦所斷心有二種:一遍行隨眠相應心,二非遍行隨眠相應心。2見集所斷心,亦爾。3見滅所斷心有二種:一有漏緣隨眠相應心,二無漏緣隨眠相應心。4見道所斷心,亦爾。5修所斷心有二種:一染污心,二不染污心。

【涼】見苦所斷心,與一切遍相應、不一切遍相應。見集所斷亦如是。見滅所斷心,有漏緣使相應、無漏緣使相應。見道所斷,亦如是。修道所斷心,染污、不染污。

 

【唐】1A見苦所斷遍行隨眠相應心:於見苦所斷遍行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苦所斷非遍行隨眠[約總類]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彼見苦所斷一切遍使相應心:見苦所斷一切遍使,有二事,使性、伴性;見苦所斷不一切遍使、見集所斷一切遍使,有使性;餘使,無使性伴性。

【唐】1B見苦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心:於見苦所斷非遍行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見苦所斷不一切遍使相應心:不一切遍使,有二事,使性、伴性;見苦、見集所斷一切遍使,有使性無伴性;餘使,俱無。

 

【唐】2A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相應心:於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及見苦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唐】2B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相應心:於見集所斷非遍行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見集所斷亦如是。

 

【唐】3A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心:於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唐】3B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相應心:於見滅所斷無漏緣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及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見滅所斷有漏緣使相應心:見滅所斷有漏緣使,有二事,使性、伴性;見苦、見集所斷一切遍使,有使性、無伴性;餘使,俱無。

【涼】見滅所斷無漏緣使相應心:見滅所斷無漏緣使,俱有;見滅所斷有漏緣使,見苦、見集所斷一切遍使,有使性無伴性;餘使,俱無。

 

【唐】4A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相應心:於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唐】4B見道所斷無漏緣隨眠相應心:於見道所斷無漏緣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道所斷有漏緣隨眠.及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見道所斷,亦如是。

 

【唐】5A修所斷染污心:於修所斷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唐】5B修所斷不染污心:於修所斷隨眠.及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修道所斷染污心:修道所斷使,俱有;見苦、見集所斷一切遍使,有使性無伴性;餘使,俱無。

【涼】修道所斷不染污心:修道所斷使、見苦見集所斷一切遍,有使性無伴性[性〔-〕【三宮】]性;餘使俱無。

【表格】

        隨眠

 

有隨眠心

見所斷(隨眠)

修所斷

(隨眠)

染污

遍行

非遍行

遍行

非遍行

有漏緣

無漏緣

有漏緣

無漏緣

見苦所斷心

遍行相應

2

1

1

 

 

 

 

 

 

非遍行

1

2

1

 

 

 

 

 

 

見集所斷心

遍行

1

 

2

1

 

 

 

 

 

非遍行

1

 

1

2

 

 

 

 

 

見滅所斷心

有漏緣

1

 

1

 

2

 

 

 

 

無漏緣

1

 

1

 

1

2

 

 

 

見道所斷心

有漏緣

1

 

1

 

 

 

2

 

 

無漏緣

1

 

1

 

 

 

1

2

 

修所斷心

染污相應

1

 

1

 

 

 

 

 

2+同伴性

不染污心

1

 

1

 

 

 

 

 

1隨增性

1.隨增性[唯所緣]2.隨增性與同伴性[相應,或所緣]

 

§c3三界101種心-九十八使

【唐】復次,欲界32+4+1

【唐】(1)見苦所斷心有十種:謂五見疑.愛恚慢.不共無明相應心。

【唐】(2)見集所斷心有七種:謂二見疑.愛恚慢.不共無明相應心。

【唐】(3)見滅所斷心,亦爾。

【唐】(4)見道所斷心有八種:謂三見疑.愛恚慢.不共無明相應心。

【唐】(5)修所斷心有五種:謂愛恚慢.不共無明相應心,及不染污心.謂善有漏無覆無記。

【涼】彼見苦所斷心有十種,謂五見相應心,疑、愛、恚、慢、不共無明相應心。

【涼】見集所斷心有七種,謂二見相應心,疑、愛、恚、慢、不共無明相應心。

【涼】見滅所斷,亦如是。

【涼】見道所斷心有八種,謂三見相應心,疑、愛、恚、慢、不共無明相應心。

【涼】修道所斷有五種,謂愛、恚、慢、不共無明相應心,不染污善無記相應心。

 

【唐】(1)[見苦所斷]A有身見相應心:於有身見.及彼相應無明,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餘見苦所斷隨眠.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唐】如是乃至見苦所斷慢相應心,應知亦爾。

【唐】B見苦所斷不共無明相應心:於見苦所斷不共無明,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餘見苦所斷隨眠.及見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A彼身見相應心:身見.身見相應無明,有二事,有使性、伴性;餘見苦所斷使、見集所斷一切遍使,有使性無伴性。

【涼】乃至見苦所斷慢使,亦如是。

【涼】B見苦所斷不共無明相應心:見苦所斷不共無明使,有二事,使性、伴性;餘見苦所斷使、見集所斷一切遍使,有使性無伴性;餘使,俱無。

 

【唐】(2)見集所斷心,應知亦爾。

【涼】見集所斷,亦應如是說。

 

【唐】(3)A見滅所斷邪見相應心:於見滅所斷邪見.及彼相應無明,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及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唐】見滅所斷疑相應心,應知亦爾。

【唐】B見滅所斷見取相應心:於見滅所斷見取.及彼相應無明,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餘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約總類.不攝見取.如前見苦].及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唐】見滅所斷愛恚慢相應心,應知亦爾。

【唐】C見滅所斷不共無明相應心:於見滅所斷不共無明,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見滅所斷有漏緣隨眠.及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A見滅所斷邪見相應心:見滅所斷邪見.邪見相應無明,有二事,使性、伴性;見滅所斷有漏緣使、見苦集所斷一切遍使,有使性無伴性。

【涼】疑相應心,當知亦如是。

【涼】B見滅所斷見取相應心:見滅所斷見取.見取相應無明,俱有;餘見滅所斷有漏緣使、諸一切遍[=使【三宮】*],有使性無伴性;餘,俱無。

【涼】見滅所斷愛恚慢,當知亦如是。

【涼】C見滅所斷不共無明相應心:見滅所斷不共無明使,俱有;見滅所斷有漏緣使、諸一切遍[使],有使性無伴性;餘使,俱無。

 

【唐】(4)見道所斷心,應知亦爾。

【涼】見道所斷亦應如是說。

 

【唐】(5)A修所斷愛相應心:於修所斷愛.及彼相應無明,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餘修所斷隨眠.及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唐】修所斷恚慢相應心,應知亦爾。

【唐】B修所斷不共無明相應心:於修所斷不共無明,由二事故名有隨眠心;於餘修所斷隨眠.及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唐】C修所斷不染污心:於修所斷隨眠.及見苦集所斷遍行隨眠,由一事故名有隨眠心,謂隨增性;於餘隨眠,無二事故非有隨眠心。

【涼】A修道所斷愛相應心:修道所斷愛,愛相應無明俱有;餘修道所斷使.諸一切遍[使],有使性無伴性;餘使,俱無。

【涼】修道所斷恚慢,當知亦如是。

【涼】B修道所斷不共無明相應心:修道所斷不共無明,俱有;餘修道所斷使.諸一切遍使,有使性無伴性;餘使,俱無。

【涼】C修道所斷不染污心:修道所斷使.諸一切遍使,有使性無伴性;餘使,俱無。

 

【唐】如說欲界,色無色界,應知亦爾。是謂此處略毘婆沙。

【涼】所說是集要毘婆沙。

 

§b2斷二隨眠--相應所緣

【唐】如是所說三界五部隨眠98,於此三界五部有隨眠心101

【涼】{}若心有使,三界有五種;使有使心,三界亦有五種。{}

【涼】{}若心有使,使有使心,彼使使此心耶。

【涼】答曰:或使或不使。

【唐】若未斷,則隨增,互相隨順而增長故,隨眠於心增縛事故。

【涼】云何使。答曰:諸使未斷,彼使使此有使心。

【唐】若已斷,則不隨增,不相隨順非增長故,隨眠於心無縛事故。

【涼】云何不使。答曰:諸使斷,彼使不使此有使心。所以者何。諸使未斷故使,斷故不使。{}

【唐】然未斷位,心於相應所緣隨眠,俱得建立有隨眠名。[已=【三宮】]相應者具二事故;緣縛心者但隨增故。

【唐】若已斷位,此心唯於相應隨眠,可得建立有隨眠名。非彼先來緣縛心者,無隨增故;相應隨眠於心,猶有同伴性故。

 

§c1伴性不斷是有隨眠心

【唐】問:何故心於相應隨眠.已斷未斷.俱得建立有隨眠名,於所緣隨眠.唯未斷位.可得建立有隨眠名,非已斷位耶。

【涼】問曰:何故緣使未斷.名有使心,斷則不有;相應使.斷與不斷.恒名有使心耶。

【涼】答曰:

【唐】答:前來已說,心於隨眠由二事故,名有隨眠:一隨增性,二同伴性。

【涼】先作是說,以二事故心名有使:一是使性,二是伴性。

【唐】a相應隨眠,若未斷位由二事故,心於彼立有隨眠名;若已斷位,彼於此心.雖無隨增性.而有同伴性故,猶可立有隨眠名。

【唐】b所緣隨眠,若未斷位,於心唯有隨增性故,心於彼立有隨眠名。若已斷位,二事俱無故,心於彼不復可立有隨眠名。

【涼】b諸緣使,與心,是名使性,不名伴性。若彼得斷,彼使性義亦斷。

【涼】a相應使,有二事:使性、伴性。彼若得斷,使性則斷;伴性不斷,不能除心伴性,如去文闍草皮。[muñjeśīkā(AbhD)][文闍草.muñja.文若草.文柔草.虎鬢草][文葇草][𧆞][()闍華][聞闍綿][伊師迦草(不可毀害[生命力強])(外耎內䩕也)(外皮軟脆。內幹堅實)][俱舍()不各離根生故.譬如紀美虫及伊師迦草(梵本-)][伊師迦iṣīkā/īsikā/isikā/iśīkā 蘆葦、燈心草/虎鬚草]

 

§c2所緣性.斷已不說相有

【唐】問:若相應隨眠於相應心,若未斷位.有隨增性及同伴性,若已斷位.雖無隨增性而有同伴性,心恒於彼名有隨眠者;[(行)+所【三宮】]所緣隨眠於所緣心,若未斷位.有隨增性及所緣性,若已斷位.雖無隨增性而有所緣性,何故心於彼,不恒建立有隨眠名。

 

[總說]

【唐】答:相應隨眠於相應心,極相親近.眾事皆等.不可相離,如羊與皮[羊=芋【宮】]。故斷未斷,恒名相有。

【唐】所緣隨眠與所緣心,非極親近.眾事不等.未嘗和合。若未斷時.由隨增性.可說相有,若已斷位.極疎遠故.不說相有。

【唐】此中.依親強立,非如立「有所緣」等名。

 

[尊者世友]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

【唐】1相應隨眠染污心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

【涼】相應使心染污,緣使心不染污。

【唐】2復次,相應隨眠不離心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

【涼】相應使無別異,緣使不爾。

【唐】3復次,相應隨眠覆蔽心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

【涼】相應使覆蔽心,緣使不爾。

【唐】4復次,相應隨眠隨心轉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

【唐】5復次,相應隨眠擾亂心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

【唐】6復次,相應隨眠與相應心,a同一所依.同一所緣.同一行相,b同一果.同一等流.同一異熟,c俱生俱住俱異俱滅,極親近故。所緣隨眠不如是故。

【涼】a相應使同一[=時【三宮】]所依、同一行、同一緣。緣使不爾。

【涼】c相應使與心同一生一住一滅,緣使不爾。b亦同一果一依一報,緣使不爾。

【涼】c相應使與心俱生,緣使不爾。

【涼】無有能除心相應使,如去文闍草皮。

 

[大德-妙音-覺天]

【唐】大德說曰:相應隨眠.令相應心.剛強𢤱悷,智者訶厭,難可出離。所緣隨眠.於所緣心無此事故。

【唐】尊者妙音作如是說:相應隨眠.令相應心.發起染污,如烟焰得.障礙聖果。所緣隨眠.於所緣心無此事故。

【唐】尊者覺天作如是說:相應隨眠.令相應心.於所緣境迷謬不了。所緣隨眠.於所緣心無此事故。

 

【唐】由如是等種種因緣,相應隨眠.斷未斷位.恒令心得有隨眠名。所緣隨眠.唯未斷位可令心得有隨眠名,若已斷位則不名有。

 

§a3由彼隨增.或亦由餘(已斷),名有隨眠

【發】設隨眠於心隨增,此心但由彼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

【八】設使心所使,此心俱使.彼使.此心俱使耶。

【涼】設使使心,即[]使.使[-]有使心耶{即彼使.使有使心耶}{使有心}

【發】答:或由彼非餘,或由彼及餘。

【八】答曰:或是彼非餘、或是彼是餘。

【涼】答曰:或是彼非異、或是彼是異。

【發】云何由彼非餘。謂此心未斷。

【發】云何由彼及餘。謂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見苦所斷.見集所斷隨眠所緣。

【八】云何是彼餘。答曰:苦智生.習智不生。若心,習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是謂是彼餘。

【八】云何是彼餘。答曰:人染污心.一切被縛繫[=彼【元明】],是謂是彼餘。

【唐】此中,

 

§b1此心未斷-由彼非餘

【唐】「由彼非餘」者:謂有隨眠心,但由於心隨增隨眠.名有隨眠心,非由於心不隨增隨眠故,名有隨眠心。

【唐】「謂此心未斷」者,若心未斷,必但由彼於心隨增隨眠故.名有隨眠心,非由餘於心不隨增隨眠故.名有隨眠心。

【唐】有說:此文應作是說,「謂具縛者諸染污心。

【涼】「是彼非異」者,或有說者:「具縛凡夫染污心。」

【唐】彼不應作是說:以具縛者不具縛者,有染污心無染污心,皆可爾故。

【唐】但應作是說:「謂此心未斷。」諸未斷心名有隨眠,但由於心隨增隨眠,非由餘故。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具縛者可爾,不具亦可爾;染污心可爾,不染污心亦可爾。

【涼】應作是說:「若心不斷。」是說為使所使,心名有使;若不為使所使,是說心名無使。

 

§b2此心已斷-由彼及餘

§c1正釋

【唐】「由彼及餘」者:謂有隨眠心,由彼於心隨增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及由餘於心不隨增隨眠故.名有隨眠心。

【涼】「是彼是異」者,「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見苦所斷,見集所斷緣。」

【唐】「謂苦智已生,乃至廣說」者,

【唐】見苦所斷有隨眠心,爾時由彼見集所斷.於心隨增.遍行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及由餘見苦所斷.於心不隨增.相應隨眠故,名有隨眠心。

【唐】如是即說:見苦所斷心,於此位中,由彼他部於心隨增隨眠故,及由餘自部於心不隨增隨眠故,名有隨眠心。

【涼】「是彼」者,見集所斷使所使;「是異」者,見苦所斷不使。

 

§c2他部名彼、自部名餘

【唐】問:何故此中.他部隨眠名彼、自部隨眠名餘。

【涼】問曰:以何等故.他種說是彼、自種說是異。

【唐】答:

【涼】答曰:

[正所問者名彼]

【唐】以先問言:「設隨眠於心隨增,此心但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

【涼】是故先作是說,「設使使心,即使有心」,

【唐】故今答言:「見苦所斷心,於此位中,非但由彼見集所斷.於此心隨增.遍行隨眠故,名有隨眠心;亦由餘見苦所斷.於此心不隨增.相應隨眠故,名有隨眠心。」

【唐】如是即說.正所問者名,非正所問者名餘。

【唐】他部隨眠爾時未斷,[由=【三宮】]隨增故,是正所問;自部隨眠爾時已斷,不隨增故,非正所問。

【涼】彼見集所斷使緣使.故說「是彼」,見苦所斷不使.故說「是異」。

[自部轉異名餘]

【唐】1有說:自部隨眠,爾時轉至異前位故,說之為餘。謂前未斷,今已斷故。

【涼】復有說者,是異者,置異處故。云何置異處。斷故,說置異處。

【唐】2有說:自部隨眠,先得自在隨欲所作,今已斷故,不得自在.無所能作,故說為餘。

【唐】3有說:自部隨眠,本來成就,今不成就,故說為餘。

【涼】復有說者,本得自在隨意所作,今者已斷,是故說異。

【涼】復有說者,今已斷故更無所為,猶如死人,是故說異。

【唐】4有說:自部隨眠,今為聖道究竟斷滅,異昔來故,說之為餘。

【唐】5有說:自部隨眠,已為聖道[五部]簡別頓斷,不同昔來.與餘四部同時漸斷,故說為餘。

【涼】復有說者,聖道力使彼異,故說異。

 

§c3修斷前八品

【唐】問:修所斷心亦有此義,謂斷一品乃至八品,已斷染心.由彼未斷及餘已斷.名有隨眠,何故不說。

【涼】問曰:修道中亦有「是彼是異」,何故不說。

【唐】答:

【涼】答曰:

【唐】1是作論者意欲爾故,乃至廣說。

【唐】2復次,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涼】或有說者,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是有餘說。

【唐】3復次,若異部為彼、異部為餘者,此中說之;修所斷心.雖有此義,而自部為彼、自部為餘,故此不說。

【涼】復有說者,若他種是彼、自種是異,此中說之;修道所斷,自種是彼、自種是異,是故不說。

【唐】4復次,此中但說,斷已畢竟不復退者;修所斷心.雖有此義,而彼斷已.或有復退,故不說之。

 

§a4隨增義

§b1相應隨增-所緣隨增

【唐】問:諸隨眠,云何於所緣隨增,云何於相應隨增耶。

【涼】問曰:云何緣使,云何相應使。

【唐】1西方諸師作如是說:為繫縛性故.於所緣隨增;為同伴性故.於相應隨增。

【唐】2迦濕彌羅國諸論師言:於所緣境.各別行相隨執增益[執=報【三】,勢【宮】],故名於所緣隨增。於相應法.令同自過.隨順增益,故名於相應隨增。

【涼】2罽賓沙門作如是說:諸使隨所行,如愛於境界愛樂可適。廣說餘使隨所行,亦爾。相應使者,如同罪同繫。

【涼】1西方沙門作如是說:繫縛義.是緣使。親近義.是相應使。

【唐】3有餘師說:諸隨眠於所緣隨增.如於相應,於相應隨增.如於所緣。

【唐】問:若爾,《品類足論》當云何通。如說:「云何欲貪隨眠隨增。謂可愛可樂.可憙可意。[十二隨眠]」彼於相應無能緣義,云何亦說有可愛等。

【唐】答:彼顯貪相,謂欲貪隨眠有可愛等相,故作是說。不顯所緣相應異相

【唐】4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由四事故,說諸隨眠有隨增義:

【涼】4尊者婆已說曰:以四事故使名所使:一、墮惡意;二、如火熱;三、如煙塵垢;四、是呵責。[霧尊者bāṣpa vāṣpaḥ ཤྱཿ རླངས་པ 婆已() 婆多(*) 婆師波]

【唐】一墮惡意故。如大眾中一人造惡,令彼多人皆墮惡意,如是於一相應品中起一隨眠,即令此品心心所法皆墮惡意。

【涼】墮惡意者,如一人作惡,令多人亦作,以一煩惱故.令多心心數法.盡墮惡意。

【唐】二如火熱故。如置熱鐵小水器中,其器及水無不皆熱,如是於一心品法中起一煩惱,即令一切心心所法皆成熱惱。

【涼】如火熱者,如火燒鐵丸,所著器中其器皆熱,如是煩惱.從何心品生.令彼皆熱。

【唐】三如烟等故。如烟塵垢,所著衣服皆成穢惡,如是心品有一隨眠,皆成染污。

【涼】如煙塵垢者,如煙塵垢,所著之處令彼皆污,如是諸煩惱.隨彼生處.令彼心垢污。

【唐】四可毀厭故。如僧眾中有一犯罪,眾皆受責,如是心品有一隨眠,皆可毀厭。

【涼】呵責者,如一比丘作惡,令僧受呵責,如是諸使.隨彼生處.令彼心受呵責。

【唐】如於相應有此四事.說名隨增,於所緣境亦增此四.故名隨增。謂若所緣增長此四,即說煩惱於彼隨增。

【涼】3'云何相應使。答曰:如緣使所使,相應使亦爾。

【涼】問曰:相應使無緣,云何說如緣使。答曰:相應使雖無緣,有如上四過

【唐】[正理:或如怨害伺求瑕隙,及如見毒,應知煩惱於自所緣.有隨增義;

【唐】如熱鐵丸能令水熱,及如觸毒,應知煩惱於自相應.有隨增義。

【唐】二皆同乳母令嬰兒隨增,乳母能令嬰兒增長.及令伎藝漸次積集,所緣相應,令諸煩惱相續增長及得積集。]

 

§b2過未隨眠

【唐】問:過去未來隨眠,亦隨增不。

【涼】問曰:過去未來使能使不耶。

【唐】答:

【涼】答曰:

【唐】彼亦隨增。若彼隨眠不隨增者,不染污心現在前位.應無隨眠,便違經說。

【涼】能使。若不[使=能【三宮】]使者,無染心現在前,應是無使人。

【唐】如說:「佛告結鬘母言:嬰孩小兒仰腹而臥,尚不能了欲境勝劣,況復能起欲貪纏心,然被欲貪隨眠繫縛。」[中含-五下分結經:鬘童子Mālu(ṅ)kyāputta!嬰孩幼小,柔軟仰眠,意無欲想,況復欲心纏住耶?然彼性使故,說欲使。MA205][s49摩洛迦子]

【涼】1{}復有說者,出生諸得。如火出煙,過去未來諸結出生諸得,亦復如是。{}

【涼】復有說者,若不使者,則違佛經。如經說:「佛告摩勒子比丘:童子不知欲事,況起欲心,然為欲愛所使。」

 

【唐】問:過去未來既無作用,云何可說隨眠隨增。

【唐】答:

【唐】1彼能起得現在前故,如火不現而能起烟。

【唐】2尊者妙音作如是說:彼雖無有取境作用,而於所緣及相應法.有如現在繫縛功能,故彼隨眠有隨增義。

【唐】3尊者設摩達多(寂授Śarmadatta)說曰:由五事故,可說過去未來隨眠有隨增義:

【唐】一者,[自部無明愛等]彼因未盡故。二者,彼得未斷故。三者,未轉彼所依故。

【唐】四者,未了彼所緣[隨眠因所緣斷]。五者,未得彼對治故。[雜心:五事斷煩惱,謂因永滅、得斷、轉依、知緣、得對治。]

【涼】3復有說者,以五事故,過去未來使所使:

【涼】一、不斷其因;二、得不斷;三、不轉其器;四、不知緣;五、不得對治。

 

〖及斷〗隨眠斷

 

§a1所緣隨眠於有隨眠心當斷[不依隨增]

【發】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當斷耶。

【八】若心使俱.諸使心俱,彼使此心.當滅耶。

【涼】若心有使,使有使心,彼使此心.當斷耶。

【發】答:或當斷,或不當斷。

【發】云何當斷。謂彼隨眠緣此心。

【發】云何不當斷。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

【八】答曰:或滅,或不滅。

【八】云何滅。答曰:諸使於彼緣,是謂滅。

【八】云何不滅。答曰:諸使於彼緣[〔-〕【聖聖乙】],是謂不滅,相應諸使。

 

【唐】此中顯示:隨眠於所緣境.可說當斷,非於相應。謂於所緣可制煩惱,令不現起.造諸過失;非於相應可制煩惱,令不復與心等相應。故於所緣可說當斷,非於相應。[若令隨眠離相應法,無有是處][雜心:一剎那故、心與煩惱俱生故。]

【涼】此說:緣使當斷。諸使於緣可制伏,相應使不可制伏,如去文闍草皮。

 

【涼】若心有使,乃至廣說,云何斷。諸使於緣不斷

【唐】有說:此文應作是說:「云何當斷。謂彼隨眠緣此心未斷。云何不當斷。謂彼隨眠緣此心已斷,及與此心相應。」

【唐】[評曰]彼說非理。所以者何。前問:「諸心由隨眠故名有隨眠心,彼隨眠於此心當斷不。」a今但應說:「云何當斷。謂彼隨眠緣此心。」於義已足,何須更說未斷。若彼已斷,心不由彼名有隨眠,便非所問,是故不須更說未斷。

【涼】不應作是說:「諸使於緣不斷。」所以者何。先已問故。

【涼】應作是說:「諸使不斷當斷。」

【唐】b又「緣此心已斷及」言.理不應說,「緣心隨眠,若已斷者」便非所問故。但應說:「云何不當斷。謂彼隨眠與此心相應。」其義已足。

【涼】「b云何不斷。諸使已斷,及相應使。」

 

【唐】[不依隨增]然此中說「諸隨眠於所緣可斷,非於相應」者,依心名有隨眠義說,不依隨增義說,以隨增義俱可斷故。

 

§a2隨眠因所緣斷--異釋

【發】諸隨眠因何當斷。答:因所緣。[AKBh: prahīyamāṇaḥ kleśaḥ kutaḥ prahātavyaḥ.][AKBh: prahātavyaḥ kleśa ālambanāt mataḥ][Y: (saṃghabhadra) ālaṃbanāt kleśāḥ prahātavyāḥ ]

【八】此使何所滅。答曰:諸使緣滅也。

【涼】諸使云何斷。答曰:諸使緣斷。

 

【唐】前所顯義.今現其文。謂諸隨眠,由對治力.令彼於境.不復起過,可說「當斷」。如人制子,不令復入.酒舍婬舍.博戲舍等。若令隨眠離相應法,無有是處,是故說彼於相應法無有斷義。

【涼】先已現義(先已現義者,上言緣使當斷者是也),今欲說文。諸使於緣生過患,是故制伏於緣。如人好樂博弈[弈【麗】=奕【大】]、喜入酒舍婬舍,而可制伏。如是諸使.於緣生過患,亦可制伏。

 

【發】汝說隨眠.因所緣當斷耶。答:如是。

【八】如是汝語.使緣滅耶[耶〔-〕【三宮】]。答曰:如是。

【發】1若爾,諸隨眠.見滅道所斷.有漏緣,彼隨眠因何當斷。若言此斷彼斷,俱不應理。

【發】答:見滅道所斷無漏緣隨眠,因所緣故斷;由此斷故,彼亦斷。

【八】2若作是語,諸使.盡諦道諦所斷.無漏緣,此使何所滅。「此滅彼滅」,此事不然。

【八】如向者語,諸使.盡諦道諦所斷.有漏緣,此盡彼當言盡[=使【三宮】][=信【聖聖乙】][舊譯發智,承前斷有隨眠義,就主體說從所緣可斷。][無漏緣相應心「依隨眠相應之有隨眠義」不可斷故。][舊譯婆沙評破本論,許見所緣斷,新譯發智訂為正義。]

 

§b1要因慧見煩惱所緣

【唐】此中意說,要因慧見煩惱所緣,隨眠方斷。為成此理,問答難通。

 

【唐】「汝說隨眠因所緣當斷耶」者,是。前雖略說,而未審定。若不審定他宗所許,說他過失,無有是處。

【唐】「答:如是」者,是

【涼】「如是汝語.諸使緣斷耶」,此是定他之言。若不定他言,說他過患,反生自過。

【涼】彼作是說,「答曰:如是。」

 

【涼】{}2「若作是說,諸使.見滅見道所斷.無漏緣,此使云何斷。」若言相應使斷,先定言:諸使緣斷,非相應使。若如[=【三宮】]所說諸使緣斷者,諸使於緣不生過患。

【涼】應作是說:「諸見滅見道有漏緣使,此使當斷。此使若斷,彼使亦斷。」如樹有根莖葉等滋茂,若斷其根,莖等更不滋茂;彼亦如是。

【涼】[]問曰:若然者,先定言「諸使緣斷」,今則明「後緣使斷」。[駁根本文]{}

 

【唐】要因慧見煩惱所緣,隨眠方斷。其理決定,更無異趣,故言如是。

【涼】復有說者,「如是使緣斷耶。答曰:諸使若見所緣則斷。」

【唐】「若爾,諸隨眠.見滅道所斷.有漏緣,彼隨眠因何當斷。若言.斷,俱不應理」者,是

【涼】「若作是說,諸使見滅見道.有漏緣使,此使云何斷。」

【唐】彼難意言: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因何當斷。若言「因慧見此苦集故得斷」者,其理不然,見苦集時此未斷故。若言「因慧見彼滅道故得斷」者,理亦不然,滅道非此所緣境故。

【涼】若見苦集斷,此使非見苦集時斷。若見滅道斷,此使則不緣滅道。

【唐】「答:見滅道所斷無漏緣隨眠,因所緣故斷;由此斷故,彼亦斷」者,是

【涼】應作是說:諸見滅道無漏緣使若斷,彼使亦斷。

【唐】此通意言: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依止無漏緣隨眠故,而得生長;見滅道時此無漏緣隨眠斷故,彼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亦隨斷。如羸病人依杖而立,去杖便倒,此亦如是。

【涼】所以者何。有漏緣使.依無漏緣使.而得增長;若彼無漏緣使斷,此亦斷。如人依材得立,若去其材是人必墮;彼亦如是。

 

【唐】問:前定宗言:「要因慧見煩惱所緣,隨眠方斷。」今乃通言:「所緣斷故,能緣隨斷」,豈不相違。

【唐】答:無相違失。慧見所緣隨眠尚斷,況所緣斷而不斷耶。如果依樹,動樹尚墮,況樹傾倒而果不落,此亦如是。

【涼】問曰:若然者,先定言「諸使見緣斷」,今則明「緣使斷」。

【涼】答曰:若爾有何過。諸使見緣則斷,何況所緣斷而彼不斷耶。如果依樹,動樹則墮,何況斷根而不墮耶;彼亦如是。

 

【唐】又前所說:「要因慧見煩惱所緣,隨眠方斷」者,不說:「要因慧見所斷煩惱所緣,隨眠方斷。」但說:「要因慧見所有煩惱所緣,隨眠方斷。」故不相違。謂因慧見無漏緣煩惱所緣滅道故,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亦斷。[正理:1非此意顯所有惑斷。2顯餘兼斷不說自成。3顯餘皆屬此初門故(正敵對者)][(品類足見修斷)修所斷惑.皆由九品道斷,對治道決定,見所斷中.唯有頂惑對治決定。(發智論見修斷)或見所斷諸惑斷時.方便定三(見道三斷),修所斷惑能斷方便.不決定故。]

【唐】由此理趣:

【唐】苦集法忍.能斷緣上遍行隨眠。

【唐】修道位中,滅道二智.能斷九地修所斷惑[正理:1前宗唯辯見所斷故。2彼惑所緣(修惑以見惑為根本),此惑治生故。][異生斷見滅道所斷?(皆以身見為根本)](發智見所斷.不依品類足。)

 

§b2所緣斷故隨眠方斷

【唐】有餘師說:「因所緣故隨眠斷」者,意顯「煩惱所緣斷故,隨眠方斷」。為成此理,問答難通。

【唐】汝說:「隨眠因所緣當斷耶。」答:「如是。」

【唐】若爾,諸隨眠見滅道所斷無漏緣,彼隨眠因何當斷。

【涼】{「若作是說,諸使.見滅見道所斷.無漏緣,此使云何斷。」

【唐】(1)若言相應斷故斷者,其理不然。前說隨眠,非於相應可說斷故。

【唐】(2)若言所緣斷故斷者,理亦不然。所緣滅道無諸過失不可斷故。

【涼】若言相應使斷,先定言.諸使緣斷,非相應使。

【涼】若如[=如此【三宮】]所說諸使緣斷者,諸使於緣不生過患。[舊譯此師,承前斷有隨眠義,說從所緣可斷。]

【唐】答: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斷故,此亦隨斷。

【涼】應作是說:「諸見滅見道有漏緣使,此使當斷。此使若斷,彼使亦斷。」

【唐】問:前定宗言:「所緣斷故,隨眠方斷。」今說:「能緣煩惱斷故,隨眠方斷。」豈不相違。

【唐】答:無相違失。謂無漏緣隨眠,依有漏緣隨眠,而得生長。由彼任持.此得相續,故彼斷時,此亦隨斷。如樹莖等.依根而住,若斷其根.莖等隨倒,此亦如是。

【涼】如樹有根莖葉等滋茂,若斷其根,莖等更不滋茂;彼亦如是。

 

【唐】[]彼說非理:(1)違前宗故。(2)此本論文,難通異故。(3)有所緣斷時,能緣未斷故。(4)有能緣斷時,所緣未斷故。

【涼】問曰:若然者,先定言「諸使緣斷」,今則明「後緣使斷」。[駁根本文]}

 

§b3因有所緣道隨眠方斷

【唐】或復有說:因所緣故隨眠斷者,意說「要因有所緣道,隨眠方斷」。

【涼】復有說者,如是使緣斷耶。答曰:諸使有緣道所斷。

【唐】[](1)彼說非理。以世尊說:「如是八支聖道,能斷過去未來現在眾苦,棄捨變吐,盡離染滅,寂靜涅槃。」是故應說:有所緣道.無所緣道,俱能斷惑。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世尊說:「此八聖道,能斷去來今苦,永無生分,滅盡離欲,得寂滅涅槃。」有緣道、無緣道,俱能斷使。[法蘊:此道此行,於去來今眾苦.能斷,能棄能吐,能盡.能離染.能滅,能寂靜,能令永滅沒。此復云何。謂八支聖道。][雜含:如無常…過去未來現在無常.亦如上說,如正見…如當斷…如是當知.當吐.當盡.當止.當捨.當滅.當沒…][入論等]

【唐】(2)又於後說,若難若通,俱不相應,故彼非理。

 

§b4寂授四事、世友五事

【唐】尊者設摩達多說曰:由四事故諸隨眠斷:

【唐】一由所緣斷故,如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二由能緣斷故,如他界緣隨眠。

【唐】三由俱緣斷故,如見苦集所斷非遍行隨眠。

【唐】四[由=隨【三】]由得對治故,如餘隨眠隨得對治,彼則隨斷。[了彼所緣 五事斷煩惱(雜心)]

【涼】尊者奢摩達多說曰:以四事故諸使斷:

【涼】一、以緣斷故[斷〔-〕【三宮】];二、以後緣故;三、以展轉相緣故;四、得對治故。

【涼】1以緣斷者,見滅道所斷有漏緣使。2以後緣斷者,自界使斷,他界緣使亦斷。3展轉緣斷者,餘有漏緣使4得對治斷者,隨所得對治,即以斷彼使。

【唐】尊者世友作如是說:由五事故諸隨眠斷:

【唐】一見所緣故斷,如無漏緣隨眠及緣自界遍行隨眠。

【唐】二所緣斷故斷,如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三能緣斷故斷,如緣他界遍行隨眠。

【唐】四俱緣斷故斷,如見苦集所斷不遍行隨眠。

【唐】五得對治故斷,如修所斷隨眠。

【涼】復有說者,以四事故諸使斷[雜心]

【涼】一、知緣故斷;二、斷緣;三、斷後緣;四、得對治斷,亦應廣說也[也〔-〕【宮】]

【表格】隨眠斷

 

 

 

 

設摩達多

尊者世友

 

俱舍(同舊婆沙世友)(雜心)

見惑

自界緣惑

非遍行

俱緣斷

俱緣斷

 

見所緣

(據根本)

自界緣惑

遍行

得對治俱緣斷

見所緣

 

上二界

他界地

緣惑

他界緣惑

能緣斷

能緣斷

 

能緣斷

欲界

無漏緣惑

得對治

見所緣

 

見所緣

 

 

 

有漏緣惑

所緣斷

所緣斷

 

所緣斷

 

 

 

修惑

修道所斷惑

得對治俱緣斷

得對治

 

對治起

 

 

 

 

【表格】

 

見所緣

見滅道斷無漏緣惑

苦集下

貪嗔慢等

所緣斷 能緣斷

苦集下

自界緣見疑等

所緣斷 能緣斷

色無色

他界他地緣見疑等

能緣斷 所緣斷

能緣斷

欲界繫他界緣惑

 

 

 

所緣斷

見滅道斷有漏緣惑

 

 

 

 

§a3由彼「於心當斷」隨眠.或亦由餘,名有隨眠

【發】設隨眠於心當斷,此心但由彼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

【八】設諸使心所斷,此[-]心俱使.彼使.此心俱使耶。

【八】{設使心當斷,此心俱使.彼使.此心俱[/使]耶。[如前總敘]}

【涼】設使心當斷,彼心有此使耶。

【發】答:或由彼非餘,或由彼及餘。

【八】答曰:或是彼非餘,或是彼是餘。

【涼】答曰:或是彼非異,或是彼是異。

【發】云何由彼非餘。謂心不染污修所斷。

【八】云何是彼非餘。答曰:若心無染思惟所斷,[=此【三宮聖乙】*]是謂是彼非餘。

【發】云何由彼及餘。謂心染污。

【八】云何是彼是餘。答曰:若心有染,[]是謂是彼是餘。

 

§b1正釋

【涼】云何是彼非異。

【涼】答曰:若心無染修道所斷,是彼緣使,非異相應使使所使。

【唐】(1)此中,「不染污」者,簡異染污。「修所斷」者,簡異無漏。謂有漏善心及無覆無記心。

【唐】此心「由彼」者,由緣此心隨增隨眠故,名有隨眠心。

【唐】「非餘」者,非由相應隨眠故,名有隨眠心。此心相應無隨眠故。

【唐】(2)染污心「由彼」者,由緣此心隨增隨眠故,名有隨眠心。

【唐】「及餘」者,及由餘相應隨眠故,名有隨眠心。

【涼】所以者何。以體無使故。是彼是異者,染污心;是彼者,緣使所使;是異者,共住不相離。

 

§b2所緣名彼、相應名餘

【唐】問:何故此中,所緣隨眠說「彼」,相應隨眠說「餘。」

【唐】答:以先問言:「設隨眠於心當斷,此心但由彼隨眠故.名有隨眠心耶。」前說:「隨眠唯於所緣.有當斷義,非於相應。」是故彼言,唯說「當斷所緣隨眠」。即此隨眠.是正所問,故說為「彼」;相應隨眠.非正所問,故說為「餘」。

【涼】問曰:以何等故相應使說是異。

【涼】答曰:是故先作是說:「設使心當斷,彼心有此使耶。」諸緣使說是當斷,彼心說有使。

 

§b3決疑故問答

【唐】問:何故復作如是問答。

【唐】答:為令疑者得決定故。謂:

【唐】(1)或有疑:「唯當斷者,心由彼故.名有隨眠。相應隨眠不當斷故,心不由彼.名有隨眠。」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染污心.亦由彼故.名有隨眠。

【涼】莫謂:「諸當斷者,是心有使。諸不斷者,如相應使,非心有使。」

【涼】欲現決定義故,亦說心有使。

【唐】(2)或復有疑:「相應隨眠.亦當可斷故。」今復顯相應隨眠.無當斷義。

【涼】復有說者,彼相應使雖不與心可斷,而於緣可斷伏[伏復=復次【三宮】]

【唐】(3)或復有疑:「心於隨眠.名為有者,但依隨增性故。」今復顯示依同伴性。

【唐】謂無染污心但依隨增性,名有隨眠;若染污心俱依二性。

【涼】復有說者,欲生論本,故作是說。

 

【涼】「是彼」者,緣使;「是異」者,相應使。

 

§a4隨眠斷-見所緣-見滅[四句]

§b1隨眠斷-慧見所緣[四句]

§c1總分別

【唐】頗有隨眠斷,而慧不見彼所緣耶。

【涼】頗使斷.慧不見所緣、慧見所緣.使不斷,乃至廣作四句。

【唐】答:應作四句:

【唐】(1)有隨眠斷,而慧不見彼所緣:

【唐】a諸異生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時,斷上地緣及無漏緣隨眠。

【唐】b若諸聖者現觀欲界苦集諦時,斷他界緣隨眠。

【唐】c現觀滅道諦時,斷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

【唐】d以滅道智,離修所斷一切隨眠。

【涼】使斷.慧不見所緣者,b見諦道中見欲界苦集時,斷他界緣使。c見滅道時,斷見滅道所斷有漏緣使。d修道中以滅道法智離欲時,斷修道所斷使。

【唐】(2)有慧見彼所緣,而隨眠不斷:

【唐】a諸異生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時,前後諸品所斷隨眠[他品自地緣]

【唐】b離初靜慮乃至無所有處染時,欲界乃至識無邊處所有他地緣隨眠。

【唐】c若諸聖者現觀色無色界苦集諦時,欲界所有他界緣隨眠。

【唐】d現觀苦諦時,見集所斷自界緣隨眠,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及修所斷一切隨眠。

【唐】e現觀集諦時,見苦所斷自界緣隨眠,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及修所斷一切隨眠。

【唐】f以苦集智及世俗智,離修所斷染時,見所斷有漏緣隨眠,及前後品修所斷隨眠

【唐】g以滅道智,離修所斷染時,無漏緣隨眠。

【唐】h餘一切異生聖者不斷煩惱,而見煩惱所緣境時,一切隨眠。

【涼】慧見所緣.使不斷者,c見色無色界苦集時,欲界他界緣使。d見苦時,見集所斷自[界〔-〕【宮】]界緣使,見滅道所斷有漏緣使,修道所斷使。e見集時,當知亦如是。f修道中以苦智集智等智離欲時,見道所斷有漏緣使。g以滅智道智.離欲時,無漏緣使。

【唐】(3)有隨眠斷,慧亦見彼所緣:

【唐】a諸異生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時,所有自地緣自品隨眠。

【唐】b若諸聖者現觀苦集諦時,見苦集所斷自界緣隨眠。

【唐】c現觀滅道諦時,見滅道所斷無漏緣隨眠。

【唐】d以苦集智及世俗智,離修所斷染時,自地自品修所斷隨眠。

【涼】使斷.慧見所緣者,b見苦見集時,自界緣使。c見滅道時,無漏緣使。d修道中以苦智集智等智離欲時,斷修道所斷使。

【唐】(4)有隨眠不斷,慧亦不見彼所緣:謂除前相。

【涼】使不斷慧不見所緣者,除上爾所事。

 

§c2約剎那

【唐】頗有一剎那頃,隨眠斷,而慧不見彼所緣耶。答:應作四句。

【涼】頗一剎那頃,使斷.慧不見所緣,慧見所緣.使不斷,乃至廣作四句。

【唐】然有多位,謂苦集法智忍,及滅道法類智忍位,皆有四句:

【唐】(1)苦法智忍位四句者:

【唐】第一句,謂欲界見苦所斷他界緣隨眠。

【唐】第二句,謂欲界a見集所斷自界緣隨眠,b見滅道所斷有漏緣隨眠,c及修所斷隨眠。

【唐】第三句,謂欲界見苦所斷自界緣隨眠。

【唐】第四句,謂除前相。

 

【唐】(2)集法智忍位,隨其所應四句亦爾。

 

【唐】(3)滅道法類智忍位,若先異生位中a分離欲界染,b及於上七地.或分或全離者,得作四句。

【唐】a且滅法智忍位四句者:

【唐】第一句,謂欲界見滅所斷,先所未離.有漏緣隨眠。

【唐】第二句,謂欲界見滅所斷,先所已離.無漏緣隨眠。

【唐】第三句,謂欲界見滅所斷,先所未離.無漏緣隨眠。

【唐】第四句,謂欲界見滅所斷,先所已離.有漏緣隨眠,或除前相

【唐】b滅類智忍及ab道法類智忍位,隨其所應四句亦爾。

【涼】1使斷.慧不見所斷者,a一品欲乃至離多分欲,

【涼】道法忍現在前時,彼斷欲界見道所斷.有漏緣使。

【涼】2慧見所緣.使不斷者,先所斷道諦所斷.無漏緣使。

【涼】3使斷.慧亦見所緣者,斷見道所斷.無漏緣使。

【涼】4使不斷.慧不見所緣者,先所斷見道.有漏緣使。

【涼】道比忍,亦應作如是四句。見滅時,亦作如是二四句。

 

【唐】(4)若諸異生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時,一一無間道中皆得作四句:

【唐】第一句,謂自品他地緣隨眠。

【唐】第二句,謂前後品自地緣隨眠。

【唐】第三句,謂自品自地緣隨眠。

【唐】第四句,謂前後品他地緣隨眠,或除前相。

 

§c3於斷得捨-四句

【唐】頗有於煩惱斷,得而不捨.捨而不得.亦得亦捨.不得不捨耶。

【涼】{問曰:頗斷煩惱得,得而不捨.捨而不得,乃至廣作四句。

【唐】答:有。

【唐】(1)得而不捨者:謂諸異生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時,若諸聖者斷煩惱時,除得果位。

【涼】1得而不捨者,凡夫人離欲界欲.乃至離無所有處欲,聖人除轉根及得果時,諸餘斷結道是也。

【唐】(2)捨而不得者:謂諸異生從離染退,下地沒生二定以上,上二界沒生欲界時,若諸聖者向中退斷。

【涼】2捨而不得者,凡夫人離欲還退時,從色無色界命終生欲界中時,下地命終生上地,聖人果中間退時是也。

【唐】(3)亦得亦捨者:謂諸異生上地沒生初定以上,若諸聖者練根得果,及退果時。

【涼】3亦得亦捨者,凡夫人從無色界命終生於色界,上地命終生色無色界下地中,聖人得果時.轉根時,及退果時是也。

【唐】(4)不得不捨者:謂除前相。

【涼】4不得不捨者,除上爾所事。}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二

 

 

23

 

【唐】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二十三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唐】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十五

 

§b2證滅-見滅[四句]

§c1總分別

【唐】頗有於隨眠滅身作證,而慧不見彼滅耶。答:應作四句:

【涼】頗使滅身作證.慧不見滅、身不作證.慧見滅,乃至廣作四句。

【唐】(1)有於隨眠滅身作證,而慧不見彼滅,謂:

【唐】a諸異生離欲界乃至無所有處染時,所有自地自品諸隨眠滅。

【唐】b若諸聖者苦現觀時,見苦所斷諸隨眠滅;

【唐】c集現觀時,見集所斷諸隨眠滅;

【唐】d道現觀時,見道所斷諸隨眠滅;

【唐】e修道位中,以苦集道及世俗智隨其所應,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所有自地自品修所斷諸隨眠滅,[滅法智斷上界修惑時]

【唐】f若以苦集道及世俗智隨其所應得果及練根成時,所證已斷諸隨眠滅。

【涼】初句者,b見苦時.斷見苦所斷使,c見集時.斷見集所斷使,d見道時[斷〔-〕【宮】]斷見道所斷使,e修道中.以苦智集智道智等智.離欲.斷修道所斷結。

【唐】(2)有慧見彼滅,而身不作證,謂:

【唐】a滅現觀時,見苦集道修所斷諸隨眠滅;

【唐】b修道位中,若以滅智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時,除得果位,隨現所觀.已斷未斷諸隨眠滅;

【唐】c及餘一切異生聖者不證擇滅而見滅時,即彼所見諸隨眠滅。

【涼】第二句者,a見滅時.見苦見集見道所斷使。

【唐】(3)有於隨眠滅身作證,慧亦見彼滅,謂:

【唐】a滅現觀時,見滅所斷諸隨眠滅;b修道位中,若以滅智離欲界乃至非想非非想處染時,所證所觀.諸隨眠滅;c若以滅智練根成時,所證所觀.諸隨眠滅。

【涼】第三句者,a見滅時.斷見滅所斷使,b修道中以滅智離欲。

【唐】(4)有於隨眠滅身不作證,慧亦不見彼滅,謂除前相。

【涼】第四句者,除上爾所事。

 

§c2約剎那

【唐】頗有一剎那頃,於隨眠滅身作證,而慧不見彼滅耶。答:應作四句:

【涼】頗一剎那頃,使滅身作證.慧不見滅,慧見滅.身不作證,乃至廣作四句。

 

【唐】謂以滅法智得一來果時,

【唐】(1)有於隨眠滅身作證,而慧不見彼滅:謂爾時色無色界見所斷諸隨眠滅。

【唐】(2)有慧見彼滅,而身不作證:謂欲界修所斷後三品諸隨眠滅。

【唐】(3)有於隨眠滅身作證,慧亦見彼滅:謂欲界一切見所斷.及修所斷前六品.諸隨眠滅。

【唐】(4)有於隨眠滅身不作證,慧亦不見彼滅:謂色無色界修所斷諸隨眠滅。

【涼】以滅法智得斯陀含果時,

【涼】1使滅身作證.慧不見滅者,色無色界見道所斷使。

【涼】2慧見滅.身不作證者,欲界餘不斷使。

【涼】3身作證.慧見滅者,欲界先所斷使.及今所斷使。

【涼】4非身作證非慧見滅者,色無色界修道所斷使。

 

【唐】如以滅法智得一來果時,一剎那頃有四句,

【唐】如是,以滅智.預流一來或不還者轉根時,一剎那頃皆得作四句。[以滅智不能證初果,以滅智證不還無四句,一來四句已說,故此中唯據前三果轉根.得作四句。不還轉根,取依未至超越證者,次第證及依根本超次證者無四句故。故超證不還者.容許轉根。光記依之(諸有超越入聖道者…)][正理:「若依越次.通有漏得,…以利根故除練根時。」正理文義,見道前所得斷,於後時皆不說練根得,如下「先斷五品入見諦…」等等。故依此不可定言超證者無練根。]

 

 

〖因境斷識義〗

§a1出體(二師)

【發】云何因境斷識。

【發】答: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是謂因境斷識。

【八】盡緣識云何。

【八】答曰:苦智生.習智未生。若心習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是謂盡緣識。

【涼】云何緣斷因識,乃至廣說。

 

【唐】此中,若識因斷境斷.自體未斷,名因境斷識。

[1自於自非遍行師]

【唐】諸有欲令.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諸法.於自部非遍行因者,彼作是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s18自部於自部有遍行因不…]

【唐】1若心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心因全斷.境全斷.自體未斷,故名因境斷識。

【唐】2爾時,若心見集所斷.見集滅道修所斷緣,此心因雖全斷.而境未斷,故非因境斷識。

【唐】3爾時,若心見集所斷.見苦集滅道修所斷緣,此心因雖全斷.而境有斷有未斷,故非因境斷識。

【涼】此中所說識者,所緣斷因亦斷。

【涼】諸作是說.自種不與自種作遍因者,此說緣斷因識,因都斷。其事云何。苦智已生.集智未生,

【涼】1若心集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此說因都斷、所緣都斷,緣斷因識。

【涼】2是時,集諦所斷心.緣集諦所斷.緣滅道修道所斷。此心因都斷、所緣不斷。

【涼】3是時,集諦所斷心.緣苦集滅道.修道所斷,此心因都斷、所緣有斷不斷。

[2自於自是遍行師]

【唐】諸有欲令.遍行隨眠及彼相應俱有諸法.亦作自部遍行因者,彼作是說:苦智已生.集智未生,

【唐】1若心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心自部因雖未斷.而他部因全斷.境全斷.自體未斷,故名因境斷識。

【唐】2爾時,若心見集所斷.見集滅道修所斷緣,此心因有斷有未斷.境未斷故,非因境斷識。

【唐】3爾時,若心見集所斷.見苦集滅道修所斷緣,此心因境.俱有斷有未斷故,非因境斷識。

【涼】諸作是說.自種與自種作遍因者,是說他種因斷,緣斷因識。其事云何。苦智已生.集智未生,

【涼】1若心集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是名緣斷因識。所以者何。苦諦所斷是彼因、是彼所緣。

【涼】彼已俱斷故,名緣斷因識。若以苦諦所斷言之,是緣斷因識。若以集諦所斷言之,因有斷不斷、緣斷。

【涼】2是時,集諦所斷心.緣集滅道修道所斷,因有斷不斷、所緣不斷。

【涼】3是時,集諦所斷心.緣苦所斷乃至修道所斷,因有斷不斷、所緣亦有斷不斷。

 

§a2幾隨眠隨增(三界)

【唐】已顯因境斷識自性,次應顯彼隨眠隨增。

【涼】如此現義,今當說文[=問【元明宮】]

 

【發】問:於此識.幾隨眠隨增。答:十九。

【發】問:一心耶。答:不爾。

【八】彼識幾使所使。答曰:十九。一心耶。不也。

【涼】緣斷因識幾使。答曰:十九。

【涼】一心耶。答曰:不也。

 

【唐】其事云何。[7+6+6三界見集所斷]

[1欲界]

【發】謂:未離欲染,苦法智已生.集法智未生,若心.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欲界見集所斷.七隨眠隨增。

【八】欲愛未盡,苦智生.習智未生,若欲界心習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是謂盡緣識。

【八】此識幾使所使。答曰:欲界習諦所斷七。

【涼】未離欲界欲,苦智已生.集智未生,若心.集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此心為欲界集諦所斷七使所使。

【唐】四於此識,相應所緣隨眠隨增,謂邪見見取疑無明。

【唐】三於此識,唯有所緣隨眠隨增,謂愛恚慢。

 

[2色界]

【發】已離欲染.未離色染,苦類智已生.集類智未生,若心.色界見集所斷.見苦所斷緣;此因境斷識,色界見集所斷.六隨眠隨增。

【八】欲愛盡.色愛未盡,苦智生.習智未生,若色界心.習諦所斷.苦諦所斷緣,是謂盡緣識。

【八】彼識有幾使所使。答曰:色界習諦所斷六。

【涼】已離欲界欲、未離色界欲,乃至彼識為幾使所使。

【涼】答曰:色界集諦所斷六使。

【唐】四於此識,相應所緣隨眠隨增,如欲界說。

【唐】二於此識,唯有所緣隨眠隨增,謂愛慢。

[據容現行]

【唐】問:未離欲染者亦可爾,何故說已離欲染耶。

【唐】答:此中說容現行者。要離下地染,上地煩惱方得現行,故作是說。

【涼】問曰:未離欲界欲亦可爾。何以說離欲界欲耶。

【涼】答曰:是中說現前行時,不說成就。

【涼】色界使現在前時,要離欲界欲,非不離欲。是故說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