ॐ अरपचन धीः arpcn »

 

11

 

【唐】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一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唐】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三

 

§a4未來無等無間緣

【涼】{}[s196]如《波伽羅那》所說,若法與彼法作次第,或時不作次第耶。

【涼】答曰:有,若彼法未生。

【涼】問曰:此說未生,為前者耶、為後者耶。為如前法未生,後法不名次第,若生是次第耶。復如後法未生,前法不名有次第,若生是有次第耶。如世第一法,苦法忍作次第,為如世第一法未生,苦法忍不名次第,若生是次第耶。復如苦法忍未生,世第一法不名有次第,若生是有次第耶。若前法未生,後法不名次第,若生是次第者,有心時可爾,無心時云何可爾。如入無想定、滅盡定,若一七若過一七,出定心與入定心名為次第,彼第二剎那心必生。所以者何。若法與彼法能作次第緣果,無有眾生、無有法、無有呪術、無有藥草、無有佛、無有辟支佛、無有聲聞能遮此法使第二剎那心令不生者。若然者,二定則無體。若當後法未生,前法不名有次第,若生是有次第。若然者,則苦法忍未生,世第一法不名有次第,何故說未生耶。或有說者,應作是說,前法未生不名次第。

【涼】問曰:若然者,有心時可爾,無心時云何。

【涼】答曰:有心時已爾,無心時亦可爾。其事云何。如入無想定、滅盡定,彼入定心,定初剎那亦取果亦與果,諸餘剎那及出定心但名取果。彼入定心滅在過去,定餘剎那及出定心其現在者與果。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次第緣義無有異時取果異時與果、即與果時取果。

【涼】問曰:若與果時取果,有心時可爾,無心時云何。

【涼】答曰:如入無想定、滅盡定,彼入定心與定初一剎那取果與果,彼滅在過去。定餘剎那及出定心若現在前取果與果。若作是說,則無異時取果異時與果。

【涼】問曰:若然者,過去法則有所作。

【涼】答曰:雖過去有所作能取果與果,而無有[=【三宮】]。過去世見色乃至知法,無如是作事,與果取果可有是事。

【涼】復有說者,後法未生,前法不名次第,後法若生則前法名次第。

【涼】問曰:若然者,苦法忍未生,世第一法不名次第耶。

【涼】答曰:可名次第,不名次第緣。若苦法忍生,是名次第,亦名次第緣。如次第次第緣,次第有次第、相續有相續、依有依,當知亦如是。{}

 

【唐】問:未來世中有等無間緣不。

【涼】問曰:未來世中有次第緣不耶。

【唐】設爾,何失。

【唐】若有者,

【唐】A未來諸法應次第住,修正加行.應成無用。

【唐】所以者何。若法在此無間而住,彼法從此無間必生,修正加行.復何所用。

【唐】B又應無有.伏諸煩惱生對治義,如是便無究竟解脫。

【唐】C見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若法與彼法作等無間(),或時不與彼法作耶。答:若時此法未至已生。」

【涼】若有者,

【涼】1諸法應未來世中已次第住,修正方便則無有用。

【涼】所以者何。聖道於[未來世=未來世中【三宮】]未來世已有次第,時到則生,修正方便復何所為。

【涼】2復有大過。何以故。無有制伏貪欲生不淨觀,如是亦不能制伏一切煩惱生對治觀,若爾則無解脫涅槃,乃至廣說。

【唐】若無者,

【唐】A何故世第一法無間唯生苦法智忍,不生乃至盡無生智。

【唐】B八分經說,復云何通,如說:「如是補特伽羅作此業已,或十三劫、或十四劫、或乃至二十劫,不墮惡趣。」[八分舍利經][若能供養吾身.(馱䭾)駄都八分中一…]

【唐】C又云何建立「順現法受、順次生受、順後次受」三種業耶。

【涼】若無者,

【涼】B八分經云何通。如說:是人十二[=三【三宮】]劫不墮惡趣,乃至二十劫。

【涼】C云何知三業差別是現法報、是生法報、是後法報。

【涼】A[=何以【三宮】]何故一切時世第一法但生苦法忍,何以不生乃至盡智等諸法。

【涼】何故金剛喻定但生盡智不生餘法。

 

【唐】答:

【涼】答曰:

【唐】1、未來無有等無間緣。

【涼】應作是說:未來世中無次第緣。

 

【唐】A問:若爾,何故世第一法無間唯生苦法智忍,不生乃至盡無生智耶。

【涼】{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次生苦法忍,不生乃至盡智等諸法。

【唐】答:

【涼】答曰:

【唐】a此名數定,非事相定。所以者何。

【唐】苦法智忍,在六地,未知何地者當生;三根相應,未知何根相應者當生;有四行相,未知何行相當生;無量剎那[無量法體],未知何剎那當生。

【唐】故乃至住增上忍時,苦法智忍唯於三事定,謂地定、根定、行相定,於二事猶不定,謂剎那不定[苦法忍體性不定]、等無間緣不定;若住世第一法時,於五事皆定。[()至生相已去,方名刹那定。(至生相時能決定其法體,生起之法依其力用思願等緣增上,方能決定後後剎那。)]

【涼】此名數定、事相不定。所以者何。

【涼】苦法忍法[法〔-〕【三宮】]在於六地,未知為是何地;苦法忍三根相應,不知定與何根相應;行於四行,不知定行何行。如住增上忍時,地、行、根定,剎那不定。所以者何。有多剎那故,不知生者是何剎那,次第緣亦不定。住世第一法時有五事定,地、根、行、次第、剎那,是名數定、事相不定。

【唐】b復次,不必要有等無間緣,諸法次第相續而起。所以者何。

【涼】復有說者,若法依前法相續生,不必次第緣。

【唐】若法依屬彼法,從彼法後無間得生,餘則不爾。

【唐】猶如外物雖無等無間緣,而相依屬,前後次第生起;如種、芽、莖、枝、條、花、果,依屬彼者,彼無間生,餘則不爾。

【唐】如是內法,在未來世雖無等無間緣,而依屬彼者.彼無間生,餘則不爾。

【唐】苦法智忍依屬世第一法,苦法智等則不如是,是故世第一法無間唯生苦法智忍,不生乃至盡無生智。

【涼】猶如外物無次第緣,依於前法相續而生。如牙依前種相續得生,乃至果依前花相續而生。

【涼】內法亦爾,不因次第緣,依於前法相續而生。

【涼】苦法忍依世第一法故相續而生,餘乃至盡智不依世第一法故,是以不生。金剛喻定,亦應如是通。

【唐】c復次,未來法生,依現在法,若現在法和合,彼則得生;若不和合,彼則不生。

【涼】然未來世法,屬於現在,若於現在和合則生,若不和合不生。

【唐】雖無是處,為分別故,假使修道生緣先合,亦應先生,然無是事。[s10現在但有一和合故,令未來心一一而起.…又由和合有先後故。]

【唐】唯苦法智忍依世第一法和合而生,苦法智等依餘和合。

【唐】是故世第一法無間,唯生苦法智忍,不生乃至盡無生智。

【涼】世第一法後能生修道,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設當世第一法與修道和合,爾時則生,以不與和合故.是則不生。

【涼】如是苦法忍屬世第一法故生,餘乃至盡智不屬故不生。}

 

 

【唐】B問:八分經等,復云何通。

【涼】問曰:若無者則無前說諸過。此八分經云何通。

【涼】答曰:

【唐】a有說:世尊依過去[去=未【宋】]現在比知未來,故作是說。謂世尊觀過去現在,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造如是業,爾所劫中不墮惡趣;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造如是業.現世受果,造如是業.次生受果,造如是業.後次受果。由此,現見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造如是業,比知當來爾所劫中不墮惡趣;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造如是業.當現受果,造如是業.當生受果,造如是業.當後受果。

【涼】世尊觀過去現在,以[=此【明】*]比相亦知未來世。

【涼】其事云何。答曰:世尊觀過去世,見彼眾生修如[=此【三宮】]是業,爾所劫中不墮惡道;見此眾生修如是業,爾所劫中當不墮惡道。見諸眾生於過去世修如是業,於現世中受如此報,見諸眾生於彼造業,若受生報、若受後報;見諸眾生於此造業,若受現報、若受生報、若受後報。

【唐】b有餘師說:有情身中有如是相,是不相應行蘊所攝,世尊觀彼,便知如是補特伽羅.於未來世爾所劫中不墮惡趣,亦知如是補特伽羅所造諸業,或當現受、或當生受、或當後受。

【涼】復有說者,眾生有相,是心不相應行,住眾生身中,世尊不因禪定神通,能知眾生身中有此法者.爾所劫[劫【大磧】=初【麗】]中不墮惡道,即見此相.知是眾生受現法報、次受生報、復受後報。

【唐】c評曰:不應作如是說。若作是說,便顯「世尊於未來事唯有比量智,無現量智」,此不應理。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若作此說,明如來唯有[]比相智,無了達智

【唐】應作是說:佛知未來是現非比。謂佛智見明淨猛利,未來諸[佛=【三宮】],雖雜亂住無有次第,而能現知「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造如是業,於未來世爾所劫中不墮惡趣;如是種類補特伽羅,造如是業,或當現受、或當生受、或當後受」,明了無謬。

【涼】應作是說:佛世尊有了達智能知未來。雖未來法亂無定次第,如來以明淨智能知未來亂法無定次第,知諸眾生造如此業,經爾所劫不墮惡道、受於現報、次受生報、復受後報,悉實無謬。如算數法,知於穀聚明了無謬。何況如來有自然智

 

【涼】{}問曰:以何等故世第一法次生苦法忍,不生乃至盡智等諸法。

【涼】答曰:此名數定、事相不定。所以者何。苦法忍[法〔-〕【三宮】]法在於六地,未知為是何地;苦法忍三根相應,不知定與何根相應;行於四行,不知定行何行。如住增上忍時,地、行、根定,剎那不定。所以者何。有多剎那故,不知生者是何剎那,次第緣亦不定。住世第一法時有五事定,地、根、行、次第、剎那,是名數定、事相不定。

【涼】復有說者,若法依前法相續生,不必次第緣。猶如外物無次第緣,依於前法相續而生。如牙依前種相續得生,乃至果依前花相續而生。內法亦爾,不因次第緣,依於前法相續而生。苦法忍依世第一法故相續而生,餘乃至盡智不依世第一法故,是[以不=不以【明】]以不生金剛喻定,亦應如是通。然未來世法屬於現在,若於現在和合則生、若不和合不生。世第一法後能生修道,無有是處,以分別故。設當世第一法與修道和合爾時則生,以不與和合故是則不生。如是苦法忍屬世第一法故生,餘乃至盡智不屬故不生。{}

 

【唐】2、有餘師說:未來亦有等無間緣。

【涼】復有說者,未來世中有次第緣。

【唐】AB問:若爾,未來諸法應次第住,修正加行,應成無用。又應無有伏諸煩惱生對治義,如是便無究竟解脫。

【涼】問曰:若未來世[=有說【三宮】]有次第緣,諸法應次第住。

【唐】答:

【涼】答曰:

【唐】未來諸法雖有等無間緣性相定,而無前後次第定。

【唐】謂心心所.未已生位,有應從彼無間生法,而無前後次第行列;至已生位,有應從彼無間生法,亦有前後次第行列。

【唐】如多沙門,若雜亂住,雖大小已定,而行列未定;若次第住,大小亦定,行列亦定。

【唐】此亦如是。故無有失。

【涼】未來世中有次第緣義,無次第住。

【涼】未來世法應從何次第緣,生者已定,然不次第住。後若生時,從何緣生亦定、次第住亦定。

【涼】猶如眾多比丘亂住一處,臘數已定、行列不定。後次第住時,臘數亦定、行列亦定。

【涼】如是法未生時應屬何緣,生者已定、次第住不定。後若生時,從緣生亦定、次第住亦定。

【唐】A修正加行,非成無用,一心無間有二心故。謂未來世一心無間有二心住:一、善,二、染。若現在世修正加行,則善心生,染心不生;若現在世起邪加行,則染心生,善心不生。

【唐】如一種後,二事應生:一、芽,二、灰。若芽緣和合,則芽生,灰不生;若灰緣和合,則灰生,芽不生。

【唐】此亦如是。[芽=牙【三宮】*]

【唐】B由此,亦有伏諸煩惱生對治義,漸次便證究竟解脫。

【涼】問曰:若然者,修正方便則無有用,亦無解脫涅槃。

【涼】答曰:一心次第,略說有二種心當生,所謂善與染污。若修正方便,善心便生、染污不生。若行邪方便,[染污=染污心【三宮】]染污便生、善心不生。

【涼】如一種子後二種當生,所謂牙與爛壞。若遇生牙因緣則便生牙,若遇爛壞因緣則生爛壞。一心次第生二種心,亦復如是。

 

【唐】C問:見蘊所說,復云何通,如說:「若法與彼法作等無間,或時不與彼法作耶。答:若時此法未至已生。」

【唐】答:彼依前後次第定說,不依為緣性相定說,故不相違。

 

【唐】3、評曰:應作是說:未來無有等無間緣。所以者何。

【涼】評曰:應作是說:未來世中無次第緣。所以者何。

【唐】a等無間緣不雜亂住,未來世法雜亂住故。

【唐】等無間緣次第而住,未來世法無次第故。

【唐】等無間緣依開避義立,未來世法無開避義故。[避=闢【三】*]

【涼】次第緣者是次第住法,未來世中無次第住;

【涼】次第緣者是不亂法,[未來法=未來世【三】]未來法亂。

【唐】b復次,若未來有等無間緣,則欲修善者應常作善,欲作惡者應常作惡。然今現見:欲修善者,後便作惡,如天授等;欲作惡者,後便作善,如指鬘等。

【唐】故未來世決定無有等無間緣。

【涼】復有說者,若未來世有次第緣者,修善者常應修善不應作惡,若修惡時常應作惡不應修善。今現見:提婆達多,本欲修善而後作惡;央掘魔羅氣噓惡人,本欲作惡而後修善。

【涼】以如是等因緣故,知未來世無次第緣。

 

§a5色不相應非等無間緣

§b1色法

【唐】問:何故色法非等無間緣。

【涼】問曰:以何等故色法無次第緣。

【唐】答:

【涼】答曰:

【唐】1、若法,相應,有所依、有行相、有警覺、有所緣,彼法可立等無間緣;色法不爾,故非等無間緣。

【涼】或有說者,若法定有所依、定有所行、定有所緣,故有次第緣。色法無有所依、無所行、[無【大磧】=旡【麗】]無所緣,是故無次第緣。

【涼】復有說者,若法是相應、有所依、有所行、有勢用、有所緣,故有次第緣。色法不相應、無依無行、無勢用、無緣,故無次第緣。

【涼】[斷絕]復有說者,次第緣者,是次第住法。色非次第住法,或二萬劫、或四萬劫、或六萬劫、或八萬劫斷絕者。

 

【唐】2[界雜]有說:等無間緣現前無亂;色法有亂,故非等無間緣。謂一剎那起欲界色及色界色,或一剎那起欲界色及不繫色,或一剎那起色界色及不繫色。

【涼】復有說者,次第緣現在前時不亂。色法現在前時亂,如一時中起欲色界繫色現在前、欲界繫不繫色現在前、色界繫不繫色現在前。

【唐】3[類雜]尊者世友說曰:一異熟色相續未滅,有長養色及等流色復相續生,多類俱生,故非等無間緣。

【涼】是故尊者和須蜜說曰:欲界增益色未滅,色界增益色生。

 

【唐】4[數雜]大德說曰:以諸色法少無間生多、多無間生少,故非等無間緣。

【唐】少無間生多者,如夏雨時,少雲無間起無量雲,遍覆虛空;從小樹子生極高大諾瞿陀樹nyagrodha;從小羯剌藍[>]kalala生廣大身色。

【唐】多無間生少者,如大草聚燒為少灰。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少色無間生多色,多色無間生少色。

【涼】彼少色無間生多色者,如空中雲少便生多;如小種子生於大樹;如小迦羅羅後成大人。

【涼】多色無間生少色者,如燒大草𧂐後生少灰。以少色無間生多色、多色無間生少色故,無次第緣。

 

[辨數多少]

【唐】問:若爾,心所法亦多無間生少、少無間生多,應不建立等無間緣。

【唐】多無間生少者,如從有尋有伺地.入無尋無伺地。

【唐】少無間生多者,如從無尋無伺地.入有尋有伺地。

【涼】問曰:如心數法少無間生多、多無間生少,其事云何。答曰:

【涼】如無覺無觀地次生無覺有觀、次生有覺有觀,如此名少無間生多。

【涼】如有覺有觀地生無覺有觀、次生無覺無觀,如此名多無間生少。

【唐】答:

【涼】答曰:

【唐】(1)此依同地前後數等說,不依異地,故無有失。

【唐】(2)有說:此依同類前後數等說,不依異類,故無有失。

【涼】不應以地定,應以數法定。

【唐】謂一心中,若一受等無間二受等生,二受等無間一受等生,可有此失。然無是事,故與色別。

【唐】以諸色法同類極微於一聚中眾多俱起,故不可立等無間緣。心心所法無如是事。

【涼】若一受次第生二受,若二受次第生一受,有如上過。以不生故,無如上過。

 

§b2不相應行

【唐】問:何故不相應行非等無間緣。

【涼】問曰:以何等故心不相應行無次第緣。

【唐】答:

【涼】答曰:

【唐】(1)若法相應,有所依、有行相、有警覺、有所緣,彼法可立等無間緣;不相應行不爾,故非等無間緣。

【涼】或有說者,若法定有所依、定有所行、定有所緣,故有次第緣。心不相應行不爾。

【唐】(2)有說:等無間緣現前無亂;不相應行現前有亂,故非等無間緣。謂一剎那,有起三界及不繫不相應行故。

【唐】(3)餘隨所應,如前廣說。

【涼】色法[=【三宮】]界繫、心不相應行三界繫,餘如上色法說。

 

§a6心等無間()

【唐】《品類足論》有如是言:「云何心等無間法。答:若心等無間(心之等無間citta-samanantara),餘心心所法已生正生,及無想定、滅盡定已生正生,是謂心等無間法。」[心為等無間法云何。謂心為等無間(以心為等無間緣),心心所法.若已生若正生,及無想定滅定.若已生若正生,是名心為等無間法。][俱舍:若法與心為等無間ye dharmāś cittasamanantarāḥ ... 稱友二釋,依主有財。][品類:幾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b1無想異熟是心等無間

【唐】問:彼何故不說無想異熟耶。

【涼】問曰:以何等故說無想定、滅盡定是心次第,不說無想天。

【涼】答曰:

【唐】1、有說: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涼】或有說者,亦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是有餘之說。

【唐】2、有說:二無心定,有加行、有功用,勤勞而得,故彼說之。

【唐】無想異熟與此相違,故彼不說。

【涼】復有說者,若用功難得者說,不用功不難得者不說。

【唐】3、有說:二無心定,是善故說;無想異熟,無覆無記,故不說之。

【涼】復有說者,若是善者說,彼是無記故不說。

【唐】4、有說:若由心力無間引起.不雜亂者,可名為心等無間法;無想異熟是異熟因力所引起,任運而轉,非入彼心勢力所引[引+(起)【三宮】]故不名心等無間法。

【唐】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亦異熟因力所引起,任運而轉,應不名心等無間法。

【唐】答:自類相引,有勝勢力,不同彼故。俱是相應、有所依等,說名自類

 

§b2二無心定(是心等無間)非等無間緣

【唐】問:何故二無心定.a是心等無間法,b而非心等無間緣耶。

【涼】問曰:以何等故,無想定、滅盡定是心次第,而非次第緣耶。

【唐】答:

【涼】答曰:

【唐】(1a彼由心加行功用勤勞所引得故,名心等無間法;b與心相違,遮斷心故,非心等無間緣。

【唐】(2)有說:a彼由心勢力所引起故,名心等無間法;b不相應、無所依、無行相、無警覺、無所緣故,非心等無間緣。

【唐】(3)有說:a彼由心勢力得增長、有作用故,名心等無間法;b損減心令不起作用故,非心等無間緣。

【涼】或有說者,3b若法能生心、能增益心、能取心,是次第緣。彼定生時,住心、礙心,使心不相續,是以不作次第緣。

【涼】復有說者,1b此定斷心遮心行處,是不相應無勢用法,是以不作次第緣。

 

前後無勝勢力

【唐】問:何故「二無心定,前後相似,無亂續生,而前非後等無間緣」。

【唐】答:由入定心勢力所引,不由前念力所引生,故前非後等無間緣。

【唐】問:若爾,異熟心心所法,由異熟因勢力引起,任運而轉,前應非後等無間緣。

【唐】答:心心所法,是相應、有所依、有行相、有警覺、有所緣故,前念於後有勝勢力引發開避[避=闢【三】*],故皆是後等無間緣;不相應行與此相違,不可為例。

 

§b3出心無餘心隔

【唐】問:入出無想滅盡定心,中間或經半劫一劫,云何可說「等無間」耶。

【涼】問曰:入無想定滅盡定心、出定心是其次第,中間有爾許多相續定。云何是次第。

【唐】答:中間無餘心為隔故。謂入出心相去雖遠,中間更無餘心所間,故後於前名「等無間」

【涼】答曰:此中更無餘心故,得名次第。

【唐】猶如二人共涉遠路,a一前一後b,相遠而行。有人問言:「b汝有伴不。」b彼答言:「有,次後而來。」二人中間雖有禽獸,b無人為隔,故言「次後」。

【唐】b此亦如是,無心為隔,名「等無間」。

【涼】猶如有人,一在前行a、一在後來b。他人問言:彼後來人b與誰共來。b其人答言:與某甲人a次後而來。彼二中間雖有村落樹木.畜生等物,更無餘人,b故言次第。

【涼】如是彼二心中間雖復曠遠,更無餘心故,得名次第。

 

§b4心等無間與無間四句

【唐】問:若法是心等無間,亦是無間耶。[俱舍:ye dharmāś cittasamanantarāḥ, cittanirantarā api te ]

【涼】問曰:諸法是心次第,亦是無間耶。

【唐】答:應作四句。

【涼】答曰:或有是心次第.非心無間,有是心無間.非心次第,有是心次第.亦心無間,有非心次第.非心無間。

【唐】1、有法是心等無間,非心無間,謂除「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諸餘相續二無心定及出定心心所法。

【涼】是心次第非心無間者,除定初剎那及餘有心法,諸餘定及出定心,是謂心次第非心無間。

【唐】2、有法是心無間,非心等無間,謂「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生老住無常。

【涼】是心無間非心次第者,定初剎那及餘有心法生住無常,是謂心無間非心次第。

【唐】3、有法是心等無間,亦是心無間,謂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

【涼】是心次第亦心無間者,定初剎那諸餘有心法,是謂心次第亦心無間。

【唐】4、有法非心等無間,亦非心無間,謂除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生老住無常,「諸餘相續二無心定及出定心心法」生老住無常。

【涼】非心次第非心無間者,除定初剎那及餘有心法生住無常,諸餘定剎那及出定心生住無常,是謂非心次第非心無間。

 

【唐】問:若法是心等無間,亦是無心定無間耶。

【涼】問曰:諸是心次第亦是定無間耶。

【唐】答:應作四句。

【涼】答曰:應作四句。

【唐】3、有法是心等無間,非無心定無間,謂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

【涼】是心次第非定無間者,謂定初剎那諸餘有心時,是謂心次第非定無間。

【唐】4、有法是無心定無間,非心等無間,謂除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生老住無常,「諸餘相續二無心定及出定心心所法」生老住無常。

【涼】是定無間非心次第者,除定初剎那及餘有心法生住無常,諸餘定及出定心生住無常,是謂定無間非心次第。

【唐】1、有法是心等無間,亦是無心定無間,謂除「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諸餘相續二無心定及出定心心所法。

【涼】是心次第亦定無間者,除定初剎那及餘有心法,諸餘定及出定心,是謂心次第亦定無間。

【唐】2、有法非心等無間,亦非無心定無間,謂「初剎那二無心定及有心位心心所法」生老住無常。

【涼】非心次第非定無間者,定初剎那生住無常及餘有心生住無常,是謂非心次第非定無間。

 

§a7諸心相生

§b1入出聖道

§c1三種作意

【唐】有三種作意,謂自相作意、共相作意、勝解作意。

【涼】觀有三種,所謂別相觀、總相觀、虛相觀。

【唐】◎自相作意者,思惟「色是變礙相,受是領納相,想是取像相,行是造作相,識是了別相;地是堅相,水是濕相,火是煖相,風是動相」,如是等。

【涼】別相觀者,觀色是色相乃至觀識是識相,觀地是堅相乃至觀風是動相,是名別相觀。

【唐】◎共相作意者,如十六行相

【涼】總相觀者,十六聖行觀,是名總相觀。

【唐】◎勝解作意者,如不淨觀.持息念.無量.解脫.勝處.遍處等。

【涼】虛相觀者,不淨.安般.無量.除入.解脫.一切處,是名虛相觀。[s82如不淨觀持息念.解脫勝處遍處等.俱生作意。][.問:如婆沙十一明勝解作意中.但言解脫。]

 

【唐】問:此三種作意,幾種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幾種現在前耶。

【涼】問曰:此三種觀,何觀次第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何觀最初現在前。

 

【涼】答曰:

【唐】1、有說:三種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三種現在前。

【涼】或有說者,入聖道時,三種能入;出聖道時,三種現在前。

【唐】如是善通契經所說:「不淨觀俱行修念等覺支,依止厭,依止離,依止滅,迴向於捨。」

【唐】此中「俱」聲,顯無間義。[是比丘不淨觀俱念覺分,依遠離,依無欲,依滅,向於捨…]

 

【唐】2、有說:二種無間,聖道現在前,除自相作意;聖道無間,三種現在前。

 

【唐】3、有說:唯共相作意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三種現在前。[據見道共入三出]

【涼】復有說者,總相觀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三種現在前。

【唐】問:契經所說,當云何通。如說:「不淨觀俱行修念等覺支。」

【涼】問曰:若虛想[=相【三宮】]觀不入聖道,此經云何通。如說:「不淨觀修念覺意。」

【唐】答:依展轉因,故作是說;如子孫法,[轉=傳【三宮】]轉相生故。

【唐】謂勝解作意引起共相作意,共相作意引起聖道。

【涼】答曰:此說展轉相因,如子孫法。其事云何。答曰:

【涼】先以不淨觀善調伏心,使心止息堪任質直柔軟,心得自在,然後總相觀現在前,能入聖道。

 

【唐】4、有說:共相作意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共相作意現在前。

【涼】復有說者,總相觀現在前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亦總相觀而現在前。

[出觀所起上地共相作意]

【唐】問:若爾,依未至定入正性離生者,出聖道時,可起欲界共相作意;若依上地入正性離生者,出聖道時,彼欲界心既不得起,以極遠故[〔極〕-【三宮】];復未得色界共相作意,彼雖已得順決擇分,而聖道後不復現前,彼以何等共相作意出聖道耶。

【唐】答:彼於順決擇分中間,已修得如是行相,謂一切行非常,一切法非我,涅槃寂靜等;今出聖道,起彼作意。

【涼】問曰:若然者,若依未至、若依初禪、若依中間得正決定,出聖道時,欲界總相觀現在前可爾;若依二禪三禪四禪得正決定,彼無欲界總相觀。所以者何。以大遠故。復更不得總相觀,除達分善根。所以者何。以聖道後不能復起現在前故。出聖道時,為起何等總相觀現在前。[s72欲界善心無間,有未至定或初靜慮現在前,彼二無間欲界善心現在前。][詳見光記卷七.]

【涼】答曰:於煖頂忍中間[=暖【三宮】],修總相觀,所謂諸行無常苦空無我、涅槃寂靜;出聖道時,此觀現在前。

 

【唐】5、評曰:彼不應作是說。

【唐】如前說者好,謂三種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三種現在前。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1如前說者好。

 

§c2四慧

【唐】復次,◎欲界有三種作意,謂聞所成作意,思所成作意,生得作意。

【唐】◎色界有三種作意,謂聞所成作意,修所成作意,生得作意。

【唐】◎無色界有二種作意,謂修所成作意,生得作意。

【唐】◎無漏有一種作意,謂修所成作意。[s42(五說)三界皆具有三慧.]

【涼】欲界有三種,所謂聞慧、思慧、生得慧。

【涼】色界有三種,所謂聞慧、修慧、生得慧。

【涼】無色界有二種,修慧、生得慧。

 

【唐】此中,◎欲界,唯思所成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三種現在前。[據鈍根者說.約初修次第起者說。---實則:(雜心)欲色界聞慧能入聖道.(正理)欲界聞思作意無間.聖道現前.(俱舍)此中五種作意無間聖道現在.除生所得。][光:{散善}二心能作入無漏定心,謂欲界加行善心.色界加行散善心。]

【涼】問曰:欲界有三種觀慧,何等慧現在前能入聖道。

【涼】答曰:欲界思慧觀現在前,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三種觀現在前。

【唐】◎色界,唯修所成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二種現在前,除生得。

【涼】色界修慧觀現在前,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二種,聞修慧觀現在前,非生得慧。

【唐】◎無色界,唯修所成無間,聖道現在前;聖道無間,亦唯修所成現在前。

【涼】無色界修慧現在前,能入聖道。出聖道時,亦修慧觀現在前,非生得慧。

 

【唐】問:何故「聖道無間,欲界生得現在前,非色無色界生得」耶。

【唐】答:欲界生得猛利,色無色界生得不猛利故。

【涼】問曰:以何等故,出聖道時欲界生得慧現在前,非色無色界。

【涼】答曰:欲界生得慧猛利,色無色界不猛利。

 

§c3初無學後九地出心

【唐】◎若依未至定得阿羅漢果,彼或以欲界心出聖道,或以未至定心出聖道;

【唐】◎若依無所有處得阿羅漢果,彼或以無所有處心出聖道,或以非想非非想處心出聖道;

【唐】◎若依餘地得阿羅漢果,彼唯以自地心出聖道。[光:初無學後,異地相生起時即難,當地即易。]

【涼】若依未至禪得阿羅漢,出聖道時還起未至地及欲界心。

【涼】若依無所有處得阿羅漢,出聖道時還起無所有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心。

【涼】若依餘地得阿羅漢,出聖道時即起彼地心。

 

§b2餘等至相生

§c1味淨無漏等至

【唐】復次,初靜慮有三種,謂味相應、淨、無漏;如是乃至無所有處,皆有三種。

【唐】非想非非想處但有二種,謂除無漏。

【涼】初禪有三種:味、淨、無漏。乃至無所有處亦三種。

【涼】非想非非想處二種:味淨。

 

【唐】此中,◎味相應無間,二種現在前,除無漏。

【唐】◎淨無間,三種現在前。

【唐】◎無漏無間,二種現在前,除味相應。

【涼】味相應次第,生味相應及淨,不生無漏。

【涼】淨有三種。

【涼】無漏二種,淨及無漏,不生味淨。

 

§c2四種淨等至

【唐】◎淨初靜慮,復有四種,謂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如是乃至無所有處,皆有四種。

【唐】◎非想非非想處唯有三種除順勝進分[更無上地可欣趣故][俱舍文同此]

【涼】初禪有四種:有退分、住分、勝進分、達分。

【涼】乃至非想非非想處亦有四種[s124此有四種…如是乃至非想非非想處順退分等業][s125若諸靜慮無色.順退分.順住分.順勝進分.順決擇分等業.][光:據當地中更有勝德可欣趣.][正理:自地殊勝功德.]

 

【唐】此中,◎順退分無間,二種現在前,謂順退分及順住分。

【唐】◎順住分無間,三種現在前,謂除順決擇分。

【唐】◎順勝進分無間,三種現在前,謂除順退分。

【唐】◎順決擇分無間,二種現在前,謂順決擇分及順勝進分。[s165評:順決擇分與順決擇分為四緣;與順住分…為三緣,除因緣;與順勝進分亦爾。()2343-(有說)2332][光:正理顯宗皆有兩說,一說同此論(俱舍2331)。…若依婆沙十一.同正理後師2332]

【涼】退分次第生退分、生住分,不生勝進分、不生達分。

【涼】住分次第生住分、生退分、生勝進分,不生達分。

【涼】勝進分次第生勝進分、生住分、生達分,不生退分。

【涼】達分次第生達分、生勝進分,不生住分、退分。

 

【涼】復有說者,退分次第生三種,不生達分;住分、勝進分盡生四種;達分次第生三種,除退分。[3443]

 

正理1.俱舍

正理2.

s11 s165.1

s165.2()

s11()

順退分

2

2

2

3

順住分

3

3

3

4

順勝進分

3

3

4

4

順決擇分

1

2

3

3

 

§c3生上三靜慮起下識

【唐】問:若生第二第三第四靜慮,起初靜慮諸識身時,幾心無間入、幾心出耶。

【涼】問曰:若[=【三宮】]二禪三禪四禪地,欲入初禪識現在前,幾種觀現在前。

【唐】答:隨所生地,

【唐】◎若未離染者,三種心無間.彼諸識身現在前,彼諸識身無間.三種心現在前,謂善、染污、無覆無記。

【唐】◎若已離染者,二種心無間.彼諸識身現在前,彼諸識身無間.二種心現在前,謂除染污。

【涼】答曰:隨所住地,

【涼】未離欲者,三種觀現在前,所謂善、染污、不隱沒無記。出時亦三種現在前。

【涼】若離欲,二種。

 

§b3十二心相生

【唐】有十二心:◎欲界四,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唐】◎色、無色界各三,謂前四中除不善;

【唐】◎無漏有二,謂學、無學。

【涼】有十二種心:欲界繫四種,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

【涼】色界繫三種,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

【涼】無色界繫亦三種,學、無學心。

 

【唐】問:此十二心,一一無間生幾心,復從幾心無間生耶。

【涼】問曰:欲界繫善心次第生幾心。復從幾心次第生。乃至無學心次第生幾心。復從幾心生。

 

【唐】答:

【涼】答曰:

 

§c1欲界四心

1、欲界善心

【唐】欲界善心無間生九心,謂欲界四;

【唐】色界二,善、有覆無記;

【唐】無色界一,有覆無記;

【唐】及學、無學心。

【涼】欲界繫善心次第生九心:欲界繫四;色界繫二,善、隱沒無記;無色界繫一,隱沒無記;學、無學。

【唐】此心復從八心無間生,謂欲界四;

【唐】色界二,善、有覆無記;

【唐】及學、無學心。

【涼】亦從八心次第生:欲界繫四;色界二,善、隱沒無記;學、無學。

2、不善心

【唐】不善心無間生四心,謂欲界四心。

【涼】不善心次第生:欲界四心。

【唐】此心復從十心無間生,謂欲界四;

【唐】色、無色界各三心。

【涼】亦從十心次第生:欲界繫四;色界繫三;無色界繫三。

3、欲界有覆無記心

【唐】如不善心,欲界有覆無記心亦爾。

【涼】隱沒無記心亦如是。

4、欲界無覆無記心

【唐】欲界無覆無記心無間生七心,謂欲界四;

【唐】色界二,善、有覆無記;

【唐】無色界一,有覆無記心。

【涼】欲界繫不隱沒無記心次第生七心:欲界四;色界二,善、隱沒無記;無色界一,隱沒無記。

【唐】此心復從五心無間生,謂欲界四;

【唐】及色界一,善心。

【涼】亦從五心次第生:欲界四;色界一,善心。

§c2色界三心

1、色界善心

【唐】色界善心無間生十一心,謂十二心中除無色界無覆無記心。

【涼】色界繫善心次第生十一心,除無色界繫不隱沒無記心,餘次第能生。

【唐】此心復從九心無間生,謂色界三;

【唐】欲界二,善、無覆無記;

【唐】無色界二,善、有覆無記;

【唐】及學、無學心。

【涼】亦從九心生:自地三;欲界二,善、不隱沒無記;無色界二,善、隱沒無記;學、無學心。

2、色界有覆無記心

【唐】色界有覆無記心無間生六心,謂色界三;

【唐】欲界三,除無覆無記心。

【涼】色界繫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六心:色界繫三;欲界三,除不隱沒無記心。

【唐】此心復從八心無間生,謂色、無色界各三;

【唐】欲界二,善、無覆無記心。

【涼】亦從八心次第生:色界三;欲界二,善、不隱沒無記;無色界三。

3、色界無覆無記心

【唐】色界無覆無記心無間生六心,謂色界三;

【唐】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

【涼】色界繫不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六心:色界三;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無色界一,隱沒無記。

【唐】無色界一,有覆無記心。

【唐】此心復從三心無間生,謂色界三心。

【涼】亦從色界三心次第生。

§c3無色界三心

1、無色界善心

【唐】無色界善心無間生九心,謂無色界三;

【唐】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

【唐】色界二,善、有覆無記;

【唐】及學、無學心。

【涼】無色界善心次第生九心:無色界三;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色界繫二,善、隱沒無記;學、無學心。

【唐】此心復從六心無間生,謂無色界三;

【唐】色界一,善,及學、無學心。

【涼】亦從六心次第生:無色界三;色界一,善心;學、無學心。

2、無色界有覆無記心

【唐】無色界有覆無記心無間生七心,謂無色界三;

【唐】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

【唐】色界二,善、有覆無記心。

【涼】無色界繫隱沒無記心:次第生七心:無色界三;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色界二,善、隱沒無記。

【唐】此心復從七心無間生,謂無色界三;

【唐】欲、色界各二,善、無覆無記心。

【涼】亦從七心次第生:無色界三;欲界二,善、不隱沒無記;色界二,善、不隱沒無記。

3、無色界無覆無記心

【唐】無色界無覆無記心無間生六心,謂無色界三;

【唐】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

【唐】色界一,有覆無記心。

【唐】此心復從三心無間生,謂無色界三心。

【涼】無色界繫不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六心:無色界三;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色界一,隱沒無記。

【涼】亦從無色界三心次第生。

§c4二無漏心

1、學心

【唐】學心無間生五心,謂三界善,及學、無學心。

【涼】學心次第生五心:欲界善,色界善,無色界善,學、無學心。

【唐】此心復從四心無間生,謂三界善,及學心。

【涼】亦從四心次第生:欲界善,色界善,無色界善,學心。

2、無學心

【唐】無學心無間生四心,謂三界善,及無學心。

【涼】無學心次第生四心:欲界善,色界善,無色界善,無學心。

【唐】此心復從五心無間生,謂三界善,及學、無學心。

【涼】亦從五心生:欲界善,色界善,無色界善,學、無學心。

 

【涼】  九八四與十  七五當知欲  十一九六八  六三當知色 

【涼】  九六七亦七  六三知無色  五四亦四五  當知學無學 

 

§b4二十心相生

【唐】有二十心:欲界八,謂加行善、生得善、不善、有覆無記、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通果心;

【唐】色界六,謂前八心中,除不善及工巧處;

【唐】無色界四,謂加行善、生得善、有覆無記、異熟生心;

【唐】無漏二,謂學、無學心。

【涼】有二十種心。欲界有八心:方便善心、生得善心、不善心、隱沒無記心、威儀心、工巧心、報心、通果心。

【涼】色界有六心:方便善心、生得善心、隱沒無記心、威儀心、報心、通果心。

【涼】無色界有四心:方便善心、生得善心、隱沒無記心、報心。

【涼】無漏有二心:學心、無學心。

 

【唐】問:此二十心,一一無間生幾心,復從幾心無間生耶。

【涼】問曰: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幾心,亦從幾心次第生;乃至無學心次第生幾心,亦從幾心生。

 

【唐】答:

【涼】答曰:

 

§c1欲界八心

1、欲界加行善心

【唐】欲界加行善心無間生十心,謂欲界七,除通果心;

【唐】色界一,加行善;

【唐】及學、無學心。

【涼】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十心: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一方便善心;學心、無學心。

【唐】此心復從八心無間生,謂欲界四,除無覆無記四;

【唐】色界二,加行善、有覆無記;

【唐】及學、無學心。

【涼】亦從八心次第生:欲界四,方便善、生得善、不善、隱沒無記;色界二,方便善、隱沒無記;學、無學。

【唐】有餘師說:此心復從十一心無間生,謂前八,及欲界「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心」。所以者何。以熟修習加行善心者,從自界「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心」無間亦現在前。

2、欲界生得善心

【唐】欲界生得善心無間生九心,謂欲界七,除通果心;

【唐】色、無色界各一,有覆無記心。

【涼】欲界生得善心次第生九心: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隱沒無記心;無色界隱沒無記心。

【唐】此心復從十一心無間生,謂欲界七,除通果心;

【唐】色界二,加行善、有覆無記;

【唐】及學、無學心。

【涼】亦從十一心次第生: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二,方便善、隱沒無記;學、無學。

3、欲界不善心

【唐】不善心無間生七心,謂欲界七,除通果心。

【涼】不善心次第生欲界七心,除通果心。

【唐】此心復從十四心無間生,欲界七,除通果心;

【唐】色界四,除加行善及通果心;

【唐】無色界三,除加行善心。

【涼】亦從十四心次第生:欲界七,除通果心;色界四,生得善、隱沒無記、威儀、報;無色界三,除方便善。

4、欲界有覆無記心

【唐】如不善心,欲界有覆無記心亦爾。

【涼】隱沒無記心亦如是。

5、欲界威儀路心

【唐】欲界威儀路心無間生八心,謂欲界六,除加行善及通果心;

【唐】色、無色界各一,有覆無記心。

【唐】有餘師說:此心無間生九心,謂前八及欲界加行善心,熟修習者能現前故。

【涼】欲界威儀心次第生八心:欲界六,除方便善、通果心;色界一,隱沒無記心;無色界一,隱沒無記心。

【唐】此心復從七心無間生,謂欲界七,除通果心。

【涼】亦從七心次第生:欲界七,除通果心。

6、欲界異熟生心

【唐】如欲界威儀路心,欲界異熟生心亦爾。

【涼】報心亦如是。

7、欲界工巧處心

【唐】工巧處心無間生六心,謂欲界六,除加行善及通果心。

【唐】有餘師說:此心無間生七心,謂前六,及欲界加行善心,熟修習者能現前故。

【涼】工巧心次第生六心,除方便善、通果心。

【唐】此心復從七心無間生,謂欲界七,除通果心。

【涼】亦從七心次第生:欲界七,除通果心。

8、欲界通果心

【唐】欲界通果心無間生二心,謂欲界通果,及色界加行善心。

【涼】欲界通果心次第生二心:欲界,通果;色界,方便善心。

【唐】此心復從二心無間生,謂欲界通果,及色界加行善心。

【涼】亦從二心次第生:欲界,通果;色界,方便善心。

§c2色界六心

1、色界加行善心

【唐】色界加行善心無間生十二心,謂色界六;

【唐】欲界三,加行善、生得善、通果;

【唐】無色界一,加行善;

【唐】及學、無學心。

【涼】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十二心:色界六;欲界三,方便善、生得善、通果心;無色界一,方便善;學、無學心。

【唐】此心復從十心無間生,謂色界四,除「威儀路、異熟生」心;

【唐】欲界二,加行善、通果心;

【唐】無色界二,加行善、有覆無記;

【唐】及學、無學心。

【涼】亦從[=九【三宮】]十心次第生:色界四,除威儀心、報心;欲界二,方便善、通果心;無色界[=一【三宮】]二,方便善、隱沒無記;學、無學心。

2、色界生得善心

【唐】色界生得善心無間生八心,謂色界五,除通果;

【唐】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

【唐】無色界一,有覆無記心。

【涼】色界生得善次第生八心:色界五,除通果心;欲界二,不善心、隱沒無記;無色界一,隱沒無記心。

【唐】此心復從五心無間生,謂色界五,除通果心。

【涼】亦從色界五心次第生,除通果心。

3、色界有覆無記心

【唐】色界有覆無記心無間生九心,謂色界五,除通果;

【唐】欲界四,加行善、生得善、不善、有覆無記心。

【涼】色界隱沒無記心次第生九心:色界五,除通果心;欲界四,方便善、生得善、不善、隱沒[無記=無記心【三宮】]無記。

【唐】此心復從十一心無間生,謂色界五,除通果;

【唐】欲界三,生得善、威儀路、異熟生;

【唐】無色界三,除加行善心。

【涼】亦從十一心次第生:色界五,除通果心;欲界三,生得善、威儀、報心;無色界三,除方便善。

4、色界威儀路心

【唐】色界威儀路心無間生七心,謂色界四,除加行善、通果心;

【唐】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

【唐】無色界一,有覆無記心。

【涼】色界威儀心次第生七心:色界四,除方便善、通果心;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心;無色界一,隱沒無記心。

【唐】此心復從五心無間生,謂色界五,除通果心。

【涼】亦從五心次第生:色界五,除通果心。

5、色界異熟生心

【唐】如色界威儀路心,色界異熟生心亦爾。

【涼】報心亦如是。

6、色界通果心

【唐】色界通果心無間生二心,謂色界加行善,及通果心。

【涼】色界通果心次第生色界二:方便善、通果心。

【唐】此心復從二心無間生,謂色界加行善,及通果心。

【涼】亦從二心次第生:色界方便善、通果心。

§c3無色界四心

1、無色界加行善心

【唐】無色界加行善心無間生七心,謂無色界四;

【唐】色界一,加行善;

【唐】及學、無學心。

【涼】無色界方便善心次第生七心:無色界四;色界一,方便善;學、無學心。

【唐】此心復從六心無間生,謂無色界三,除異熟生;

【唐】色界一,加行善;

【唐】及學、無學心。

【涼】亦從六心次第生:無色界三,除報心;色界一,方便善;學、無學心。

2、無色界生得善心

【唐】無色界生得善心無間生七心,謂無色界四;

【唐】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

【唐】色界一,有覆無記心。

【涼】無色界生得善次第生七心:無色界四;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色界一,隱沒無記心。

【唐】此心復從四心無間生,謂無色界四心。

【涼】亦從無色界四心次第生。

3、無色界有覆無記心

【唐】無色界有覆無記心無間生八心,謂無色界四;

【唐】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

【唐】色界二,加行善、有覆無記心。

【涼】無色界隱沒無記心次第生八心:無色界四;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心;色界二,方便善、隱沒無記心。

【唐】此心復從十心無間生,謂無色界四;

【唐】欲色界各三,生得善、威儀路、異熟生心。

【涼】亦從十心次第生:無色界四;欲界三,生得善、威儀、報心;色界三,生得善、威儀、報心。

4、無色界異熟生心

【唐】無色界異熟生心無間生六心,謂無色界三,除加行善心;

【唐】欲界二,不善、有覆無記;

【唐】色界一,有覆無記心。

【涼】無色界報心次第生六心:無色界三,除方便善;欲界二,不善、隱沒無記心;色界一,隱沒無記心。

【唐】此心復從四心無間生,謂無色界四心。

【涼】亦從無色界四心次第生。

§c4二無漏心

1、學心

【唐】學心無間生六心,謂欲界二,加行善、生得善;

【唐】色、無色界各一,加行善;

【唐】及學、無學心。

【涼】學心次第生六心:欲界二,生得善、方便善;色界一,方便善心;無色界一,方便善心;學、無學心。

【唐】此心復從四心無間生,謂三界各一,加行善;

【唐】及學心。

【涼】亦從四心次第生:欲界一,方便善心;色界一,方便善心;無色界一,方便善心;學心。

2、無學心

【唐】無學心無間生五心,謂欲界二,加行善、生得善;

【唐】色、無色界各一,加行善;

【唐】及無學心。

【涼】無學心次第生五心:欲界二,方便善心、生得善心;色界一,方便善心;無色界一,方便善心。

【唐】此心復從五心無間生,謂三界各一,加行善;

【唐】及學、無學心。

【涼】無學心亦從五心次第生:欲界一,方便善心;色界一,方便善心;無色界一,方便善心;學、無學心。

 

【涼】    十八次生九    十一生於七    十四亦生八    七六及與七   

【涼】    二生二欲盡    十二十八五    九十一七五    二二當知色   

【涼】    七六七四八    十六四無色    六四亦五五    當知學無學 

10-8 9-11 7-14 7-14 8-7 8-7 6-7 2-2

12-10 8-5 9-11 7-5 7-5 2-2

7-6 7-4 8-10 6-4       6-4 5-5

 

〖念〗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唐】「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何緣能憶本所作事。」乃至廣說。

【涼】以何等故,如人不可得,乃至廣說。

 

§a1論起因由(1犢子實我2物性相隱3物性變4往來5一覺6意常7根本蘊8相告)

【唐】問:何故作此論。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唐】答:

【涼】答曰:

【唐】為止他宗、顯己義故。

【涼】為止他人意故。

 

【唐】(1)謂或有執「補特伽羅自體實有」,如犢子部。

【唐】彼作是說:我許[許=計【三宮】]有我,可能憶念本所作事,先自領納,[今=令【三】]今自憶故。

【唐】若無我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涼】或有說者,有人。以有人故憶本所作。

 

【唐】(2)或復有執「物性相隱」,如說諸法相隱外道。

【唐】彼作是說:諸有為法有晝夜分,互相藏隱。夜時,晝入夜中,晝性雖在而不顯現;晝時,夜入晝中,夜性雖在而不顯現。如是可能憶本所作,晝夜分中有夜晝故,夜晝時所作,晝夜時能憶。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涼】復有說者,物性相入。

【涼】相入論者作如是說:一切有為法有二分,若晝、若夜。夜時晝入夜中,晝時夜入晝中。所以者何。如夜中所作晝則憶之,以夜入晝中故;如晝中所作夜則憶之,以晝入夜中故。是故憶本所作。

 

【唐】(3)或復有執「物性相變」,如說諸法相變外道。

【唐】彼作是說:即羯剌藍位變作頞部曇位,乃至即堅固位變作衰老位,如即青葉變作黃葉,如是可能憶本所作。以前後位體無異故,前位所作,後位能憶。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涼】或有說者,物性變。

【涼】物性變論者作如是說:kalala迦羅羅變作阿浮陀arbuda,乃至中年變作老年,是故憶本所作。如婆吒樹葉青變為黃,彼亦如是。

 

【唐】(4)或復有執「物性相往」,如說諸法相往外道。

【唐】彼作是說:[>]羯剌藍往入頞部曇位中,乃至堅固往入衰老位中,如是可能憶本所作。以後位中有前法故,前位所作,後位能憶。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涼】或有說者,物性往來。

【涼】往來論者作如是說:迦羅羅來至阿浮陀中住故,乃至廣說。以是事故,憶本所作。

 

[相變相往之別]

【唐】問:物性相變、相往外道,二執何別。

【涼】問曰:物性變論、往來論,有何差別。

【唐】答:相變外道執,即前位變作後位,後位中無前位。

【唐】相往外道執,前位往後位,既至後位,其相不壞,即與後位俱時增長。

【涼】答曰:物性變論言:迦羅羅變作阿浮陀。

【涼】往來論言:迦羅羅來至阿浮陀中住,俱增長故。

【唐】有作是說:相變外道,執後與前.不一不異;相往外道,執後與前.亦一亦異。

 

【唐】(5)或復有執「覺性是一」,如說前後一覺論者。

【唐】彼作是說:前作事覺,後憶念覺,相用雖異,其性是一,如是可能憶本所作。以前後位覺體一故,前位所作,後位能憶。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涼】或有說者,覺是一性。後所知覺,即是前所作覺。

 

【唐】(6)或復有執「意界是常」,如執意界是常論者。

【唐】彼作是說:六識雖生滅,而意界是常,如是可能憶本所作。六識所作事,意界能憶故。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涼】或有說者,意界是常。以意界常故,憶本所作。

 

【唐】(7)或復有執:蘊有二種:一、根本蘊,二、作用蘊。前蘊是常,後蘊非常。

【唐】彼作是說:根本作用二蘊雖別,而共和合成一有情,如是可能憶本所作。以作用蘊所作事,根本蘊能憶故。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說轉部)根邊蘊(作用蘊),有一味蘊(根本蘊)]

【涼】或有說者,有根本陰、有客陰。客陰所作、根本陰能知,以是故能憶本所作。

 

【唐】(8)或復有執:「前心往告後心」:「我作是事,汝可憶持。」

【唐】彼作是說:心細冥通,前有所作,必告後知,如是可能憶本所作。若不爾者,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涼】或有說者,前心往後心,語後心:我作如是事。是故憶本所作。

 

【唐】然過殑伽沙數諸佛及佛弟子雖不說有補特伽羅,亦不說有物性「相隱、相變、相往」、一覺性、意界常、根本蘊異作用蘊異、前心往告後心,而說有能憶本所作。此義決定,微細、甚深、難可覺了。

【唐】為欲顯示如是決定、微細、甚深、難可覺了諸法性相,及止他宗不如理說,故作斯論。

【涼】恒河沙數諸佛及佛弟子,不作此論.言有人,不言物性相入、不言物性變、不言物性往來、不言覺性是一、不言意界常、不言有根本陰客陰、不言前心往後心,然能憶本所作。如此事微細甚深難知。

【涼】為顯如此微細甚深難知法故,而作此論。

 

[略舉總遮]

【唐】問:此中應具說「補特伽羅既不可得,亦無物性相隱.相變.相往、一覺性、意界常、根本蘊異作用蘊異、前心往告後心理,何緣能憶本所作事」,何故但說「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

【涼】問曰:以何等故,唯說「如人不可得、前心不往後心[往【三宮】=住【大】],言我有所作,而能憶本所作」。

【涼】答曰:應如是說:「以何等故,人不可得、物性不相入、物性不變、物性不往來、覺性不一、意界不常、陰性無根本無客陰、前心不往後心,而能憶本所作。」

【唐】答:

【唐】1、此中說「補特伽羅不可得」者,別遮初一「補特伽羅論」。「又無前心往後心理」者,總遮後七論。

【唐】2、有說:此中說「補特伽羅既不可得」者,遮第一「補特伽羅論」。「又無前心往後心理」者,遮第八「前心往告後心論」。既遮初後,應知已遮中間六論,謂本論師略舉初後,令諸弟子易受持故。

【涼】而不說者,欲現始終.略其中間,令經文易故。

【涼】若說如人不可得,則止有人者意;前心不往後心,則止往來論者意。

【涼】前心後心,則止其餘諸論者意。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一

 

 

12

 

【唐】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二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唐】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四

 

§a2憶本所作

【發】補特伽羅.既不可得,又無前心往後心理,何緣能憶本所作事。

【八】如人不可得空也,前心不[=【三宮】],後心云何憶本所作。

 

§b1第一因---串習同分智

§c1本論

【發】答:有情於法,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串習=慣習【三】下同)]

【八】答曰:眾生法中,得如此智,憶本所作

【涼】答曰:眾生之法,得如是相似習智

 

§c2釋本文

1、釋「有情於法」

【唐】問:前說「無有補特伽羅」,今何復言「有情於法」。

【涼】問曰:前言無人,今何以言眾生。

【唐】答:

【涼】答曰:

【唐】(A)前依聖想名示現;今依世想名示現。

【唐】前依聖言說示現;今依世言說示現。

【唐】前依勝義;今依世俗。

【唐】(B)有說:為順文故。

【唐】若說「法於法」,於義雖順,於文不順;

【唐】若說「有情於法」,文義俱順,依世俗理有有情故。

【涼】B欲令所說與法體相順故。所以者何。

【涼】若不言眾生但言法法,於義雖順於文不便;

【涼】若言眾生,文義俱順,以是故說於眾生。

【唐】(C)有說:為生解故。

【唐】若說「法於法」,弟子不了「誰能憶誰」。

【唐】若說「有情於法」,弟子便了「有情憶法」。

【涼】A復有說者:前說實義,今說假名。

 

2、釋「同分智」

【唐】「有情於法,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者,謂有情智,於所知法,決定、串習、隨欲自在,前後相似,故名同分。

【涼】「眾生之法,得如是相似習智。」習智者,是決定、是修習、是自在義。

 

3、釋「隨所更事,能如是知」

【唐】(1)「隨所更事,能如是知」者,謂隨本所見、隨本所受,能如是憶。

【唐】(2)有說:此文應作是說:「隨所有事,能如是知。」

【唐】謂隨本所有體、所有相、所有我、所有物、所有性、所有分,能如是憶。

【涼】2本所作者,隨其本事。本事者,如其性、如其體、如其相、如其物。

【涼】1復有說者,應言「憶本共作」。云何共作。如本所見、曾所更。

【唐】(3)有說:此文應作是說:「隨所住事,能如是知。」

【唐】謂隨本所住顯色、隨本所住形色等,能如是憶。

【涼】3復有說者,應言「憶本作事」。云何本作事。隨本形色、本所為。

 

§c3以二喻顯

【唐】為令此義得分明故,引世現喻。謂:

【涼】欲明憶本所作義故,而作此論。

[初喻]

【發】如有二造印者,能了自他所造印字,雖彼二人不往相問:「汝云何造此字。」亦不相答:「我如是造此字。」而彼二人,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能了自他所造印字。有情亦爾,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

【唐】乃至廣說。[串=慣【三宮】*]

【八】譬如刻印作字,有所印處知字則現,亦知他所作,已所作亦自知。彼亦不從來問,我亦不從往問「汝作何字」,彼亦不答「我作是字」。如印所作字,自知作字,自所作亦知、[=他人【三宮】]他所作亦知。如是眾生法,隨所作則知、所作法亦知。

【涼】喻如能書者,乃至廣說。

【唐】此中,「能書者」皆名「造印者」。

【唐】如彼二人雖不相問亦不相答,而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能了自他所造印字,乃至海外書來,亦能讀知。有情亦爾,雖無真實補特伽羅,亦無前心往後心理,而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串=慣【三宮】*]

【涼】如能書者,不至彼能書者所。問言:汝作何字。彼亦不答:我作是字。然能書者得如此所習智,自所作字亦知,他所作字亦知,乃至海外書來亦能讀知。如是前心不往後心,然後心能憶本所作。

 

[第二喻]

【唐】復令此義重分明故,引第二喻:

【涼】復欲重明此義故更作喻,

【發】又如有二知他心者,互相知心,雖彼二人不往相問:「汝云何知我心。」亦不相答:「我如是知汝心。」而彼二人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心。有情亦爾,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隨所更事能如是知。}[串=慣【明】]

【唐】乃至廣說。

【八】譬如有[兩〔-〕【三宮】]兩人,知他人意,各各相因,心彼一不從二問:「汝云何相因。」彼亦不作是答:「我作如是因緣,亦知他人意法。」得如是意,各各相因。如是眾生法,得如是[=【三宮】],隨前法則知。

 

【唐】此中,「知他心者」,謂得他心通者。

【唐】如彼二人雖不相問亦不相答,而由串習力,得如是同分智,互相知心。乃至百踰繕那外,亦相知心。有情亦爾,雖無真實補特伽羅,乃至廣說。[串=慣【三宮】*]

【涼】如二知他心展轉相緣。此亦不問彼:汝思何事。彼亦不答:我思此事。乃至百由旬外,二心而能相知。如是前心不至後心,後心而能憶本所念。[卷等八終【三宮】]

 

§c4通難

[能憶]

【唐】問:若異心所更.異心能憶者,云何不天授所更,祠授能憶;祠授所更,天授能憶耶。

【涼】{問曰:若所更事異.所念事異,云何不提婆達多所更.延若達多能憶,若延若達多所更.提婆達多能憶。(Yajñadatta)(Devadatta)

【唐】答:

【涼】答曰:

【唐】A彼相續異故。前心後心相續無異,不應為難。

【涼】提婆達多身異、延若達多身異,憶本所作者身則不異。

【唐】B有說:彼心相望無因義故,前心能與後心為因,不應為難。

【涼】復有說者,如提婆達多、延若達多心不得展轉為因,憶本所作前為後因。

【唐】C有說:彼二身心不相屬故,前後身心既相繼屬,故先所更,後能記憶。

【涼】復有說者,若心相續、若身相續,能憶本所作。提婆達多、延若達多,心不相續、身不相續

 

[所憶]

【唐】問:若心相屬即能憶者,何見異牛而是前牛。

【涼】問曰:若心相續者,何以先見一牛,後見餘牛,言是本牛。

【唐】答:若於曾受,今見相似,則能記憶;若雖曾受,今見不相似,便不能憶。

【唐】日初分所更,日後分能憶;日後分所更,日初分能憶,前後所見相似故。

【涼】答曰:曾所更事,要當相似爾乃識之。先所見牛雖[=後【三宮】]復曾更,而與後牛不相似故,是以不識。若前牛與後牛相似,爾乃可識。}

 

【涼】[卷第九雜揵度智品之四首【宋元宮】,卷第九雜犍度智品第二之四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首卷]

 

§b2第二因---所緣定

【發】復次,一切心心所法.於所緣定,安住所緣。

【八】復次,一切心所念法,定有因緣。

【涼復次,諸心心數法,於所緣定。

 

§c1正明

【唐】此於所問,是勝義根本答。所以者何。

【唐】如見蘊說:「若法與彼法作所緣,或時不與彼法作耶。答:無時非所緣。」

【唐】以心心所於所緣定,安住所緣,不可移轉,是故能憶本所作事。

 

【唐】謂於一所緣,有無量心心所聚轉,此一所緣如以此理趣naya、以此性類jātīya、以此法式vidhi,與一心心所聚作所緣事,與餘無量心心所聚作所緣事亦爾;如一心心所聚以此理趣、以此性類、以此法式,領受此所緣,餘無量心心所聚領受此所緣亦爾。

【涼】{如一境界,則為眾多心心數法所緣,如前一心緣已,後眾多心亦緣。

【唐】譬如一人而有百子,此一人如於一子作父事,於餘子亦爾;如一子於父作子事,餘子於父亦爾。

【涼】猶如一人而有百子,若一子念父餘子亦念。彼一境界為多心所緣,亦復如是。}

【唐】此中,眼識及相應法於色所緣定,乃至意識及相應法於一切法所緣定。此色與眼識及相應法為所緣者,無時非所緣;乃至此法與意識及相應法為所緣者,無時非所緣。以一切心心所法各能領受自所緣故,由此,無有「餘心聚所更,餘心聚能憶」。

 

 

§c2三事定[處定、青等定、剎那定]

【唐】問:云何心心所法於所緣定,為於處定,為於青等定,為於剎那定耶。

【涼】問曰:為於何法定言定耶,為於眼入定、為於色定、為於剎那定。

【涼】答曰:

【唐】(1)此中,有說:於處定。

【涼】或有說者,於眼入定。

【唐】所以者何。勿有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故。

【涼】不於色定、剎那定也。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數法甚多。

【唐】問:云何於處定。

【唐】答:眼識及相應法於色處定,乃至身識及相應法於觸處定,意識及相應法於法處等定。

【唐】如一眼識,若遇青色和合現前,則緣青起;若遇黃等和合現前,則緣黃等起。如是餘識於自所緣,亦唯處定。

【涼】云何於眼入定。答曰:

【涼】如眼識於色定,其餘諸識各於自境界定。若眼與青色和合則生青識,若與餘色和合則生餘識。

【唐】[]彼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

【唐】若爾者,應一覺有多了性,一法多體,不應道理。

【唐】《識身論》說,復云何通。如說:「過去眼識唯緣過去色,非未來現在。」

【涼】問曰:若然者,便有二心:知青色心則異知黃色等心。

【涼】復違識身經文,如說:「過去眼識,為緣過去法、緣現在法、緣未來法耶。答曰:緣過去法,不緣現在未來[未來=未來法【三宮】]。」

 

【唐】(2)有餘欲避如是過失,說:心心所法於所緣處定,亦於青等定。

【涼】復有說者,於眼入定色定。

【唐】非於剎那定。所以者何。勿有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故。

【涼】於剎那不定。所以者何。未生心心數法甚多。

【唐】問:云何亦於青等定耶。

【唐】答:緣青等心心所其體各異,若遇青色和合現前,則生緣青心心所法;若遇黃等和合現前,則生緣黃等心心所法。

【涼】云何於色定。

【涼】答曰:若緣青色則生青識,餘則不生;緣黃等色亦復如是。

【唐】[]彼亦不應作如是說。所以者何。

【唐】青有多種,謂青根、青莖、青枝、青葉、青花、青菓,黃等亦爾;應緣根等覺即是緣莖等覺。若爾,一覺有多了性,一法多體,不應道理。

【唐】亦與《識身論》所說相違,如前說。

【涼】問曰:青色眾多,有青莖、青枝青葉青花青果。若緣青莖識,云何不耶[耶〔-〕【明宮】]即是緣青枝青葉青花青果識耶。

 

【唐】(3[]如是說者:心心所法於三事定。

【涼】評曰:應作是說:於三法定。

【唐】問:若爾,則應無量心心所法住不生法中。

【唐】答:斯有何過。未來世寬,無容處耶。然彼本來已有住處,故不應難。

【涼】問曰:若然者,未生心心數法則多。

【涼】答曰:未生法多,復有何過。未來世[=【三宮】],無住處耶。先已有住處故。

 

§c3所依亦定

【唐】問:心心所法,如於所緣定,於所依亦定不。

【涼】問曰:若心心數法於緣定,於所依亦定耶。

【唐】設爾,何失。

【唐】a若於所依亦定者,何故此中但說「於所緣定」,不說「於所依定」耶。

【唐】品類足說,復云何通,如說:「云何有俱有法。答:一切有漏法及有漏法俱生無漏法。」[有俱有法云何。謂有漏法,及與有漏法俱生諸無漏法。]

【唐】b若於所依不定者,何故於所緣定,於所依不定耶。

 

【唐】答:

【涼】答曰:

【唐】於所依亦定[三世有所依定]

【涼】於所依亦定。其事云何。

【唐】◎然心心所法在未來世與所依遠,現在則俱,過去復遠。

【涼】如未來心心數法於所依則遠,若生現在前與所依則俱,若滅則遠所依。

【唐】◎有說:在未來世與所依遠,現在、過去與所依俱。

【涼】復有說者,未生心心數法於所依遠,若現在前則俱,若滅俱滅。

【唐】◎有說:三世皆與所依俱。

 

【唐】問:若爾,何故此中不說。

【唐】答:此中但欲說「憶本所作」,所憶者,是所緣、非所依故。

【涼】{問曰:若心心數法於所緣、所依定者,此中何以但說所緣不說所依。

【涼】答曰:此中說所念事故,不說所依。若有所念,必依所緣、不用所依。}

 

【唐】問:《品類足》說復云何通。

【唐】答:彼文應作是說:「云何有俱有法。答:一切有為法。」而不作是說者,彼文顯示「有用聖道」[唯說現在無漏法][以命根眾同分等.為所依],不說「無用」[過去未來都無所依],故不相違。

【唐】有說:彼文顯示「聖道依他力得、依他力起」,故但說「與有漏法俱生者」。

 

§c4於何位取所緣

【唐】問:若心心所法於所緣定、於所依亦定者,彼於何位取所緣耶,為於生時、為於滅時。

【涼】問曰:若心心數法於所緣、所依定者,彼於何時能有所緣,為於生時、為於滅時。

【唐】設爾,何失。

【唐】若生時者,生時在未來,云何未來法能有所作。

【唐】若滅時者[者+(即乃)【三】],滅時諸法衰退散壞,云何此位能取所緣。

【涼】若以生時,生時是未來,云何未來能有所作。

【涼】若以滅時,滅是壞散衰退之法,云何壞散衰退之時能有所緣。

 

【唐】答:應言「滅時」。

【涼】評曰:應作是說:滅時能緣,非是生時。所以者何。

【涼】未生法是未來,未來法不能有所作;滅時名現在,現在法能有所作。

【唐】問:云何衰退散壞之法能取所緣。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以壞散衰退之法能有所作。

【唐】答:

【涼】答曰:

【唐】(a)諸有為法性羸劣故、不自依故、依他轉故、無作用故、不自在故;隨於何位,若遇所依所緣和合,即於彼位能取所緣;唯於滅時有此和合。

【涼】一切有法皆爾,體性羸劣,屬眾因緣,不得自在;若心心數法於依所緣和合,能有所緣。

【涼】未來世,依及境界散亂。如未來,過去亦爾。現在則眾緣和合。

【唐】(b)有說:生時是未來世,未來諸法無作用故,不能取所緣;滅時是現在世,現在諸法有作用故,能取所緣。

【唐】若滅時不取所緣者,則心心所法畢竟不能取於所緣。勿有斯過,故於滅時能取所緣。

【涼】若當現在不能緣境界者,則畢竟無緣境界義。

 

【涼】{}問曰:若心心數法於所緣、所依定者,此中何以但說所緣不說所依。

【涼】答曰:此中說所念事故,不說所依。若有所念,必依所緣、不用所依。{}

【涼】{}如一境界,則為眾多心心數法所緣,如前一心緣已,後眾多心亦緣。猶如一人而有百子,若一子念父餘子亦念。彼一境界為多心所緣,亦復如是。{}

【涼】{}問曰:若所更事異、所念事異,云何不提婆達多所更、延若達多能憶。若延若達多所更、提婆達多能憶。

【涼】答曰:提婆達多身異、延若達多身異,憶本所作者身則不異。

【涼】復有說者,如提婆達多、延若達多心不得展轉為因,憶本所作前為後因。

【涼】復有說者,若心相續、若身相續,能憶本所作。提婆達多、延若達多,心不相續、身不相續。

【涼】問曰:若心相續者,何以先見一牛,後見餘牛,言是本牛。

【涼】答曰:曾所更事,要當相似爾乃識之。先所見牛雖[=後【三宮】]復曾更,而與後牛不相似故,是以不識。若前牛與後牛相似,爾乃可識。{}

 

§b3第三因---受意力強

【發】又以意為因力強,念便不忘。

【八】及意所作有力,常不忘失。[五法行經「意」即是念smṛti.]

【涼】前所意必當有力,後不失念,而能憶本所作。

 

【唐】應知:此中,前生心聚以「意」聲說,後生心聚以「念」聲說。

【涼】先生心聚以意名說,後生心聚以念名說。

 

§c1釋受意(2-12)

【涼】{}以前意有勢力故,令後念憶本所作。

【涼】不失念者,所謂不狂、心不亂、不為苦痛所逼是也。{}

 

【唐】◎然受意有二種:一、受行相意,二、受所緣意。

【涼】有二種心:一、同行心;二、同緣心。

【唐】且如於增上忍,

【唐】有二心受彼行相、不受彼所緣,謂苦類智忍、苦類智相應。

【唐】有二心受彼所緣、不受彼行相,謂集法智忍、集法智相應。

【唐】有三心受彼行相、亦受彼所緣,謂世第一法、苦法智忍、苦法智相應。

【唐】餘心不受彼行相、亦不受彼所緣,謂餘忍智相應。

【唐】如於增上忍,於餘心,隨應廣說,亦爾。

【涼】苦法忍、苦比忍、苦比智,是名同行心,不名同緣心。

【涼】集法忍、集法智,是名同緣心,不名同行心。

【涼】苦法智,亦名同行心、亦名同緣心。

【涼】其餘心,亦不同行、亦不同緣。

【唐】受行相所更,受所緣能憶;受所緣所更,受行相能憶。

【涼】同行心所更事,同緣心能憶;同緣心所更事,同行心能憶。

 

【唐】◎復有二種意:一、染污,二、不染污。一一所更,二種能憶。

【唐】◎復有三種意,謂善、不善、無記。一一所更,三種能憶。

【涼】有三種心:善、不善、無記。若善心所更事,善、不善、無記心能憶。不善無記心亦如是。

【唐】◎復有四種意,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一一所更,四種能憶。

【涼】復有四種心:善、不善、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如善心所更事,四種心能憶。乃至不隱沒無記心所更事,四種心能憶。

 

【唐】◎復有四種意,謂彼因、彼等無間、彼所緣、彼增上。一一所更,四種能憶。

【涼】復有四種心:從因緣生心、從次第緣生心、從境界緣生心、從威勢緣生心。若一心曾所更事,四心盡能憶。

 

【唐】◎復有五種意,謂見苦所斷乃至修所斷。

【唐】此中,見苦所斷所更,五種能憶。見集修所斷所更,亦爾。

【唐】見滅所斷所更,四種能憶,除見道所斷。

【唐】見道所斷所更,四種能憶,除見滅所斷。

【涼】復有五種心:見苦所斷心,乃至修道所斷心。

【涼】若見苦所斷心所更事,五種心能憶。見集所斷、修道所斷,亦如是。

【涼】見滅所斷心所更事,四種心能憶,除見道所斷心。

【涼】[見道所斷心]道亦如是,除見滅所斷心。

 

【唐】◎復有五種意,謂善、不善、有覆無記、如理所引無覆無記、不如理所引無覆無記。

【唐】此中,有說:善所更,二種能憶,謂善、如理所引無覆無記。

【唐】如理所引無覆無記所更亦爾。

【唐】不善所更,三種能憶,謂不善、有覆無記、不如理所引無覆無記。

【唐】有覆無記、不如理所引無覆無記所更亦爾。

【唐】[]如是說者:一一所更,五種能憶。

 

【唐】◎復有六種意,謂眼識乃至意識。五識所更,意識能憶;意識所更,六識能憶。

【涼】復有六種心,所謂六識。若六識所更事,意識能憶。[s101(憶宿住事)唯住意識]

 

【唐】◎復有十二種意:欲界有四,謂善、不善、有覆無記、無覆無記。

【唐】色界有三,謂前四,除不善。

【唐】無色界亦爾。

【唐】無漏有二,謂學、無學。

【涼】復有十二種心:欲界善心、不善心、隱沒無記心、不隱沒無記心。色界三種,除不善。無色界亦如是。學心、無學心。

【涼】如十二種心,有相似十二法、十二念。

【唐】欲界善所更,十二種能憶。不善、色界善所更亦爾。

【涼】如欲界善心所更法,十二念盡能憶。不善亦如是。

【唐】欲界有覆無記所更,八種能憶,謂除色界有覆無記、無色界三。

【唐】欲界無覆無記所更,亦爾。

【涼】隱沒無記心所更法,有八種念能憶:欲界四;色界,善、不隱沒無記;學、無學。

【涼】欲界不隱沒無記,亦如是。

【涼】色界善心所更法,十二種念能憶。

【唐】色界有覆無記所更,十種能憶,除欲界二無記。

【唐】無色界善所更,亦爾。

【唐】色界無覆無記所更,十種能憶,除無色界二無記。

【涼】色界隱沒無記心所更法,十種念能憶,除欲界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

【涼】色界不隱沒無記心所更法,十種念能憶,除無色界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

【涼】無色界善心所更法,十種念能憶,除欲界隱沒無記、不隱沒無記。

【唐】無色界有覆無記所更,九種能憶,除欲界二無記及色界無覆無記。

【唐】無色界無覆無記所更,亦爾。

【涼】無色界隱沒無記心所更法,九種念能憶:欲界,善、不善;色界,善、隱沒無記;無色界三種;學、無學。

【涼】不隱沒無記,亦如是。

【唐】學所更,十一種能憶,除欲界有覆無記。

【唐】無學所更,若退法者,如學說;若不退法者,七種能憶,除學及四染污。

【涼】學心所更法,十[]種念能憶。

【涼】無學心,亦如是。

 

【唐】由前受意為因力強,於彼所緣引生後念。

【涼】{以前意有勢力故,令後念憶本所作。

 

§c2釋不忘

【唐】「不忘」者,謂心不狂亂,非苦所逼。[〔不忘…說〕十七字-【宮】]

【涼】不失念者,所謂不狂、心不亂、不為苦痛所逼是也。}

 

§b4世友[三因緣]

【唐】尊者世友說曰:由三因緣,憶本所作。一善取前相故,二同分相續現行故,三不失念故。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以三事故,所念事忘而復憶。一者善取前相,二者有相似方便,三者不失念。}

 

[]

【唐】由此,雖無補特伽羅,亦無前心往後心理,而能憶念本所作事。

 

【涼】{}如經說: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諸長老,若不壞意內入,照了外入法,能生正觀現在前,則意識生。彼云何壞意入。

【涼】答曰:壞有三種,所謂須臾壞、命終壞、究竟壞。

【涼】須臾壞者,若入無想定、滅盡定,是名須臾壞。

【涼】命終壞者,如斷善根壞善意,如凡夫人離欲乃至命終時壞不善意。

【涼】究竟壞者,如苦比智生苦諦所斷意究竟壞,乃至道比智生見諦所斷意究竟壞,住不退法斯陀含見諦所斷意,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意究竟壞,住不退法阿那含一切見諦所斷意,欲界修道所斷染污意究竟壞,住不退法阿羅漢一切染污意究竟壞。{}

 

§a3忘而復憶

【發】何緣有情忘而復憶。

【八】以何等故,而復憶。

【涼】以何等故,所念事,忘而復憶。

§b1第一因---同分相屬

【發】答:有情同分相續轉時,於法能起相屬智見。

【八】答曰:眾生之法心自然迴,次第智生

【涼】答曰:眾生之法心相似,次第生知見者。

 

§c1釋「忘」

【唐】此中,「忘」者,是失念義,非不念義。所以者何。無有少法名「不念」故。[「忘」者,謂心狂亂,苦受所逼。][正理:非巧便念名為失念,如狂亂心名為失心;或念微劣.名為失念,如迷悶等.名失想思。][s42忘念(失念muṣitasmṛti)…大煩惱地法唯染污(非此所明)][不失念smṛtir na muṣyate]

 

§c2釋同分[加行、所緣、隨順]

【唐】「同分」有三種,謂加行同分、所緣同分、隨順同分。

【涼】有三種相似,所謂方便相似、境界相似、隨順相似。

 

【唐】(1)加行同分者,如有先誦素怛纜藏,中間忘失,後如前所作加行,還得記憶;先誦毘奈耶阿毘達磨藏亦爾。如是先起不淨觀,中間忘失,後因如前所作加行,還得記憶;先起持息念界方便亦爾。

【涼】云何方便相似。如人讀修多羅,而後忘失,後懃方便,還復通利。毘尼、阿毘曇,懃方便亦如是。先修不淨觀,而後忘失,後懃方便,隨其境界還現在前。安般、觀界方便亦如是。

【唐】曾聞有婆羅門子,先誦得四吠陀書,中間忘失,復溫誦之,盡其方便,不能通利。便往師所,具述因緣。師即問言:「汝先誦時,以何加行。」答言:「本時手繩口誦。」師言:「汝當如本加行。」彼隨師教,一切皆憶。

【涼】曾聞有婆羅門子,讀違陀經,而後忘失,還欲通利,盡其方便而猶不能。往詣師所而問之言:「本所讀經今悉忘失,還欲通利,雖懃方便猶故不能。今當云何。」其師問言:「汝本讀時,云何而讀。」弟子答言:「初讀經時,手則索繩、口誦經文。」師告之言:「當如先法還讀誦之。」弟子如教,後便通利。是名相似方便。

 

【唐】(2)所緣同分者,如有先見如是園林、泉池、山谷、經行處等,中間忘失,後見相似園林等時,一切皆憶。

【涼】云何境界相似。如於此處見河池山林、經行住處,後至異處,若見如先事者,還復憶念本所見事,是名境界相似。

 

【唐】(3)隨順同分者,如得隨順飲食、衣服、臥具、房舍、說法人等,則能憶念先所更事。

【涼】云何隨順相似。如得隨順飲食、方土、住處、說法、同行之人,則能憶本所作。

【唐】曾聞有一苾芻,先誦得四阿笈摩,中間忘失,復溫誦之,盡其方便,不能通利。便往尊者阿難陀所,問其因緣。尊者答言:「汝今可往以油塗身,溫室洗浴,求諸隨順衣服、飲食、臥具、房舍、說法人等。」苾芻依教,悉還通利。

【涼】曾聞有一比丘,讀誦阿含,而後忘失,雖懃方便,猶故不能還得通利。往詣大德阿難所,作如是言:「本讀阿含而今忘失,雖懃方便,猶故不能還令通利。今當云何。」阿難語言:「可求多油,入浴室中以用塗身,煖水洗浴,加求隨順飲食方土、住處說法、同行之人。」彼如其言具諸方便,即還通利。是名隨順相似。

 

§c3「相屬」異誦

【唐】如是同分相續轉時,於法能起相屬智見

【唐】問:起誰相屬。答:三種同分。

 

【唐】有異誦言「於法能起連續智見」,即是起長時流注相續智見義[智=知【三宮】]

【涼】云何次第。彼相續不斷,是名次第。

【唐】復有誦云「於法能起次第智見」,即是起彼彼周遍行列智見義。

【涼】復有說者,次第者,不相續心還令相續。

【唐】復有誦言「於法能起無礙智見」,即是起無滯、無著、無斷智見義。

【涼】無能遮止,不為對治所壞。

【唐】復有誦言「於法能起無障智見」,即是起離障、伏所治、勝怨敵智見義。

 

§b2第二因---受意力強

【發】又以受意為因力強,念便不忘。

【八】修意力強,專意不忘。

【涼】亦所更意力強,而不失念者。

 

【唐】應知:此中,前生心聚以「意」聲說,後生心聚以「念」聲說。

【涼】前生心聚,以意名說;後生心聚,以念名說。

 

【唐】「受意」言,如前釋。

 

【唐】由前受意為因力強,於彼所緣引生後念,中間雖忘,而後復憶。

【涼】前心有力故,能令後心憶本所作。

 

【唐】「不忘」言,如前釋。

【涼】不失念者,不狂、不心亂、不為苦痛所逼。

 

§b3世友[三因緣]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以三事故,所念事忘而復憶。一者善取前相;二者有相似方便;三者不失念。{}

 

§a4憶而復忘

§b1第一因---異分不相屬

【發】何緣有情憶而復忘。

【發】答:有情異分相續轉時,於法不起相屬智見。

【八】以何等故,憶而不憶。

【八】答曰:眾生之法意不自迴,彼不次第智生。

【涼】以何等故,先所念事,忘而不憶。

【涼】答曰:眾生之法,心不相似次第生心知見者。

 

§c1釋「忘」

【唐】此中,「忘」者,是失念義,廣說如前。

 

§c2釋異分[加行、所緣、隨順]

【唐】「異分」有三種,謂加行異分、所緣異分、隨順異分。

【涼】有三種不相似,所謂方便不相似、境界不相似、隨順不相似。

【唐】(1)加行異分者,如有先誦素怛纜藏,中間忘失,捨之復誦毘奈耶或阿毘達磨藏,後皆不憶;先誦毘奈耶、阿毘達磨藏亦爾。如是先起不淨觀,中間忘失,捨之復起持息念或界方便,後皆不憶;先起持息念、界方便亦爾。

【涼】云何方便不相似。如人讀修多羅,而後忘失,復讀毘尼阿毘曇.亦復忘失;先修不淨觀,後復忘失,復修安般、觀界方便.亦復忘失,是名方便不相似。

【唐】(2)所緣異分者,如有先見如是園林、泉池、山谷、經行處等,中間忘失,後更不見彼相似相,於前所更不復能憶。

【涼】云何境界不相似。本曾見河池山林、經行住處如是等事,後至異處,不見如是等事,於前所見更不復憶,是名境界不相似。

【唐】(3)隨順異分者,如有不得隨順飲食、衣服等事,於前所更不能復憶。

【涼】云何隨順不相似。若不得隨順飲食、方土住處、同行之人,於前所作永不復憶,是名隨順不相似。

 

【唐】如是異分相續轉時,於法不起相屬智見

【涼】不次第者,不相續、斷絕,是名不次第。

 

§c3「相屬」異誦

【唐】問:不起誰相屬。

【唐】答:三種同分。

 

【唐】此中亦有四種異誦,與前相違,應廣說。

 

§b2第二因---受意力劣

【發】又以受意為因力劣,念便忘失。

【八】意漸漸微,亦常多忘。

【涼】亦所更意力弱,而失所念者。

 

【唐】應知:此中,前生心聚以「意」聲說,後生心聚以「念」聲說。

【涼】彼前生心聚,以意名說;後生心聚,以念名說。

 

【唐】「受意」言,如前釋。

 

【唐】由前受意為因力劣,於彼所緣不生後念,中間雖憶,而後復忘。

【涼】前心弱故,不能令後心憶本所作。

 

【唐】「忘」者,謂心狂亂,苦受所逼。

【涼】失念者,若狂、心亂、為苦所逼。

 

§b3世友[三因緣、八因緣]

【唐】◎尊者世友說曰:由三因緣,念便忘失:一、不善取前相故,二、異分相續現行故,三、失念故。

【涼】尊者和須蜜說曰:以三事故,前所念事忘而不憶:一者不善取前相;二者無相似方便;三者失所念。

 

【唐】◎復作是說:由八因緣,念便忘失:

【唐】一者、生時生苦所逼故,念便忘失;

【唐】二者、死時死苦所逼故;

【唐】三者、餘語多現行故;

【唐】四者、根鈍依餘智故;

【唐】五者、生非愛趣,苦受所逼故;

【唐】六者、五根於境馳散不息,多放逸故;

【唐】七者、重煩惱障,數現行故;

【唐】八者、不數修定,心散亂故,念便忘失。

 

§b4忘念差別

§c1

【唐】問:何等智所更,念有忘失,聞所成耶、思所成耶、修所成耶、生得等耶。

【唐】1.有說:聞思所成及生得等所更,念有忘失;非修所成,定力所持無忘失故。

【唐】2.有說:修所成所更,亦有忘失,身羸弱故。謂有得定,身羸弱者,心亦羸弱,故彼所更亦有忘失。

【涼】問曰:色界修慧,亦有忘而不憶耶。

【涼】答曰:亦有,以身羸弱故.心亦羸弱,心羸弱故.所念事忘而不憶。

 

§c2

【唐】問:何處有忘念耶。

【唐】答:在欲界,非色無色界。

【唐】1.於五趣中皆有忘念。

【唐】2.有說:地獄無有忘念,以恒忘故。

 

§c3補特伽羅

【唐】問:何等補特伽羅有忘念耶。

【涼】誰有此忘而不憶耶。

【唐】答:異生聖者,皆有忘念。

【涼】答曰:聖人、凡夫俱有。

【唐】聖者中,預流、一來、不還、阿羅漢、獨覺,皆有忘念。

【涼】聖人者,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辟支佛,亦於所念事忘而不憶。

【唐】唯除世尊,以佛成就無忘失法故。云何知然。

【唐】答:經為量故。如說:「舍利子,假使諸苾芻眾以床座[舁=輿【三宮】]舁我,行經百年,欲令如來無上慧辯有少退失,無有是處。」

【唐】故知佛具無忘失法。

【涼】唯有如來,憶而不忘。何以知之。

【涼】如經說,佛告舍利弗:假使諸比丘眾,於百年中,若以坐床臥床輿我而行,若當如來無上智辯而有退失,無有是處。如持四弓喻,乃至廣說。[雜含:如人執持四種強弓…如是如來四種聲聞…利根智慧,盡百年壽,…聽法盡壽…如來說法猶不能盡。當知如來所說…所謂四念處。]

【涼】以是事故,知如來無忘。

 

§c4意壞

【唐】如《象跡喻》契經中說:「舍利子言:若內意處不壞,外法處現前[(āpat)āpāthaṃ āgacchanti],及能生作意正起,爾時意識生。」

【涼】{如經說:「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諸長老,若不壞意內入,照了外入法,能生正觀現在前,則意識生。」[中含:…若內眼處不壞者,外色便為光明所照,而便有(samanvāhāra/samannāhāra=manasikāra作意//憶念/思惟),眼識得生…意處壞者,外法便不為光明所照,則無有念,意識不得生…]

【唐】問:意云何壞。

【涼】彼云何壞意入。

 

【唐】答:

【涼】答曰:

【唐】1、有三種壞:一、暫時壞;二、盡眾同分壞;三、究竟壞。

【涼】壞有三種,所謂須臾壞、命終壞、究竟壞。

【唐】(1)暫時壞者,謂:

【唐】[三性]善心無間,不善無記心現前,爾時名為善心暫壞;乃至無記心無間,善不善心現前,爾時名為無記心暫壞。

【唐】[繫不繫]如是欲界心無間,色界不繫心現前,爾時名為欲界心暫壞;乃至不繫心無間,三界心現前,爾時名為不繫心暫壞。

【唐】[入無心定]若入無想、滅盡等至,爾時名為一切心暫壞。

【涼】須臾壞者,若入無想定、滅盡定,是名須臾壞。

【唐】(2)盡眾同分壞者,謂斷善根者.善心有盡眾同分壞;離欲染異生.不善心有盡眾同分壞,如是等。

【涼】命終壞者,如斷善根壞善意,如凡夫人離欲乃至命終時壞不善意。

【唐】(3)究竟壞者,謂:

【唐】◎苦智已生集智未生,三界見苦所斷心究竟壞,乃至滅智已生道智未生,三界見苦集滅所斷心究竟壞。

【唐】◎預流者,三界見所斷心究竟壞。

【涼】究竟壞者,如苦比智生苦諦所斷意究竟壞,乃至道比智生見諦所斷意究竟壞。

【唐】◎不退法一來者,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六品心究竟壞。

【涼】住不退法斯陀含,見諦所斷意,及欲界修道所斷六種意究竟壞。

【唐】◎不退法不還者,三界見所斷及欲界修所斷染污心究竟壞。

【涼】住不退法阿那含,一切見諦所斷意,欲界修道所斷染污意究竟壞。

【唐】◎不退法阿羅漢,三界見修所斷染污心究竟壞。

【涼】住不退法阿羅漢,一切染污意究竟壞。}

【唐】◎不退法異生離欲染者,欲界染污心究竟壞;乃至離無所有處染者,八地染污心究竟壞。[現身入見道]

 

【唐】2、尊者世友說曰:意若遇和合緣,不名為壞;若不遇和合緣,則名為壞。

【唐】復作是說:意若不為相違因所障,不名為壞;若為相違因所障,則名為壞。[顯宗:若必不並說名相違,相違即因。][成唯識:謂於生住成得事中能障礙法,即依此處立相違因,謂彼能違生等事故。]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六[不分卷及品【三宮】]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七

【涼】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涼】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涼】雜揵度智品之三[不分卷及品【三宮】]

 

〖祭祀〗祭祀餓鬼則到非餘----宿住智生處得智

【唐】「何緣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趣耶。」乃至廣說。

【涼】何故祭祀餓鬼則到。乃至廣說。

 

§a1論起因由

【唐】問:何故作此論。

【涼】問曰:何故作此論。

【唐】答:為釋經故。

【涼】答曰:欲解佛經故。

【唐】如契經說:生聞婆羅門來詣佛所,白佛言:「喬答摩,我有親里命過,欲施其食,彼為得我食不。」世尊告言:「此事不定。所以者何。諸有情類有五趣別。若汝親里生地獄中,食地獄食以自存活,彼不能受汝食;生傍生趣、天趣、人趣,亦復如是。若汝親里生鬼趣中,則能受汝所施飲食。」婆羅門言:「若我親里不生鬼趣,所施飲食誰當受之。」佛語彼言:「餓鬼趣中無汝親里,無有是處。」乃至廣說。[Aṭṭhānaṃ kho etaṃ, brāhmaṇa, anavakāso yaṃ taṃ ṭhānaṃ vivittaṃ assa iminā dīghena addhunā yadidaṃ petehi ñāti-sālohitehi. Api ca, brāhmaṇa, dāyakopi anipphalo”ti.][雜含:設使所為施親族、知識,不生入處餓鬼趣中,復無諸餘知識生餓鬼者,且信施而自得其福,彼施者所作信施,而彼施者不失達嚫(dakṣiṇā)]

【涼】如經說:[闍提輸那]生聞婆羅門往至佛所,問佛言:「沙門瞿曇!我有親里命過,欲施其揣食,為得食不。」佛告婆羅門:「此事不定。所以者何。有五道生處,地獄乃至天道。婆羅門!若汝親里生地獄中,即食地獄中食以自存活,彼云何能受汝所施揣食。生畜生、人、天中,亦復如是。」婆羅門言:「沙門瞿曇!若我親里不生餓鬼中者,所施揣食誰當受之。」佛語婆羅門:「欲令餓鬼道中無汝親里者,無有是處。」

【唐】彼經雖作是說,而不說「何緣祭祀餓鬼則到,非餘」。彼經是此論所依根本,彼所不說者,今應說之,故作斯論。

【涼】彼經雖說施與餓鬼則到,未說所以。今者欲說「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處」故,而作此論。彼佛經是此論根本因緣,諸經中未說者,今盡說之。

 

[婆羅門不問佛]

【唐】問:彼婆羅門何故不問佛「何緣祭祀餓鬼則到,非餘」。

【唐】答:有二緣故。謂彼或是利根、或是鈍根。若是利根,自能解了,不須問佛;若是鈍根,不能生疑,故不問佛。

[世尊不為彼說]

【唐】問:何故世尊不為彼說唯施餓鬼則到因緣。

【唐】答:亦二緣故。謂彼或是利根、或是鈍根。若是利根,自能解了,不須佛說;若是鈍根,非法器故,佛不為說。

 

§a2本論問答[二緣]

【發】何緣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趣耶。

【發】答: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事得.得諸蘊,處得.得內外處],是故祭祀則到非餘。

【八】以何等故,祭祀餓鬼則到,非餘處也。

【八】答曰:此道自爾.生入處法受身分爾,是故得到。

【涼】以何等故祭祀餓鬼則到。

 

【唐】此中問意:此趣,為以下賤故到、為以高貴故到。

【涼】問曰:為以此道高勝故到、為以下賤故到。

【唐】設爾,何失。

【唐】若以下賤故到者,則祭祀地獄傍生,彼亦應到。

【唐】若以高貴故到者,則祭祀人天,[〔彼〕-【三宮】]彼亦應到。

【涼】若以此道是下賤者,地獄畜生是則下賤。

【涼】若以此道是高勝者,人天則勝。

 

【涼】答曰:

【唐】此中答意:不以下賤故到,亦不以高貴故到。

【涼】應作是說:不以勝到,亦不以賤到。

 

【涼】云何能到。答曰:

【唐】然由二緣:一、由彼趣法爾故,二、由業異熟故。

【涼】「此道自爾」,乃至廣說。有二事故,祭祀餓鬼則到:

【涼】一者是業;二者此道自爾。

 

§a3彼趣法爾

§b1本論文--趣法爾力

【唐】於中,先顯示「彼趣法爾」,謂「彼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是故祭祀則到,非餘」。

【涼】先已說之。

 

[二喻]

[鳥能飛翔虛空]

【唐】欲令此義得分明故,引世現喻:

【發】如鵝雁、孔雀、鸚鵡、舍利、jīvañjīva命命鳥等,雖如意自在飛翔虛空,而神力威德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能飛翔虛空。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祀則到,餘趣不爾。

【八】譬如鳥鴛鴦、[=鷹【聖】]雁鶴、孔雀、鸚鵡、千秋[鶖鷺]、共命鳥,能飛虛空,然鳥不神於人、不大於人。神力不能勝人、德不能大人,法自應爾.生彼受身,而飛行。

 

【唐】謂如傍生趣中鵝雁、孔雀等,由趣法爾力,能飛翔虛空,久住遊戲。人離神足、呪術、藥草,欲住虛空,去地四指經須臾頃,猶無能者;然彼神力威德不勝於人。餓鬼亦爾,由趣法爾力,祭祀則到,非餘。

【涼】猶鴻雁haṃsa、孔雀、鸚鵡、舍利śārikākokila瞿翅羅、共命等諸鳥,而能飛行,乃至廣說。然神不勝人ṛddhiprabhāva勢不勝人,隨其所欲而能飛行,於虛空中久住遊戲。然人欲住虛空去地四指.經須臾間,猶無能者。如彼眾鳥而能飛行,生處自爾。此餓鬼道,祭祀則到,生處亦爾。

 

[惡趣能憶宿住.知他心.興雲等]

【唐】欲令前義重分明故,引第二喻:

【發】又如一類那洛迦[=]能憶宿住,亦知他心;一類傍生、一類餓鬼能憶宿住,亦知他心,及起烟焰、興雲、致雨、作寒熱等。雖能作是事,而神力威德不大於人,然彼趣法爾.得如是處事生我分,能作是事。鬼趣亦爾,由法爾力,祭祀則到,餘趣不爾。

【八】譬如一泥犁、一畜生道、一餓鬼界,皆識宿命亦知他意,亦能雷電興雲風雨。作此種種,然不能勝人,神不能大人、力不能勝人。然其法自爾.生入受身,所作便果。

 

§b2釋論文

§c1地獄憶宿住、知他心

§d1憶宿住

【唐】此中,「一類那落迦能憶宿住」者,如契經說:地獄眾生作如是念:「大德沙門、婆羅門等,[(中含)於欲見此當來恐怖]觀欲將來能作過患,是大怖畏,恒為我等說斷欲法。我等雖聞而不能斷,今因欲故[我等因欲、諍欲、緣欲故],受大苦惱。」

【唐】又作是念:「我等昔於淨行沙門、婆羅門等作邪惡行[以我等向精進沙門行惡行故],由彼為因,今受此苦。」

【涼】亦如一地獄道中,或有能自識宿命者,如經說:地獄眾生作如是念:「諸沙門婆羅門恒如是說:貪欲[=見【三宮】]是將來過患、可畏之處,是以當斷貪欲。我等以不能斷貪欲因緣故,今受極劇苦痛極惱。」

[s101發智:有現憶知諸宿住事,非宿住隨念智:謂如有一,得本性念生智,或得如是生處得智,能現憶知諸宿住事。]

 

[諸門分別]

[初生能憶]

【唐】問:彼於何時能作是念。

【唐】答:於初生時,非中後時。所以者何。彼初生時未受苦痛,能作是念。若受苦痛,今生所受尚不能憶,況先所受。

【涼】問曰:彼作如是念時,為初生時、為中時、為後時耶。

【涼】答曰:初生時,非中後時。所以者何。初生之時未受苦痛,若受苦痛,次前滅事尚不能憶,況復久遠。

[三性]

【唐】問:彼住何心能作是念,善耶、染污耶、無覆無記耶。

【唐】答:三種皆能。

【涼】問曰:為住何心作如是念,善耶、不善、無記耶。

【涼】答曰:住三種心,能作是念。

【唐】問:何無覆無記。

【唐】答:威儀路。非工巧處,彼無工巧事故;非異熟生,彼異熟心是五識故。[地獄決定不受善異熟果。]

[意地]

【唐】問:彼如是念,為在意地、為五識身。答:在意地,非五識身,五識中無此分別故。

【涼】為是意地、為五識身。答曰:意地,非五識身。

【涼】為是威儀、為是工巧、為是報心。答曰:是威儀,非是工巧、報心。所以者何。彼處無有工巧,以報心是五識地故。

[憶一生]

【唐】問:彼如是念為憶幾生。

【涼】為念幾世耶。

【唐】答:彼唯憶一生。謂所從沒,來生此者。

【涼】答曰:一世。於彼處死,來生此間。

【唐】有說:能憶多生,乃至五百。

【涼】或有說者,亦能憶念多世。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如先說者好。

 

§d2知他心

【唐】「亦知他心」者,謂地獄中有生處得[知=【三宮】],能知他心,然無事可顯[s100無別現事可說]

【涼】亦能知他心者,其事云何。

【涼】答曰:若獄卒杻械種種殺害之器在前而立,作如是念:彼獄卒意今欲殺我

【涼】評曰:不應作是說。若然者,人亦能知,可名他心智耶。

【涼】如是說者好。彼有生處得智,能知[=知他【三宮】]此事。

[s100發智:有現知他心心所法,非他心智。謂如有一,或覩相、或聞語,或得如是生處得智,能現知他心心所法。……]

 

[諸門分別]

[初生能知]

【唐】問:彼於何時能知他心。答:唯初生時,所以者何。若受苦痛心便悶亂故。

【涼】為初知、為中知、為後知耶。答曰:應如前廣說。

[三性]

【唐】問:彼住何心知他心耶。答:住三性心皆能知。

【唐】問:何無覆無記。答:威儀路。非「工巧處、異熟生」,如前說。

[意地]

【唐】問:為在意地,為五識身。答:在意地。非五識身,以五識身緣色法故。

 

§c2傍生憶宿住、知他心

§d1憶宿住

【唐】「一類傍生能憶宿住」者,如契經說:[鸚鵡摩納Śuka mānava都提子]婆羅門告餉佉狗言:「若是我父刀提耶者,可昇此座。」彼便昇之。復語之言:「若是我父刀提耶者,可食此飯。」彼便食之。又復告言:「若是我父刀提耶者,汝命終時所藏財寶,今可示我。」彼便示之。

【涼】畜生中亦有能自識宿命者,如經中說:「傷佉[śaṅkha珂貝(白狗)][䗍聲狗][中含/兜調經/鸚鵡經],汝若是我父都提耶者taudeya,可昇此坐。」即便昇之。復作是言:「汝若是我父都提耶者,可食此粳米肉飯。」即便食之。復作是言:「汝若是我父都提耶者,可示我所[寶藏=藏寶【三宮】]寶藏物。」即便示之。

 

[諸門分別]

[三時能憶]

【唐】問:何時能憶宿住事耶。答:初中後時,並皆能憶。

【涼】問曰:作如是念時,為是初、為中後耶。答曰:三時俱能。

[三性]

【唐】問:住何心憶。答:住三性心。

【唐】問:何無覆無記。答: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皆能憶。

【涼】為住何心。答曰:住善不善無記心中悉能,威儀、工巧、報心亦能。

[意地]

【唐】問:此在何識。答:在意地,非五識身。

[憶多生]

【唐】問:能憶幾生。

【涼】能知幾世耶。

【涼】答曰:

【唐】◎有說:唯能憶一生,謂所從沒來生此者。

【涼】或有說者,能知一世,死彼生此處。

【唐】◎有說:能憶多生,乃至五百。云何知然。[s101]

【涼】或有說者,能知多世。何以知之。

【唐】傳說:有一女人置兒一處,有緣他行,須臾有狼負其兒去。眾人捕逐而語之言:「汝今何緣負他兒去。」狼言:「此女五百生來常殺我子,我亦於其五百生中常殺其子,若彼能捨舊怨嫌心,我亦捨之。」女言:「已捨」。狼觀此女口雖言捨而心不捨,即便斷其子命而去。

【涼】曾聞有一女人,置其嬰兒在於一處,有因緣故餘行不在,時有一狼檐其兒去。時人捕搊而語之言:「汝今何故檐他兒去。」狼答之言:「此小兒母是我[等〔-〕【三宮】]等怨家。」時人問言:「有何怨耶。」狼即答言:「此小兒母,五百世中常食我兒,我亦五百世中常殺其子。若彼能捨舊怨之心,我亦能捨。」時人語其兒母:「可捨怨心。」兒母答言:「我今已捨。」時狼觀兒母心,雖口言捨而心不放,即便害其兒命而去。

 

§d2知他心

【唐】亦知他心者,謂傍生趣亦知他心,即如彼狼知女心事。

【涼】如此者,能知他心,亦識宿命。

[諸門分別]

[三時能知]

【唐】問:何時能知。答:三時皆知。

【涼】何時知耶。答曰:初中後悉知。

[三性]

【唐】問:住何心知。答:住三性心。

【唐】問:何無覆無記。答:威儀路、工巧處、異熟生皆能知。

【涼】住何心知。答曰:善、不善、無記悉知。

[意地]

【唐】問:此在何識。答:在意地,非五識。

【涼】意地知,非五識身。威儀、工巧、報心亦能知。

 

§c3餓鬼憶宿住、知他心

§d1憶宿住

【涼】彼經文雖不說,而餓鬼道亦有此智。

【唐】一類餓鬼能憶宿住者,如伽他[他=陀【明】*]說:

【唐】    我昔集[資=珍【三宮】]資財      以法或非法    他今受富樂    我獨受貧苦   

[s101][(中含.有十人行欲)若有一行欲人,非法無道求索財物…][(雜含)有三種樂受欲樂…]

【涼】{餓鬼亦有生得智,能識宿命。如偈說:

【涼】  我本求財物  如法或非法  他人得其樂  今我受苦惱 

[諸門分別]

[三時能憶]

【唐】問:何時能憶。答:三時皆能。

【涼】問曰:為何時知。答曰:廣說如上。}

[三性]

【唐】問:住何心憶。答:住三性心。

【唐】問:何無覆無記。答:三種,如前說。

[意地]

【唐】問:此在何識。答:在意地,非五識身。

[憶多生]

【唐】問:能憶幾生。答:乃至五百。

【唐】云何知然。[s101]

【涼】何以知之。

【唐】傳聞:有一女人為鬼所執,羸困欲死,呪師語言:「汝今何故惱他女人。」鬼言:「此女五百生來常害我命,我亦於其五百生中常害彼命。彼若能捨舊怨嫌心,我亦捨之。」女言:「已捨。」鬼觀此女,口雖言捨.而心不捨,便害而去。

【涼】曾聞有一女人為餓鬼所持,即以呪術而問鬼言:「何以惱他女人。」鬼答之言:「此女人者是我怨家,五百世中而常殺我,我亦五百世中.斷其命根。若彼能捨舊怨之心,我亦能捨。」爾時女人作如是言:「我今已捨怨心。」鬼觀女人,雖口言捨.而心不放。鬼即斷其命根,捨之而去。

 

§d2知他心

【唐】「亦知他心」者,即如彼鬼知女心事。

[諸門分別]

[三時能知]

【唐】問:何時能知。答:三時皆能。

【涼】為何時知耶。答曰:廣說如上。

[三性]

【唐】問:住何心知。答:住三性心。

【唐】問:何無覆無記。答:三種,如前說。

[意地]

【唐】問:此在何識。答:在意地,非五識。

 

§c4龍起烟焰雲雨

【唐】「及起烟焰、興雲、致雨、作寒熱等」者,此唯傍生趣能,非餘趣;傍生趣中唯龍能,非餘類。

【涼】{彼亦能雷電興風降雨者,唯畜生能,非餘;畜生道中唯龍能[=能作【三宮】][=惟【宮】下同],非餘。

【涼】{}彼畜生中能興風降雨,近者,是其功用果;所住之處遠邊外出者,是其威勢果。{}

[通經「天」聲]

【唐】問:若爾,經說當云何通。如說:「有天能興雲,有天能降雨,有天作寒熱,有天起風雷。」[(雜含)有風雲天作是念:「我今欲以神力遊戲。」如是念時,風雲則起。如風雲天,如是焰電天、雷震天、雨天、晴天、寒天、熱天,亦如是說。]

【唐】答:應知彼經說龍為天,如餘經說:「佛告阿難:汝看天雨、為不雨耶。」彼亦於龍以天聲說[(增一)雨渧不從(龍口)眼耳鼻出,但龍意之所念…今須彌山腹有天,名曰大力,知眾生心之所念,亦能作雨,然雨不從彼天口出.眼耳鼻出也皆由彼天有神力故,而能作雨。如是,比丘!龍境界不可思議。][(增一)眾生不可思議.世界不可思議.龍國不可思議.佛國境界不可思議.]

[一龍亦能]

【唐】問:起烟焰等,為多龍作,為一龍耶。

【唐】答:一龍亦能。

【涼】問曰:為一龍能作如是等事不耶。

【涼】答曰:能作。

【唐】問:若爾,何故經作是說:「有天能興雲,有天能致雨。」乃至廣說。

【唐】答:隨別所樂,故作是說。謂或有龍唯樂興雲,或復有龍唯樂致雨,餘亦如是。

【涼】問曰:若然者,經何以說異耶。如說:或有天能雨,或有天能風,乃至廣說。

【涼】答曰:隨其所樂故。或有樂為雨者、樂為風者,乃至廣說。以所樂不同,經說有異。}

[士用增上]

【唐】此中烟焰雲雨等事,1是龍加行所引發故,唯是彼龍近士用果。2若從龍宮所流出水,非彼加行所引發故,是一切有情共增上果。

【涼】{彼畜生中能興風降雨,1近者,是其功用果;2所住之處遠邊外出者,是其威勢果。}

 

§c5

【唐】如地獄等由趣法爾力,雖有如上所說事,而神力威德不大於人;鬼趣亦爾,由趣法爾力,祭祀則到,非餘。

【涼】{如此等自爾,所欲便果[=異【三】]。彼餓鬼道自爾,施其揣食則到。}

 

§b3五趣法爾勝事

【唐】復有說者:五趣皆有法爾勝事。

【涼】{復有說者,五道生處各有自爾之法。

【唐】謂地獄趣,異熟色等斷已還續,餘趣不爾。

【唐】傍生趣中,有能飛空、興雲雨等。

【唐】餓鬼趣中,祭祀則到。

【涼】如地獄報色斷便還續,生處自爾;畜生中能飛虛空;餓鬼施揣食則到。

【唐】人趣能受善戒惡戒、修勝品善,勇猛,強記、智力深遠。[(立世論)剡浮提人有三因緣.勝欝單越及忉利天:一者勇猛.二者憶持.三者此中有梵行住.][(長含)閻浮提人有三事勝拘耶尼人:一者勇猛強記,能造業行。二者勇猛強記,勤修梵行。三者勇猛強記,佛出其土。]

【涼】{}[s172一勇猛.二憶念.三梵行]人中,有勇健、念力、梵行:勇健者,不見果而廣能修因;念力者,久遠所作、久遠所說而能憶念;梵行者,能得解脫分達分善根、得正決定。{}

【唐】天趣中,欲天,隨其所須應念則至;色無色天,有勝生勝定。

【涼】天中,有自然隨意所須之物。

【涼】如是等諸道,各有生處自爾之法。

 

§b4諸方法爾勝事

【唐】復有說者:諸方亦有法爾勝事。

【涼】復有說者,方土亦有生處自爾之法。

【唐】1支那國,雖奴僕等,皆衣繒絹,餘方貴勝所不能得[支=至【三宮】][s136至那國.百練剛刀][(有部毘奈耶雜事)支那.寶劍]

【唐】2印度等國,乃至貧賤,皆衣㲲衣,餘方貴人亦不能得。

【唐】3迦濕彌羅國中,秋時,牛頸繫欝金花鬘,餘方勝人所不能得。

【涼】3如罽賓土,秋時牛咽繫欝金花鬘,餘方貴勝所不能得[=胭【三宮】*]

【唐】4北方貧人飲葡萄酒,餘方富者亦不能得。[葡萄=蒲桃【宋元宮】,蒲萄【明】]

【涼】4那伽羅國,凡人飲蒲桃酒,東方貴人所不能得。[=夫【三宮】][=萄【明】]

【涼】2東方貴勝衣絹,凡人衣㲲。

【涼】1北方人貴勝衣㲲,凡人衣絹。

【唐】如諸方有法爾勝事;餓鬼亦爾,祭祀則到。

 

【涼】如諸道諸方各有生處自爾之法,隨意能果。

【涼】彼餓鬼亦爾,施其揣食,隨意能果。}

 

§b5諸趣法爾有異

【唐】有說:諸趣法爾有異。謂四趣中一一皆有生處得智,唯人趣無。

§c1四趣生處得智

[三惡趣]

【唐】三惡趣有,如前廣說。

[天趣]

【唐】天趣有能憶宿住者,如伽他[他=陀【明】*]說:

【唐】    我施誓多林    蒙大法王住    賢聖僧受用    故我心歡喜   

【唐】[於此祇桓()林,仙人僧住止,諸王亦住此,增我歡喜心.][彼須達多生天上,來至我所說如斯偈。Sudatta(給孤獨anāthapiṇḍada)]

【唐】[此今猶故是,祇洹之園林Jetavana,仙聖所住處,林池甚閑靜。法主居其中,我今生喜樂]

【涼】{諸天亦有生得智,能自識宿命。如偈說:

【涼】  [我今=今我【三宮】]我今[祇洹=祇桓【宋元宮】]祇洹林 恒住諸聖眾  法王亦在中  今我心歡喜 

【涼】問曰:為何時知。答曰:廣說如上。}

【唐】彼亦知他心,而無現事可說。

【涼】諸天道亦有此生處得智,而無現事可說。

【唐】「何時憶知」等,如傍生鬼,隨應廣說。

【涼】為何時知耶。答曰:廣說如上。

[知幾趣心]

【唐】問:此生處得智為知幾趣。

【涼】{問曰:為知幾心。

【涼】答曰:

【唐】(1)有說:各唯自知。

【涼】或有說者,地獄還知地獄心,畜生還知畜生心,餓鬼還知餓鬼心。

【唐】(2)有說:地獄唯憶知地獄,傍生憶知二趣,餓鬼憶知三趣,天憶知五趣。

【涼】復有說者,地獄還知地獄心,畜生還知畜生心.亦知地獄心,餓鬼還知餓鬼心.亦知地獄畜生心,天盡知五道心。

【唐】問:若傍生不知天者,施設論說.當云何通。如說:「善住龍王等知帝釋心念。」乃至廣說。[長含:時帝釋復念善住龍王,善住龍王即自念言,今天帝釋念我。][帝釋復念伊羅鉢龍王…]

【唐】答:此是比知,非現知故,無相違過。

【涼】問曰:若畜生不知天心者,《施設世界經》云何通。如說:「善住龍王、伊羅拔那龍王,知帝釋心所念,猶如猛健丈夫屈申臂頃[申【麗】=伸【大】],於自住處沒、在帝釋前立。」

【涼】答曰:

【涼】此是比智。何以知之。

【涼】諸天若欲出軍鬪戰之時,善住龍王脊背諸骨自然出聲。彼作是念:今我脊背聲出,定知諸天必與阿修羅共戰。

【涼】諸天若欲遊戲之時,伊羅拔那龍王背上自然香手像現[s30牙現異色]。彼作是念:我今背上有香手像現,定知諸天欲遊戲園林。}

【唐】(3[]如是說者:此事不定,如狼及鬼,憶知人故。

 

§c2人趣無生處得智

【唐】問:何故人趣無此智耶。

【涼】人道中無如此生得智。

【涼】問曰:何以故無。

【唐】答:

【涼】答曰:

【唐】1非田非器,乃至廣說。

【涼】非器非田故。

【唐】2復次,人趣有[瞻=占【三宮】]瞻相智、覩言相智[或覩相或聞語][或覩相或占卜]、本性念生智、妙願智等,覆蔽彼故。

【涼】復次,人中有瞻相智、有覩言相智,彼生得智.為如此智所覆蔽故。

【涼】復次,人中雖無此生得智,而有勝妙者,所謂他心智、願智。

【涼】{問曰:以何等故人無生得智自識宿命

【涼】答曰:

【涼】非其器,廣說如上。

【涼】復次,為餘法所覆蔽,如性自念前生智

【涼】復次,人中雖無生得智自識宿命通,而有勝妙者,所謂宿命通、願智。}

§c3

【唐】如生處得智餘趣皆有,唯人趣無;如是祭祀,唯鬼趣到,餘趣不爾。

§b6

【唐】如是已顯示「由趣法爾力,祭祀餓鬼則到,非餘」。

 

【涼】{}問曰:為知幾心。

【涼】答曰:或有說者,地獄還知地獄心,畜生還知畜生心,餓鬼還知餓鬼心。

【涼】復有說者,地獄還知地獄心,畜生還知畜生心亦知地獄心,餓鬼還知餓鬼心亦知地獄、畜生心,天盡知五道心。

【涼】問曰:若畜生不知天心者,《施設世界經》云何通。如說:善住龍王、伊羅拔那龍王知帝釋心所念,猶如猛健丈夫屈[申【麗】=伸【大】]申臂頃,於自住處沒、在帝釋前立。

【涼】答曰:此是比智。何以知之。諸天若欲出軍鬪戰之時,善住龍王脊背諸骨自然出聲。彼作是念:今我脊背聲出,定知諸天必與阿修羅共戰。諸天若欲遊戲之時,伊羅拔那龍王背上自然有香手像現。彼作是念:我今背上有香手像現,定知諸天欲遊戲園林。{}

 

【涼】{}餓鬼亦有生得智,能識宿命。如偈說:

【涼】  我本求財物  如法或非法  他人得其樂  今我受苦惱 

【涼】問曰:為何時知。答曰:廣說如上。{}

 

【涼】{}諸天亦有生得智,能自識宿命。如偈說:

【涼】  [我今=今我【三宮】]我今[祇洹=祇桓【宋元宮】]祇洹林 恒住諸聖眾  法王亦在中  今我心歡喜 

【涼】問曰:為何時知。答曰:廣說如上。{}

 

【涼】{}問曰:以何等故人無生得智自識宿命。

【涼】答曰:非其器,廣說如上。

【涼】復次,為餘法所覆蔽,如性自念前生智。

【涼】復次,人中雖無生得智自識宿命通,而有勝妙者,所謂宿命通、願智。{}

 

【涼】{}彼亦能雷電興風降雨者,唯畜生能,非餘。畜生道中[=惟【宮】下同]唯龍[=能作【三宮】]能,非餘。彼畜生中能興風降雨,近者是其功用果,所住之處遠邊外出者是其威勢果。

【涼】問曰:為一龍能作如是等事不耶。答曰:能作。

【涼】問曰:若然者,經何以說異耶。如說:或有天能雨,或有天能風,乃至廣說。

【涼】答曰:隨其所樂故,或有樂為雨者、樂為風者,乃至廣說。以所樂不同,經說有異。如此等自爾,所欲便[=異【三】]果。彼餓鬼道自爾,施其揣食則到。

【涼】復有說者,五道生處各有自爾之法,如地獄報色斷便還續,生處自爾;畜生中能飛虛空;餓鬼施揣食則到;人中有勇健念力梵行勇健者,不見果而廣能修因念力者,久遠所作、久遠所說而能憶念梵行者,能得解脫分[=遠【宮】]達分善根、得正決定;天中有自然隨意所須之物。如是等諸道,各有生處自爾之法。

【涼】復有說者,方土亦有生處自爾之法。如罽賓土秋時牛[=胭【三宮】*]咽繫欝金花鬘,餘方貴勝所不能得。如那伽羅國,凡[=夫【三宮】]人飲蒲[=萄【明】]桃酒,東方貴人所不能得。如東方貴勝衣絹,凡人衣㲲。如北方人貴勝衣㲲,凡人衣絹。

【涼】如諸道諸方各有生處自爾之法,隨意能果。彼餓鬼亦爾,施其揣食,隨意能果。{}

 

(貳)釋第二因

§a4由業異熟[由彼長夜有此欲樂]

【唐】今當顯示「由業異熟」。

§b1釋本文

【發】復次,有人長夜起如是欲、如是愛樂:「我當娶婦,為兒娶婦,為孫娶婦,令生子孫紹繼不絕。我命終已,若生鬼趣,彼念我故,當祭祀我。」由彼長夜有此欲樂,是故祭祀則到,非餘。

【八】復次,有人長夜[=宿【宮】]行婬,如是貪、如是念、如是欲、如是思惟,彼便[=取【三宮】]娶婦生兒,為兒[=取【三宮聖乙】*]娶婦、為孫[]娶婦,亦作是言:「我當有兒,兒當有兒。我死後若墮餓鬼,復當念我,與我揣食。」彼長夜作如是欲、作如是念、作如是貪、作[如〔-〕【三宮】]如是思惟,所念便果。

【涼】復次,有人長夜有如是欲、有如是念,乃至廣說。彼人長夜有如是欲、如是念,所念便果。

 

【唐】謂彼由起如是欲樂,引發諸業,生鬼趣中,是故祭祀則到,非餘。

 

【唐】如諸聚落城邑中人,或為子孫不斷絕故、或為財產轉增盛故、或為富名久流傳故,以法非法.集諸財寶.牛羊等物,於己親屬尚不欲與,況施他人。

【唐】彼由慳貪纏縛心故,捨人同分,生鬼趣中,於自舍宅.水竇廁溷.不淨處住。

【涼】a猶如邊僻聚落中人,為富名故守護家財,多畜牛羊.衣服穀米.及諸生業之具,為名譽故不施與人。

【涼】以不施與人故,身壞命終墮餓鬼中。

【涼】b復有說者,有人性親愛眷屬,欲饒益之,為眷屬故,如法或不如法求財。及其得時,以慳惜故,於己眷屬尚無心與,況復餘人。

【涼】以無施心故,身壞命終墮餓鬼中,若在本舍邊不淨糞穢廁溷中住。

【唐】彼有親屬追戀生苦,作是念言:「彼集財產自不受用,亦不施人,今生何所。」遂集親里,請諸沙門、婆羅門等,設大施會,願此資彼捨苦受樂。爾時,餓鬼於自住處見如是事,於自親里生眷屬想,於其財物生己有想,即時歡喜,於福田所生信敬心,於其所作起隨喜心,便離重苦。

【涼】諸親里等生苦惱心,作如是念:「彼積聚財物自不受用,又不能施人。」以苦惱心故,欲施其食,請諸眷屬.親友知識.沙門婆羅門,施其飲食。爾時餓鬼親自見之,於眷屬財物生己有想,作如是念:「如此財物我所積聚,今施與人。」心大歡喜,於福田所生信敬心,即時增長捨相應思。以如此業能得現報。

【唐】由此因緣,祭祀則到。

【涼】是故施其揣食則到。

 

§b2自作自受

【唐】問:若爾,何故不名.他作業他受果耶。

【唐】答:

【唐】1[成順現受業]不爾,彼於爾時由生敬信、隨喜心故,見施功德、慳貪過失,由此增長捨相應思,成順現受業,得現法果故。

【唐】2[除想見倒]尊者世友說曰:今所受果是先業所引,先業有障,以今業除之,故無他作業他受果失。謂彼餓鬼先世已造感飲食業,但由慳貪障蔽心故,於所飲食起倒想見,不得受用。

【涼】復有說者,過去世時作如是業,施與則到。其事云何。

【涼】尊者和須蜜答曰:彼諸餓鬼以慳惜故,有顛倒想、有顛倒見。以有顛倒想見故,河見非河、水見非水、於好飲食見是不淨。彼諸親里為於此人修布施時,能生信心,則除顛倒,見河是河、見水是水、見食是食。

【唐】然彼餓鬼有二種:一、樂淨,二、樂不淨。彼樂淨者,以慳貪故,河見非河,水見為血,所有飲食見為不淨;樂不淨者,河見乾枯,水見無水,滿飲食器悉見為空。

【唐】若彼親里為設施會,彼便信敬,起隨喜心,見施功德、慳貪過失,捨相應思得增長故,除想見倒a彼樂淨者,見河是河,見水澄清,於諸飲食皆見淨妙。b樂不淨者,見河盈溢,見水是水,見飲食器悉皆盈滿。

【唐】故彼親里祭祀則到。

【涼】復有說者,餓鬼有二種:一者樂淨;二者樂不淨。彼樂淨者,以慳惜故,於河等顛倒想,如先說。樂不淨者,見河則乾、於滿器飲食見其中空。

【涼】若諸親里為其人故修布施時,其鬼見已,於所施物及福田所生歡喜心,即能增長捨相應思。以是業故,除顛倒想a樂淨者,於河見河、見水是水、器中飲食見是淨食。b樂不淨者,見水滿河、於空器中見食滿器。

【涼】以是事故,作如是說,施與餓鬼揣食則到。

【唐】3[信捨令身心強勝]有作是說:彼世亦有感飲食業,但由慳貪所覆蔽故,今時感得怯劣身心;諸飲食處必有大力鬼神守護,彼怯劣故:不能得往,設復得往.亦不敢食。

【唐】若彼親里為設施會,廣說乃至捨相應思得增長故,令彼身心轉得強勝,由此能至有飲食處.食其飲食。由此因緣,祭祀則到。

【唐】是故無有他作業他受果失。

【涼】復有說者,彼餓鬼前世有少善行,[=施【宮】]於諸飲食不生倒想,以慳惜故身心怯弱,以怯弱故,不能往詣諸餓鬼中有威德者所。或有因緣往詣其所,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以自身卑賤故。彼威德餓鬼,以福德因緣有種種飲食。此鬼身心怯弱故,不敢食之。

【涼】若諸親里為其人故修布施時,其鬼見已,於所施物及福田所生歡喜心,以此信樂心故便得勝身心,以得勝身心故,而能往詣諸餓鬼中有威德者所,生喜心樂心,所得飲食盡能食之。

【涼】以是事故,施於餓鬼揣食則到。

【唐】4[先所作業能與果]大德說曰:彼先雖造感飲食業,以微劣故,未能與果。若彼親里為設施會,廣說乃至捨相應思得增長故先所作業便能與果。

【唐】故彼親里祭祀則到,由此無有他作業他受果失。

【涼】尊者佛陀提婆說曰:不應他作他受,但以彼諸親里為其鬼故修行布施,其鬼若於福田財物生信敬心,於此果報亦有其分[信等感果]

【唐】[=其【三宮】]是事故,施與餓鬼揣食則到,非餘道也。

 

§b3內外俱感

【唐】問:捨相應思得增長已,為但感資具、為亦感得勝身心耶。

【涼】問曰:為餓鬼作福,為唯得飲食,亦增益其身耶。

【唐】答:二種俱得。

【涼】答曰:亦得飲食,亦增益身。

【唐】a勝身心者:捨劣色香味觸,得勝色香味觸;捨無威德,得有威德。

【唐】b感資具者:謂得飲食、衣服、園林、宅舍等事。

【涼】b得飲食,如先所說。

【涼】a云何增益其身。其身,臭者得香、惡色得好、麁觸得細,無威德身.得威德身。

 

§b4餘趣得而不說

[餘趣亦得]

【唐】問:若生餘趣,親里為其修福業者,彼亦得不。

【唐】答:若彼亦能生於信敬、隨喜之心,令捨俱思得增長者,亦得其福。

【涼】問曰:餘道中亦能得此果報不耶。

【涼】答曰:若能生信心則得,不能生者則不得。

[何故不說]

【唐】問:若爾,此中何故不說。

【涼】問曰:若諸道中皆得如是等事,此中何以獨說餓鬼道不說餘道。

【唐】答:

【涼】答曰:

【唐】1應說而不說者,當知此義有餘。

【唐】2有說:此中從多分說,謂餓鬼中多有是事,餘趣不爾故。

【唐】3有說:鬼趣多有如是業故,謂造此業者,多生鬼趣故。

【唐】4有說:鬼趣於人常希求故。

【唐】5有說:鬼趣飢渴所逼,於一切處常有希望,是故偏說。

【涼】5以諸餓鬼為飢渴故,常有悕望飲食之心,以自存活;餘道不必有如是心,是故不說。

【涼】4復有說者,以餓鬼道中常有求心期心,是故施之則到。

 

[指餘]

【唐】此中應辨[辨=辯【三宮】]五趣義,如定蘊,當廣分別。

 

【唐】[]說一切有部發智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二

 

【涼】{}[s172][s134]有五趣,所謂地獄、畜生、餓鬼、人、天。

【涼】問曰:五趣體性,為是不隱沒無記、為是三種。若是無記者,《波伽羅那》說云何通。如說:趣性是一切使所使。若有三種,則壞諸趣體。云何壞趣體。

【涼】答曰:地獄眾生則應成就他化自在天煩惱業,及善他化自在天亦成就地獄眾生煩惱業及不善。應作此說:趣體性是不隱沒無記。

【涼】問曰:若然者,波伽羅[(那說云何答曰)三千四百九十七字〔-〕【宮】]那說云何通。

【涼】答曰:彼應作如是說:地獄、畜生、餓鬼、人趣體性,是欲界一切遍使及思惟所斷;諸使所使天趣體性,是三界一切遍使及思惟所斷諸使所使。應如是說,而不說者,有何意耶。

【涼】答曰:彼誦者錯謬故,作如是說。

【涼】復有說者,和合諸趣心是五行所斷,是以一切使所使。

【涼】復有說者,趣體性有三種。

【涼】問曰:若然者,云何不壞趣體性。

【涼】答曰:若[=以【三宮】]已成就言之則壞,若以現在行言之則不壞。云何現在行言之則不壞。

【涼】答曰:如地獄、畜生、餓鬼成就他化自在天煩惱業及善而不現前行,如他化自在天成就地獄餓鬼畜生煩惱業及不善而不現在行。評曰:應作是說:地獄體性是不隱沒無記。何以知之。如尊者舍利弗作如是言:諸長老!若地獄漏現在前,造作地獄苦痛身口意業,所謂身口意曲濁穢果報,生地獄中。生已受彼報,色乃至識,是名地獄趣。諸長老!除此五陰,更無有法名地獄趣。以是事故,知趣體性是不隱沒無記。然以報故五趣差別,此是趣性。今當說趣所以者何故名為趣。

【涼】答曰:趣彼生處,趣彼生相續,是名為趣。

【涼】已說諸趣總相,一一相今當說。云何名地獄趣。

【涼】答曰:是地獄分,與地獄眾生為伴,受地獄身,處所得、體性得、諸入得,生彼處,得不隱沒無記色受想行識,是名地獄趣。以何等故名泥[=犁【三宮】]梨迦。[泥犁迦秦言無有=(泥犁迦秦言無有)【宋元】〔-〕【明】]泥犁迦秦言無有。所以者何。彼中無有喜樂,無氣味、無歡喜、無利、無喜、無樂、無喜樂,故言無有。

【涼】復有說者,作增上身口意惡行,故生彼處。彼處生相續,是名地獄趣。

【涼】復有說者,地獄趣者,是名施設、是想施設,不必如名悉有其義。

【涼】復有說者,是趣卑下,於五道中更無卑下如地獄趣,故名卑下。

【涼】復有說者,是趣墮落。如偈說:

【涼】  諸墮地獄者  其身盡倒懸  坐誹謗賢聖  及諸淨行者 

【涼】  諸根皆毀壞  如彼燋爛魚 

【涼】復有說者,[=埿【宋元】*]泥犁迦[秦言無去處=(秦言無去處)【宋元】〔-〕【明】]秦言無去處。所以者何。生彼眾生,無有去處、無有依處、無有救處,故名無去處。復以何故名阿毘至。阿毘至[秦言無間=(秦言無間)【宋元】〔-〕【明】]秦言無間,亦名淳受苦痛,亦名百釘釘身,亦名六苦觸。

【涼】復有說者,眾生生彼者多無[處容受=容受處【三宮】]處容受,故言無間。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生餘地獄者多,生阿毘至者少。何以知之。作增上身口意惡業生阿毘至中,眾生少有作增上身口意惡業者。如眾生少作增上善行生有頂中,彼亦如是。

【涼】復有說者,無有暫樂故名無間。

【涼】問曰:若然者,餘大地獄中有意樂為樂受[=鼻【宋】]間耶。

【涼】答曰:雖無意樂,樂受有二種:一者依;二者報。一切地獄,無報樂受而有依樂受。阿毘至中依樂受亦無。何以知餘大地獄中有依樂受。如《施設世界經》中說:唱活地獄中有[冷【麗】=泠【大】]冷風來吹眾生身,還生血肉。或作是唱:諸眾生活!諸眾生活!爾時眾生即便還活。以是事故,知餘地獄有依樂受。阿毘至中無如是事,故無依樂受。

【涼】復有說者,生阿毘至中眾生其身雖大,受苦痛時無有間處,故名無間。

【涼】問曰:地獄為在何處。

【涼】答曰:或有說者,閻浮提下四萬由旬,有阿毘至地獄。

【涼】問曰:其餘諸獄為在上下耶、為在傍邊耶。

【涼】答曰:或有說者,阿毘至獄在於中央,其餘諸獄周迴四邊。如今城在其中,村落圍繞。

【涼】問曰:此閻浮提縱廣七千由旬,下諸地獄各各廣大。如偈說:

【涼】  火焰[=逼【三宮】]遍滿多由旬   見者恐怖身毛[=堅【元】] 諸惡眾生常然之  其焰熾盛不可近 

【涼】如是地獄一一廣大,云何可受。

【涼】答曰:此大地形下廣上狹,其猶[垜【麗】=()=堆【三宮】]垜穀在地,是故經說大海漸廣轉深。

【涼】復有說者,阿毘至獄最在其下,次上有[=大【三宮】*]火炙地獄,次炙地獄,次大叫喚地獄,次叫喚地獄,次[=壓【三宮】]押地獄,次黑繩地獄,次唱活地獄。彼阿毘至獄縱廣高下二萬由旬,周匝八萬由旬;其餘諸獄縱廣萬九千由旬。

【涼】或有說者,其餘諸獄縱廣萬由旬。

【涼】復有說者,閻浮提下四萬由旬有阿毘至獄,阿毘至獄縱廣高下二萬由旬、周迴八萬由旬。[]火炙地獄縱廣高下五千由旬,乃至唱活地獄各各五千由旬。如是七地獄合三萬五千由旬,餘五千由旬:千由旬青色地、千由旬黃色地、千由旬赤色地、千由旬白色[=地有【三宮】]地、五百由旬是白墡、五百由旬是[]泥。一一地獄有十六眷屬。云何十六。

【涼】答曰:一一地獄各有四門,一一門各有四眷屬:一名熱沙上下沒膝地獄;二名惡虫沸屎地獄;有刀道地獄、有雨刀葉地獄、有刀林地獄,如是三種是第三眷屬;第四名熱灰河地獄。如是門門各有四種眷屬。阿毘至獄通己身及眷屬合有十七,餘七地獄亦爾,都合有一百三十六。諸眷屬地獄中,以種種苦治罪人。正地獄中,以一種苦治罪人。閻浮提下亦有正地獄,閻浮提地上唯有邊地獄,或在山上、或在谷中、或在曠野、或在空中。弗婆提瞿陀尼唯有邊地獄,無正地獄。[欝單越=欝單曰【三宮】]欝單越無正地獄亦[=有【三宮】]無邊地獄。所以者何。彼是淨果[=報故【三宮】]報。

【涼】問曰:以何等故,閻浮提下有正地獄,餘處則無。

【涼】答曰:閻浮提人修善猛利,作不善業亦復猛利。是故閻浮提有正地獄,餘處則無。

【涼】問曰:如餘方亦作五無間諸餘重業,為於何處受其報耶。

【涼】答曰:於此閻浮提下受。

【涼】問曰:諸地獄卒,為是眾生、為非眾生耶。若是眾生者,多作不善業,當於何處復受此報。若非眾生者,曇摩須菩提所說偈復云何通。如說:

【涼】  剛強瞋恚人  常樂作諸惡  見他苦生喜  死作閻羅卒 

【涼】答曰:或有說者,是眾生數。

【涼】問曰:若然者,多作不善業,當於何處復受此報。

【涼】答曰:即於彼處受報。所以者何。作無間業斷善根、增上邪見者,猶於[彼【麗】=如【大】]彼受報,況地獄卒。

【涼】復有說者,非眾生數。以諸眾生罪業因緣故,實非眾生,作眾生像而現其前,以種種事治諸罪人。

【涼】問曰:若然者,曇摩須菩提偈云何通。

【涼】答曰:此造文頌,不必須通。所以者何。造文頌,有增有減、有得有失。若欲通者,其事云何。

【涼】答曰:諸以鐵鎖繫縛眾生,詣閻羅王所,是眾生數;餘種種治諸罪人者,非眾生數。如是說者好。地獄眾生其形云何。

【涼】答曰:其形如人。言語云何。

【涼】答曰:初生未受苦痛時盡作聖語,後受苦痛時雖出苦痛聲,乃至無有一言可分別者,但有打棒壞裂之聲。

【涼】云何名畜生趣。

【涼】答曰:是畜生趣分,與畜生為伴,乃至廣說。以何等故名畜生趣。

【涼】答曰:其形傍故行亦傍。其行傍故形亦傍,故名畜生趣。

【涼】復有說者,作身口意過行,生彼道中,故名畜生趣。

【涼】復有說者,畜生者名施設想,施設不必如名盡有其義。

【涼】復有說者,遍有故名畜生趣,此遍五道中。地獄中有無足者,如能究[=陀等【三宮】]陀;有二足者,如烏鳩羅那等;有四足者,如狗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餓鬼中亦有無足者,如蛇等;有二足者,如烏鳩羅那等;有四足者,有威德者則有象馬等、無威德者唯有狗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人中亦有無足者,如腹行虫等;有二足者,如鴻雁等;有四足者,如象馬等;有多足者,如百足等。天中四天王、三十三[=大【宋元宮】]天,有二足者,如雁孔雀等;有四足者,如象馬等。自上有二足者,如雁孔雀鳥等。

【涼】問曰:聞自上諸天亦乘象馬,今言無者其事云何。

【涼】答曰:彼眾生福業因緣故,作非眾生數象馬形以自娛樂。

【涼】復有說者,以盲冥故名為畜生。盲冥者,謂無明也。五道之中無明多者,莫若畜生。

【涼】問曰:畜生住處正在何所。

【涼】答曰:根本住處在大海中,諸渚亦有。其形云何。

【涼】答曰:其形傍側,亦有形上向者,如毘舍遮、如伊盧薩迦、如[=闍【三宮】]闇盧破毱羅緊那羅等。言語云何。

【涼】答曰:世界初成時,一切眾生盡作聖語,後以飲食過患、時世轉惡、諂曲心多便有種種語,乃至有不能言者。

【涼】云何名餓鬼趣。

【涼】答曰:是餓鬼分,乃至廣說。以何等故名卑帝梨。[卑帝梨秦言祖父=(卑帝梨秦言祖父)【宋元】〔-〕【明】]卑帝梨,秦言祖父。或有眾生最初生彼道中,名為祖父。後諸眾生生彼處、生彼相續者,亦名祖父。是故此趣名為祖父。

【涼】復有說者,眾生長[=夜不【明】]夜修行廣布慳貪之心,生彼趣中,故名餓鬼。

【涼】復有說者,此是名施設,乃至廣說。

【涼】復有說者,多飢渴故名曰餓鬼。彼諸眾生其腹如山、[]咽如鍼孔,於百千歲不聞水聲亦不曾見,何況得觸。

【涼】復有說者,被驅使故名曰餓鬼。彼恒為諸天處處驅使,是故此趣名曰驅使。

【涼】復有說者,常於他人有悕望故,名曰餓鬼。以如是等緣故,此趣名餓鬼。

【涼】問曰:此趣住在何處。

【涼】答曰:或有說者,閻浮提下五百由旬,有閻羅王住處,是根本住處,其餘諸渚亦有。住閻浮提渚者有二種:一、有威德;二、無威德。有威德者,住花林果林種種樹[=上【三宮】]下好山林中,亦有宮殿在虛空中者。無威德者,住不淨糞穢屎尿之中。弗婆提、瞿陀尼亦有二種:有威德者、無威德者。欝單越唯有威德者。所以者何。彼地清淨果報處。四天王、三十三天,唯有威德者。

【涼】復有說者,閻浮提西有五百渚,兩渚中間有五百餓鬼城,其二百五十有威德者住,其二百五十無威德者住。是故尼彌轉輪聖王告御者摩多羅曰:我欲昇天,汝可從是道去,使吾見諸眾生受惡報者、受善報者。爾時摩多羅御者即如王教,從諸城過。爾時彼王罪福俱見。有威德者,如諸天子,頭戴天冠、身著天衣、食甘美飲食,各各遊戲而自娛樂。無威德者,裸形無衣以髮自覆,手執瓦器行乞自活。其形云何。

【涼】答曰:有上立者、有傍側者,或面似猪如壁上畫像。言語云何。

【涼】答曰:世界初成,一切眾生盡作聖語,餘如先說。

【涼】復有說者,隨其死處往生彼間,如彼本形隨彼本語。評曰:不應作是說。所以者何。若從無色界死來生此趣,可無形無言耶。應作是說:隨彼生處,形言亦爾。

【涼】人趣云何。

【涼】答曰:是人分,是人伴侶,乃至廣說。以何等故名摩㝹奢。[摩㝹奢秦言意〔-〕【明】]摩㝹奢,[秦言意=(秦言意)【宋元】]秦言意。昔有王名頂生,化四天下,告諸眾生:諸有所作意,當善思、當善籌量、當善憶念。時諸眾生即如王教,諸有所作思量憶念,然後便自有工巧作業種種差別。以人所作先意思故,是故名人,為意如人。先未有此名時,展轉相呼多羅裳伽,亦呼阿婆[=建【三宮】]達荼。

【涼】復有說者,以修下身口意善業生彼趣中,故名人趣。

【涼】復有說者,是名施設,廣說如上。

【涼】復有說者,慢偏多故。五道之中慢心多者莫若於人,是故此趣名為人趣。

【涼】復有說者,此趣能止息意故。五道之中能止息意莫若人趣。所以者何。人能得解脫分善根、達分善根,能親近善知識等四法,亦能修行親近善知識等四法,是故此趣名人。

【涼】問曰:為住何處。

【涼】答曰:住四天下,亦住八大渚上。所謂:一名拘羅婆;二名喬羅婆;三名毘地呵;四名蘇毘地呵;五[名【麗】=者【大】]名奢吒;六名欝多羅曼提那;七名婆羅;八名遮摩羅。彼拘羅婆、喬羅婆二渚,是欝單越眷屬。毘地呵、蘇毘地呵二渚,是弗婆提眷屬。奢吒、欝多羅曼提那二渚,是瞿陀尼眷屬。婆羅、遮摩羅二渚,是閻浮提眷屬。

【涼】復有說者,此二渚是閻浮提別名,三天下二渚亦如是。

【涼】復有說者,此諸渚上盡有人住,但其形短小。此一一渚有五百小渚以為眷屬,或有人住或無人住。

【涼】問曰:人形云何。

【涼】答曰:其形上立。言語云何。

【涼】答曰:世界初成時盡作聖語,餘如上說。

【涼】云何天趣。

【涼】答曰:天分、天伴侶、得天身,乃至廣說。以何等故名天趣。

【涼】答曰:諸趣中勝故。有何等勝。所謂有勝、樂勝、吉善勝、身勝、形體勝,有如是勝故,名曰天趣。

【涼】復有說者,行增上身口意善業,生彼趣中,故名天趣。

【涼】復有說者,此名施設,廣說如上。

【涼】復有說者,諸天無晝夜,常以光明自照,故名天趣。

【涼】復有說者,以善行因緣故生彼天趣中,常自遊戲娛樂,故名天趣。為住何處。

【涼】答曰:住須彌山側四邊水上,繞須彌山,廣萬六千由旬,有杵手天住處。次上萬由旬,遶須彌山,廣八千由旬,是持花鬘天所住之處。次上萬由旬,遶須彌山,廣四千由旬,是常放逸天所住之處。次上二萬由旬,繞須彌山,廣二千由旬,是四天王所住之處。有七種金山,四天王城天民村落悉在其中,此處諸天於下最多。次上四萬由旬,須彌山頂有善見城,縱廣萬由旬,是三十三天所住之處。須彌山頂縱廣幾何。答曰:周匝四萬由旬。

【涼】[s134]離須彌山頂四萬由旬,中間如雲,有焰摩諸天依地而住。如是次第,上至善見諸天,皆依地住。從善見天上至阿迦[膩【明】=貳【大】]膩吒天,亦依地住。[卷第九終【三宮】]

【涼】[卷第十雜揵度智品之五首【宋元宮】=卷第十雜犍度智品第一之五首【明】=造號釋號譯號同異如卷首]齊量云何。如須彌山頂量,上至他化自在天量亦如是。如四天下齊量,初禪地齊量亦如是;如千世界齊量,第二禪地齊量亦如是;如二千世界齊量,第三禪地齊量亦如是;如三千大千世界齊量,第四禪地齊量亦如是。

【涼】復有說者,如須彌山頂齊量,焰摩諸天齊量轉大一倍,如是乃至他化自在天轉大一倍亦爾;如千世界齊量,初禪齊量亦爾;如二千世界齊量,第二禪齊量亦爾;如三千大千世界齊量,第三禪齊量亦爾;第四禪地齊量則無量無邊,是故於第四禪地起我見者,是見難斷難捨。

【涼】復有說者,第四禪地齊量不定。若諸天子生彼禪中,則有爾許宮殿處所;若其命終,處所便滅,是故不定。評曰:如前說者好,彼地無量無邊。

【涼】問曰:彼第四禪地,三災所不及,云何非是常耶。

【涼】答曰:非常,墮諸剎那故。諸天其形云何。

【涼】答曰:其形上立。言語云何。

【涼】答曰:盡作聖語。

【涼】已說諸趣種種所以,今當復說阿修羅所以。何故名阿修羅。

【涼】答曰:修羅是天,彼非天故名阿修羅。

【涼】復有說者,修羅言端政,彼非端政故,名阿修羅。何以知之。世界初[=成就【三宮】]成時,諸阿修羅先住須彌山頂,後光音諸天命終生須彌山頂上,亦有宮殿自然而出,諸阿修羅興大瞋恚即便避之。如是有第二天宮,展轉乃至三十三天悉滿其上。諸阿修羅生大瞋恚,捨須彌山頂退下而住。以瞋恚故形不端政,以是事故名不端政。

【涼】問曰:為住何處。

【涼】答曰:或有說者,須彌山中有空缺處,猶覆寶器中有大城,諸阿修羅在中而住。

【涼】問曰:若然者,諸龍見阿修羅軍,著金銀琉璃頗梨鎧、手執弓箭種種器[=仗【三宮】]杖,從阿修羅城出。此言善通;如說:阿修羅言:我所住大海同一醎味。此說云何通。

【涼】答曰:諸阿修羅村落人民居在大海,阿修羅王住須彌山中。

【涼】復有說者,阿修羅居大海水,以金為地,地上有金臺,縱廣五百由旬。其上有城,諸阿修羅在中而住。

【涼】問曰:若然者,此經善通,如說:諸阿修羅言:我住大海同一醎味。此言善通。如說:諸阿修羅軍從城而出,乃至廣說。此云何通。

【涼】答曰:諸天以龍在金山中用為守邏,是以見之。阿修羅城中有四種園觀:一名歡喜;二名喜樂;三名大喜樂;四名愛樂,亦有質多羅[=婆【三宮】]波吒梨樹。

【涼】問曰:阿修羅為天趣所攝、為餓鬼趣攝。若是天趣,何以無有得正決定者。若是餓鬼趣者,何以乃與諸天交親、何以復與諸天戰鬪。此經復云何通。如說:帝釋作如是說:毘摩質多羅王,汝本是此處天。

【涼】答曰:或有說者,此是天趣所攝。

【涼】問曰:若然者,何以無有得正決定者。

【涼】答曰:為諂曲所覆故。其事云何。

【涼】答曰:彼阿修羅作如是念:佛偏為諸天,若佛為說四念處,彼作是念:為我等說四念處,必為諸天說五念處。若佛為說三十七助道法,彼作是念:佛為我等說三十七助道法,必為諸天說三十八助道法。以為如是諂曲心所覆故,不能得正決定。

【涼】復有說者,是餓鬼趣所攝。

【涼】問曰:若然者,何以與諸天交親。

【涼】答曰:諸天貪美色故,不為族姓,如舍[=脂【明】]芝阿修羅女端政無雙,是以帝釋納之為妻。亦如頭摩緊那羅王女名曰摩㝹訶利,須陀那菩薩納之為妻。菩薩是天趣,緊那羅是畜生趣,如此皆為美色、不為族姓。以何等故復與諸天共戰鬪耶。

【涼】答曰:亦有不如與勝者共鬪,如奴僕亦與其主而共鬪諍,狗亦與人諍;彼亦如是。此經復云何通。如說:毘摩質多羅王,汝本是此處天。

【涼】答曰:毘摩質多羅王是帝釋婦公,以尊重恭敬故,作如是言。

【涼】問曰:如拔陀那神女、旃陀迦神女、旃陀利迦神女、伊吒地婆神、摩頭建陀神等,為是天趣所攝、為餓鬼趣所攝。若是天趣所攝,何以奪人精氣亦斷人命、受人祠祀。若是餓鬼趣所攝者,此經云何通。如偈說:

【涼】  欝多利莫閙  畢陵伽亦然  若我見真諦  汝等亦當得 

【涼】答曰:或有說者,是天趣所攝。

【涼】問曰:若然者,何以奪人精氣亦斷人命、受人祠祀。

【涼】答曰:彼不奪人精氣亦不斷人命、不受人祠祀。彼所將眷屬,或有奪人精氣者、斷人命者、受人祠祀者。

【涼】復有說者,是餓鬼趣所攝。

【涼】問曰:若然者,如所說偈,云何通耶。

【涼】答曰:彼有信向諦心故,實不見諦,於諦中愚。何由能見。如摩頭建陀神所說云何通。

【涼】答曰:此是自高之言,於諸趣中愚,何能見趣差別。但自高故作如是說。如今富者,於奴僕邊亦自稱高。彼亦如是,是四天王給使,自言我是天,生四天王天中。諸依地住神,彼盡餓鬼趣所攝。諸毘舍遮神、緊那羅神、醯樓索迦神、婆樓尼神、奢羅破仇羅神,盡畜生趣所攝。彼雖其形上立,猶有畜生相,或有耳尖、或有著甲。諸夜叉、羅剎、竭吒、富單那、鳩槃[=荼【三宮】]茶等,盡是餓鬼趣所攝。如說:是地獄分,是地獄伴侶,命根等心不相應行,此說是地獄眾生。

【涼】或有說者,不應作是說言:是處所得、體性得、諸入得,應言是地獄分,地獄伴侶。

【涼】復有說者,應說所以者何。說處所得者諸界得,體性得者諸陰得,諸入得者說內外入得。

【涼】問曰:若說界陰入得便足,何以復作是說生地獄眾生得無記色乃至識。

【涼】答曰:為說報果故,以報果故五道差別。{}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七[不分卷及品【三宮】]

 

 

13

 

【唐】阿毘達磨大毘婆沙論卷第十三

【唐】五百大阿羅漢等造

【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唐】雜蘊第一中智納息第二之五

 

【涼】阿毘曇毘婆沙論卷第八

【涼】迦旃延子造 五百羅漢釋

【涼】北涼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共道泰等譯

【涼】雜犍度智品之四[不分卷及品【三宮】]

 

〖三根用〗六根體用-根境發識

【唐】「當言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乃至廣說。

【涼】當言一眼見色,乃至廣說。

 

§a1論起因由[止他宗顯眼根見/斷一眼見疑]

【唐】問:何故作此論。

【涼】問曰:何以作此論。

 

【唐】答:

【涼】答曰:

【唐】為止他宗,顯己義故。

【涼】為止併義者意故。

【唐】a謂或有執:「眼識見色。」如尊者法救。

【涼】如尊者曇摩多羅說:眼不見色,識見色。為止如是意故,言眼見非識見。

【唐】b或復有執:「眼識相應慧見色。」如尊者妙音[s75一切法皆是有見,慧眼境故(許慧能見)]

【唐】c或復有執:「和合見色。」如譬喻者。

【唐】d或復有執:「一眼見色。」如犢子部。

【涼】如犢子部說:一眼見色,非二眼一時見。所以者何。以相遠故、以捷疾故,人謂兩眼一時見色。

 

【唐】為止如是他宗異執,顯示己宗「二眼見色」,故作斯論。所以者何。

【涼】{問曰:為眼見色、為識見、為識相應慧見、為和合見。}

【唐】a若「眼識見色」者,識應有相,然識無見相,故不應理。

【涼】{若識見者,識即見性亦是識性

【唐】b若「眼識相應慧見色」者,耳識相應慧亦應聞聲,然慧無相,故不應理。

【涼】若識相應慧見者,耳識相應慧亦應

【唐】c若「和合見色」者,應一切時見色,以無時不和合故,亦不應理。

【涼】若和合見者,未甞不和合。}[(雜心)若言和合見者,此則不定,或時眼識二十二法、或二十一、(五事.若心心所和合能見…有覆無記眼識與十八種心所相應)、或十二。]

【唐】d若「一眼見色,非二眼」者,身諸分亦應不俱時覺觸,如身根兩臂相去雖遠,而得俱時覺觸,生一身識。兩眼亦爾,相去雖遠,何妨俱時見色生一眼識。

【涼】d問曰:若以相遠不得一時見者,身根亦相遠,如兩臂而能一時覺觸生於身識,兩眼亦應爾。

【涼】是故,為止併義者意,而作此論。

 

【唐】1[眼見色同分]問:若眼見色者,餘識俱時何故不見;又無識時亦應見色。

【涼】{若眼見者,無識時亦應見,若與餘識合時亦應見。}[五事毘婆沙,雜心]

【唐】答:眼有二種:一者識合,二者識空。識合者能見,識空者不能見。故無有失。

【涼】{答曰:眼見色,而必須識。}

 

【唐】2[或二眼俱時]復次,所以作此論者,欲令疑者得決定故。

【涼】復次,為斷人疑意故而作此論。

[]

【唐】謂諸有情兩眼相去,或半麻、一麻半,麥、一麥半,指、一指半,搩手、一搩手半,弓、一弓半,俱盧舍、一俱盧舍半,踰繕那、一踰繕那,或復乃至百踰繕那。如大海中有大身眾生,或長百踰繕那,乃至或長二千一百踰繕那;如曷邏呼阿素洛王身量極大;又如天趣色究竟身,一萬六千踰繕那量。

【涼】眾生兩眼相去,或半指一指、二三四指、半尺一尺、一肘一尋、半拘盧舍、一拘盧舍、半由旬、一由旬、二三四由旬乃至百由旬。如大海中有眾生身,或百由旬、或百四十由旬、或二百一十由旬;如色界阿迦膩吒天[=貳【三宮】],身長萬六千由旬。

【唐】此等二眼相去甚遠,或有生疑:「云何眼識依之而轉。」

【涼】如是等眾生,兩眼相去甚遠。有如此事,人生疑心:

【唐】◎1.為「二眼識俱時各依一眼生」耶。

【涼】為二識一時生兩眼中、為一眼各有一識耶。

【唐】◎2.為「一眼識依一眼生已,復依第二眼轉」耶。

【涼】為一一識[一一識=二識一【三宮】]眼中生已,復生一眼中。

【唐】◎3.為「一眼識分為二分,於二眼處各半生」耶。

【涼】為一識分為二分在兩眼中生。

【唐】◎4.為「一眼識如橫一物通二眼」耶。

【涼】為如橫木通兩眼中耶。

[斷疑]

【唐】1.若「二眼識俱時各依一眼生」者,應一有情二心俱轉,此不應理。

【涼】若當二識一時生兩眼中者,云何不有二心過。

【唐】2.若「一眼識依一眼生已,復依第二眼轉」者,則應一法二剎那住,然無是事。

【涼】若當一眼中生已復生一眼中者,云何不有前後剎那過。

【唐】3.若「一眼識分為二分,於二眼處各半生」者,則應一法體有二分,然一切法.體無細分

【涼】若當一識分為二分在二眼中者,云何一識非是分法。

【唐】4.若「一眼識,如橫一物通二眼」者,則應一識亦是眼識亦是身識,二眼中間依身根故。然五識身所依各異、所緣各異,不應一識二依二緣。

【涼】若依身[=【三宮】]是名身識,若依眼生是名眼識;若當如橫木通兩眼中者,云何一識不亦是身識.亦是眼識耶。而此五識所依各異、所[行識=得境【三宮】]行識界亦異,一識二依,事不應爾。

 

【唐】欲令此疑得決定故,顯雖無有二眼識俱乃至無一識橫通二眼,然其非不依於二眼一眼識生。

【唐】二眼雖隔百踰繕那,亦無有過。

【涼】如是二識一時生兩眼中、一識生一眼中已復生一眼中、一識分為二分在兩眼中、如橫木通兩眼中,皆不應爾。非不依二眼生於一識,而能分別極遠微細之色。

【唐】如是理趣微細、甚深、難可覺了,今欲顯斯甚深理趣,故作斯論。

【涼】如此皆是甚深微妙難知之法。欲說甚深微妙難知之法故,而作此論。

 

§a2本論文[二眼見色]

【發】當言一眼見色,二眼見色耶。答:應言二眼見色。

【八】當言一眼見色耶、二眼見色耶。答曰:二眼見色。

 

【唐】問:云何二眼相去甚遠,一識依之令俱見色。

【涼】問曰:云何一識依二眼生。

【唐】答:俱是眼識所依根故。

【唐】設有百眼,一一相去百踰繕那,亦可依之生於一識,令俱時見。如迦遮器kāca,有百小輪,一面對之,百面像現。如是一識依多眼生,令俱時見其義亦爾。

【涼】答曰:是識所依法故。

【涼】兩眼相去雖遠,能為一識而作所依,俱是眼識所依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