ॐ अरपचन धीः arpcn »

為何北傳持息念不以似相為所緣

     持雙山 2022年10月1日 俱舍論


  如清淨道論所說,南傳四十業處的所緣分為二類:

  1.相似相所緣,此有二十二種,即十遍、十不淨、入出息隨念及身隨念。

  2.非相似相所緣,此有十八種,即餘八隨念、四梵住、四無色、食厭想、四界差別。

  又分為三類:

  1.相所緣,對應於二十二種相似相所緣。有遍作相、取相(uggaha-nimitta འཛིན་པའི་མཚན་མ་ [udgraha-nimitta])、似相(彼分相paṭibhaga-nimitta སྣང་བའི་མཚན་མ་ [pratibhāga-nimitta])三個過程,後二類所緣沒有似相。

  2.自性法所緣,有十二種,即餘八隨念(佛法僧戒捨天、死、寂止)、食厭想、四界差別、識無邊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即緣實事本身,是究竟法。

  3.不可說所緣,有六種,四梵住及空無邊處與無所有處。此等所緣,是有情虛空等概念法。

  後二類所緣,在實際操作中不用生起似相,容易理解。需要分析的是相所緣(相似相所緣)。

  十遍處、不淨觀,在北傳的體系中是勝解作意,即假想作意,要把根識了知之相以意識作假想令廣大或移至各處而生起周遍、可厭等行相,如果按順正理論,在成滿位有微妙定境色(唯意識能了)現起,這與似相多少有些類似。

  身隨念「依執取」而論,觀察三十二物(如三十六物)是以見聞為基礎,正入觀時以憶念之力起可厭行相而作觀察。這與「五現見等至」相類,似是實物觀察,實與不淨觀相似,因為能伏一切貪境,所以本義抄中也有解釋為勝解作意。這樣與生起「似相」也是可以相通的。

  唯「入出息念」,在北傳是緣當下現前所觸的入出息,是真實作意。雖然有「如筒一穴,息風連續如貫末尼」「觀身如竹筒,觀息如穿珠」「息出極遠乃至風輪或吠嵐婆」「勝解作意者,如不淨觀持息念」之類的表述,但這是據比喻或加行說,正說所緣還是入出息本身。這是現前的觸境,不必待於「似相」

  但是這會引出問題:息念成滿時,「不發身識」(雜心有說「亦起身識」,應非正義,定中唯意識故),以第六識親緣現前觸境,這是如何成立的?直說定中意識有如是力當然可以,但是略微超出一般認知。南傳以似相作為中介,似乎緩和一些,而似相是如何與現前的觸境同步的,也是需要解釋的地方。

  以上是關於「似相」的一點對比。有以聲聞地之「有分別影像、無分別影像」與似相作對比者(但是二者完全不对等),相較之下,通過「勝解作意」引生的定境色來比較可能更好一些(雖然南傳解釋「似相」為意識行相、無色無形)。四梵住雖然也是勝解作意,但這純是願望方面的;入出息則是雙方皆有難以通釋之處,所以存在分歧。